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自学考试大纲

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自学考试大纲

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B040112)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08566)自学考试大纲上海师范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编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编2018年版Ⅰ、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和要求(一)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的目的汉语言文学基础是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公共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1、通过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

2、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易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3、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

4、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应当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质。

2、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3、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写作能力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汉语言文学基础》是培养、提高自学者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基础性课程,它是考生学习其它相关课程的基础。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部分语文知识部分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并掌握、运用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课程内容(一)语言基础知识(二)文学基础知识三、考核知识点(一)语言基础知识课文中出现的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等语言基础知识。

(二)文学基础知识课文作者的姓名字号、所处时代、所属国别、主要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名称;常见文体的特点等等。

四、考核要求1、识记:课文作者的姓名字号、所处时代、所属国别、主要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名称、诗歌散文作品的名句名段等。

2、领会:诗歌散文作品的名句名段;常见文体的特点等。

3、简单应用:要求自学应考者辨识、说明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1)文言实词的考核。

主要是解释常见的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解释常用的文言词语(包括成语)的具体含义。

(2)文言虚词的考核。

主要是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辨识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

应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者、所、以、于、而、则、焉、乃。

(3)文言句式的考核。

主要是了解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以及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和倒叙句式等。

要求在古文今译时,能把这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正确地转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4、综合应用:各类语言文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分析。

第二部分课文阅读分析部分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使学生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易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具有良好的汉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意识。

二、课程内容(凡标有“※”者,为精读课文,其余为泛读课文。

)(一)※《大同》(二)※《封建论》(三)※《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四)※《原君》(五)《滑铁卢的一分钟》(六)※《诗经•七月》(七)※《楚辞•招魂》(八)《忆菊》(九)《喝茶》(十)《乡土本色》(十一)※《萧萧》(十二)《故乡的野菜》(十三)※《历史上的北京城》(十四)《飞向泥土的箭》(十五)《西藏是一个形容词》(十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十七)※《拟选聪颖子弟出洋习艺疏》(十八)《东西文化之分与城乡文化之别》(十九)《美文的沙漠》(二十)《战争,还是和平》(二十一)※《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二十二)※《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二十三)※《牡丹亭•惊梦》(二十四)※《伤逝》(二十五)《迟桂花》(节选)(二十六)《封锁》(二十七)《打错了》(二十八)《伊豆的舞女》(二十九)《面黄肌瘦的孩子》(三十)※《谭嗣同传》(三十一)《敬告青年》(三十二)《共产党宣言》(节选)(三十三)※《西绪福斯神话》(三十四)《我有一个梦想》(三十五)※《老子》五章(三十六)※《饮酒》(选二)(三十七)※《游黄山后记》(三十八)《陶然亭的雪》(三十九)《一九九八廿四节气》(四十)《鸟叫》(四十一)《柯尔庄园的野天鹅》(四十二)《别任草地》(四十三)《大自然在反抗》(四十四)※《西铭》(四十五)※《六祖坛经》(节选)(四十六)《诗八首》(四十七)《回答》(四十八)《命若琴弦》(四十九)《我的信仰》(五十)《敬畏生命》(五十一)※《汉书•贾让治河三策》(五十二)※《马钧传》(五十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五十四)《中国对科学人道主义的贡献》(五十五)《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五十六)《我们的宇宙图像》(五十七)※《世说新语》六则(五十八)※《丹青引》(五十九)《“慢慢走,欣赏啊!”》(六十)※《中国书法》(六十一)※《说园》(六十二)※《佛像和我们》(六十三)《初进罗浮宫》(六十四)※《洛神赋》(六十五)※《春江花月夜》(六十六)※《李白诗二首》(六十七)※《秋兴八首》(选二)(六十八)※《无题》二首(六十九)※《鹊踏枝》(谁道闲情抛至久)(七十)※《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七十一)※《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七十二)※《祭石曼卿文》(七十三)※《赤壁赋》(七十四)※《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七十五)※《临安春雨初霁》(七十六)※《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七十七)《竹林的故事》(七十八)《听泉》(七十九)※《论语》十二章(八十)※《与友人论学书》(八十一)《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八十二)《学术独立与新清华》(八十三)《文学与人生》三、考核知识点(凡标有“※”者,为精读课文,其余为泛读课文。

)(一) ※《礼运·大同》(1)《礼记》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含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等,下同。

)(二) ※《封建论》(1)柳宗元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史论”基础知识(5)课文的艺术特点(三)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1)王安石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四) ※《原君》(1)黄宗羲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五) 《滑铁卢的一分钟》(1)茨威格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六) ※《诗经•七月》(1)《诗经》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七) ※《楚辞•招魂》(1)屈原简介(2)《楚辞》的基础知识(3)课文的阅读与理解(4)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5)课文的艺术特点(八) 《忆菊》(1)闻一多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九) 《喝茶》(1)周作人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十) 《乡土本色》(2)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3)课文的艺术特点(十一)※《萧萧》(1)沈从文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人物形象分析(4)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5)课文的艺术特点(十二)《故乡的野菜》(1)汪曾祺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十三)※《历史上的北京城》(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2)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3)课文的艺术特点(十四)《飞向泥土的箭》(1)迟子建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十五)《西藏是一个形容词》(1)阿来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十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1)司马光简介(2)《资治通鉴》简介(3)课文的阅读与理解(4)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5)课文的艺术特点(十七)※《拟选聪颖子弟出洋习艺疏》(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2)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3)课文的艺术特点(十八)《东西文化之分与城乡文化之别》(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2)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3)课文的艺术特点(十九)《美文的沙漠》(1)张承志简介(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二十)《战争,还是和平》(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2)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3)课文的艺术特点(二十一)※《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1)《左传》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二十二)※《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1)司马迁简介(2)《史记》简介(3)课文的阅读与理解(4)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5)课文的艺术特点(二十三)※《惊梦》(1)汤显祖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人物形象分析(4)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5)课文的艺术特点(二十四)※《伤逝》(1)鲁迅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人物形象分析(4)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5)课文的艺术特点(二十五)《迟桂花》(节选)(1)郁达夫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人物形象分析(4)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5)课文的艺术特点(二十六)《封锁》(1)张爱玲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人物形象分析(4)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5)课文的艺术特点(二十七)《打错了》(1)刘以鬯简介(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二十八)《伊豆的舞女》(1)川端康成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人物形象分析(4)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5)课文的艺术特点(二十九)《面黄肌瘦的孩子》(1)杜拉斯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三十)※《谭嗣同传》(1)梁启超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三十一)《敬告青年》(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2)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3)课文的艺术特点(三十二)《共产党宣言》(节选)(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2)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3)课文的艺术特点(三十三)※《西绪福斯神话》(1)加缪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艺术形象分析(4)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5)课文的艺术特点(三十四)《我有一个梦想》(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2)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3)课文的艺术特点(三十五)※《老子》五章(1)《老子》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三十六)※《饮酒》(选二)(1)陶渊明简介(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三十七)※《游黄山后记》(1)徐弘祖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三十八)《陶然亭的雪》(1)俞平伯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三十九)《一九九八廿四节气》(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2)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3)课文的艺术特点(四十)《鸟叫》(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2)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3)课文的艺术特点(四十一)《柯尔庄园的野天鹅》(1)叶芝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四十二)《别任草地》(1)屠格涅夫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四十三)《大自然在反抗》(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2)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3)课文的艺术特点(四十四)※《西铭》(1)张载简介(2)《西铭》简介(3)课文的阅读与理解(4)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5)课文的艺术特点(四十五)※《六祖坛经》(节选)(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2)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3)课文的艺术特点(四十六)《诗八首》(1)穆旦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四十七)《回答》(1)北岛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四十八)《命若琴弦》(1)史铁生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四十九)《我的信仰》(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2)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3)课文的艺术特点(五十)《敬畏生命》(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2)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3)课文的艺术特点(五十一)※《汉书•贾让治河三策》(1)班固简介(2)《汉书》简介(3)课文的阅读与理解(4)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5)课文的艺术特点(五十二)※《马钧传》(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2)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3)课文的艺术特点(五十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2)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3)课文的艺术特点(五十四)《中国对科学人道主义的贡献》(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2)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3)课文的艺术特点(五十五)《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2)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3)课文的艺术特点(五十六)《我们的宇宙图像》(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2)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3)课文的艺术特点(五十七)※《世说新语》六则(1)刘义庆简介(2)《世说新语》简介(3)课文的阅读与理解(4)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5)课文的艺术特点(五十八)※《丹青引》(1)杜甫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五十九)《“慢慢走,欣赏啊!”》(1)朱光潜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六十)※《中国书法》(1)林语堂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六十一)※《说园》(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2)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3)课文的艺术特点(六十二)※《佛像和我们》(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2)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3)课文的艺术特点(六十三)《初进罗浮宫》(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2)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3)课文的艺术特点(六十四)※《洛神赋》(1)曹植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六十五)※《春江花月夜》(1)张若虚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六十六)※《李白诗二首》(1)李白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六十七)※《秋兴八首》(选二)(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2)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3)课文的艺术特点(六十八)※《无题》二首(1)李商隐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六十九)※《鹊踏枝》(谁道闲情抛至久)(1)冯延巳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七十)※《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1)李煜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七十一)※《八声甘州》柳永(1)柳永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七十二)※《祭石曼卿文》(1)欧阳修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1)课文的艺术特点(七十三)※《赤壁赋》(2)苏轼简介(3)课文的阅读与理解(4)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七十四)※《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1)李清照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七十五)※《临安春雨初霁》(1)陆游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七十六)※《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1)辛弃疾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七十七)《竹林的故事》(1)废名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七十八)《听泉》(1)东山魁夷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七十九)※《论语》(十二章)(1)孔子简介(2)《论语》简介(3)课文的阅读与理解(4)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5)课文的艺术特点(八十)※《与友人论学书》(1)顾炎武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八十一)《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2)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3)课文的艺术特点(八十二)《学术独立与新清华》(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2)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3)课文的艺术特点(八十三)《文学与人生》(1)略萨简介(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3)基础及综合语言知识(4)课文的艺术特点四、考核要求(凡标有“※”者,为精读课文,其余为泛读课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