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训诂学简答题P91、训诂学功用:古文教学、古籍阅读、古籍整理、辞书编纂2、训诂学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与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体例、方式方法、原则和运用。

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诂学要研究这些,但还要研究比这些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4、训诂学不等于语义学: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的学科,训诂学涉及到语言的意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

如文字是校勘、探求语源等内容。

5、训诂学既古老又年轻:从中国古代语言学发展历史来看,训诂学创始得最早。

所以古老。

但就语方科学成长的时间来看,科学的训诂学的产生是比较晚的。

6、训诂不等于训诂学:训诂是一种工作,训诂学是研究训诂这门工作的一门学术。

7、训诂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

汉族历代文献是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汉字。

文字研究内容涉及到音义,但主要是形,训诂学研究主要内容是语义。

训诂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P338、互文见义在所表达的意义上和修辞手法应怎样理解:一是上下两句的词语要相互补充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意义。

如:公入而赋,姜出而赋,是指二人在入洞和出洞时都是吟赋。

二是上下两句交替使用不同的词语以避免行文的单调枯燥。

如:贽币不通,言语不达。

通和达就是互文见义。

9、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障碍:讹字、通假、衍文、脱文、错简。

10、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讹误字、避讳字。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

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距关,母内诸候,秦地可尽王矣中的内和纳的关系就是古今字。

通假字: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多称通假。

前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从有到有的过程。

前一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

后一种借字与本字关系刚比较轻散,不固定。

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近或音同。

阅读古书最容易引志误解的大多是有本字的假借。

常见错误有不明通假而误和滥用通假。

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

讹误字: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讹字。

P5411、文意训释:串讲大意、分析句读、显示修辞、阐述语法、今译全文。

12、校勘的方法:本校、他校、理校、对校。

本校:用本书的前后文字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

他校:用他书勘定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其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

对校:用同书的版本或别本互相对勘。

13、注意方法:直音、读若、譬况、反切、如字直音:同音字注音。

读若:训诂术语之一,用来注音,破通假。

有的完全相同音,有的读音相近。

譬况:多用急气言,缓气言。

如高诱:哄,读近鸿,缓气言之。

反切:训诂术语之一,简称反或切。

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

如字:训诂术语之一,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

14、解释文意:串讲大意、分析句读、阐明语法、显示修示、申述章旨、考证名物典章制度、引证史实故事。

15、以通语释方言同以方言证古语的区别:出发点不同,方式相似。

它们的释者和被释者都有一方是方言,另一方是通语或者古语。

它们的目的不同。

以通语释方言在于说明某个方言词语意义相当于通语中的某个词语,使方言与通语相通;以方言证古语,是为了说明古语发展到当时在方言的遗留,表明当时方言是古语的地方变种,或者辨析古代事物在当时方言区的异名同实。

它们的关系,以通语释方言是横的空间关系,以方言证通语是纵的时间关系。

P76 16、形训的作用: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

如:夫文,止戈为武。

这种训诂方式就是属于形训范围。

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

运用形训方法,把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

提示词的本义基础上,探明词的引申义,从而整理出各词的词义系统。

通过字形结构了解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进一步识别假借字。

17、形训的局限:形训必须结合语音来加以分析。

一,在历史长河中,汉字的形体已发生了大的变化,字形已经失去了表义作用。

所以形训必须借助于古文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二、在汉字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所以确定字的本义时,字形分析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

三、形声字的形符只能揭示其意义范畴,而不能指明其本义。

18、形训的条件:一只有本义才直接和字形切合,近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只能见其端倪,而远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则是模糊不清的。

二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三只有笔意才能与意义切合,笔势大部分已经游离了字义。

19、声训的方式: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

一利用形声字如“萧之言肃也”。

二利用音同或音近字。

音同字“田,填了,五稼填满其中也”。

音近字“干,涧也”。

三利用同形字。

20、声训的作用:寻求本字。

对借字而言,古人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字与它所记录的词的词义毫无联系,只是声音相同或者相近而已,所以训诂时应该破除借字,寻求本字。

如选贤与能。

二推求语源。

就是根词和赖以产生的派生词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者义近音同的词,叫做同源词。

21、声训应注意的问题:所谓音同或音近,指古音相同或者相近;如果以今天的读音来进行声训,当然是不可靠的。

所谓古音相近,是指声韵都相近。

二要有文献语言为佐证。

22、义训分为: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

一同义相训,用同义词解释词义,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

如“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同训:一个词用另一个同义词来解释,或者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再用一个通用的词加以解释,如高平日陆。

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训释如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递训:几个同义词展转相训。

二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

词义的分化可能是构成反训的一个重要原因。

词义的发展由一个方面向它的对立面演变,是构成反训的又一原因。

三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加明确。

P92 23、训诂的基本体式:随文释义的注疏;的专著。

24、注疏中诂和传的区别:西汉时诂以解释词义为主,传以交代史实为主。

后世注、诂、传等已不再有区别。

25、注疏中注和疏的区别:专门解释古书正文叫“注”,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叫“疏”。

26、自注三类:自明宗旨、区分纲目、举要考异。

27、集注二种:兼解经和注的。

如《春秋经传集解》;一是采集各家解说,再加上自己的注解,以为一书的。

如《论语集解》。

28、补注二类:补原文的阙略,补旧注的遗漏。

29、训诂术语、作用、格式也、者:同义词或近义词,格式:甲,乙也。

曰,为,谓之:释义,辨析同义词或近义词,被释者放在它的后面。

格式:一曰甲。

谓:和谓之不同,被释词放在它前面。

格式:甲谓乙。

言:串讲文意。

格式:甲谓乙。

貌:被释者解释表示某种性质或者状态的形容词。

格式:甲,乙貌。

犹:解释词义。

格式:甲犹乙也。

之言、之为言:用来表示声训,有时也说通假字。

格式:甲之言乙也。

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

格式:甲读乙。

读若,读如,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破通假字。

当为,当作:用于纠正误字。

声:用来指明象声词,格式:甲,乙声。

辞、词:指明被释词是虚词。

属、别:说明某词所表示的事物的种类。

古声同,古字同:说明文字通假。

格式:古声甲乙同。

古曰,今曰;古谓,今谓:说明古今异词,格式:古曰甲,今曰乙。

或为,或作,一本作,本作,用来校勘文字的异同。

今文,古文,故书。

之:表示被释词用为动词。

乙,校勘文字,表示将原文词序上下倒置,格式:某某二字互乙。

浑方、析言;散文,对文:辨析同义词,浑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

浑言,又称统言、通言、散文、散言;析言称对文、对言。

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对文,不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散文。

对言就是相对地说,散言就是不相对地说。

浑言、散文是异中求同;析言、对文是同中求异。

互言、互文,互辞:表示修辞,就文章前后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P110 30、西汉训诂工作发展的原因:(1)语言文字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一般人对古音古义已经不能理解,由于隶书和古文的差异,文字上存在着存在着种种复杂的情况。

2)师说差异,就是西汉经师对经书的解释各不相同,各家弟子恪守师说,为后来学者留下比较研究的领域,从而推动训诂的发展。

(3)当时统治者出于政治的需要,尊儒学经,就得精通训诂,所以训诂得以兴盛。

31、西汉训诂的特点:确定随文注解和两种基本形式。

由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

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极大。

32、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训诂特点:扩大训诂范围。

出现义疏和集解。

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的研究。

33、宋代训诂特点:对汉字的音义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如王子韶(圣美)创“右文说”,主张因声符求义,给清代训诂学家以很大的启发。

对古代文献的语法有进一步理解,如南宋时学者王若虎者《滹南遗老集》,常用语法观点批评前人诗文的得失。

利用金石学成就,注疏中开始有征引彝器铭文以为佐证,这使训诂学又向前跨了一步。

开创了古音学研究的道路。

34、清代训诂发展的具体原因和内容:1由于学术思想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清代学者具备了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能够采用因声求义和综合比较的手法,对古书故注进行了专门和全面的研究。

2有朴素的历史主义观点作指导,在训诂工作中注意到了语言有古今之别,对汉字形音义的观察,都能从古今不同的角度去看。

3不墨守故训,有求实精神。

4古音学、文字学和语法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突破。

35、清代训诂的特点:重视证据,反对臆说;善于利用古音学的研究成果以解决训诂上的问题;确立了历史变化的观念,能够注意语言各方面的古今差异;从语地的角度来分析作品的语言,在清代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训诂数量大大超越前代,训诂体式也更加完善。

36、说文四大家: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经韵楼集》、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P13037尔雅的价值和缺陷:价值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基础,保存了上古词义和名物资料;缺陷是分类不够科学,释义上使用多义词,使意义不够明确。

38、尔雅取名含义:接近雅正,合乎规范。

一是沟通各地方言,一是沟通古今异语。

39、方言的全称:《车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著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