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什么是场地设计?•场地设计:是针对基地内建设项目的总平面设计,是依据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要求和规划设计条件,在基地内外的现状条件和有关法规、规范的基础上,人为地组织与安排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活动。
•场地设计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提高基地利用的科学性,使场地中的各要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内容有哪些?•内容:现状分析、场地布局、交通组织、竖向布置、管线综合、环境设计与保护、技术经济分析。
•场地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重点掌握•1、珍惜、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2、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的要求•3、满足工作、生活得使用功能要求•4、技术经济合理•5、满足卫生、安全等技术规范和规定的要求•6、满足交通组织要求•7、竖向布置合理•8、管线综合合理•9、合理进行绿化景观设施布置与环境保护•10、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可按照书上的条例来记)•场地设计条件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建设条件以及城市规划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对场地建设的公共限制。
•1、场地的气候条件包含哪些因素?•风象、日照、气温、降水•2、场地的建设条件包含哪些因素?•区域环境条件、周围环境条件、内部建设现状条件。
•3、“七通一平”是指什么?•交通状况、给水与排水接入点、供电与电信接入点、供热与供气接入点、基地高程•4、以下概念的名词解释:•等高距及等高线间距•风向频率•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震级与烈度记忆居住建筑日照标准表(非常重要)•1、场地设计条件有哪些?–自然条件、建设条件以及城市规划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对场地建设的公共限制。
•2、自然条件有哪些?–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工程地质、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
•3、场地的建设条件有哪些?–区域环境条件、周围环境条件、内部建设现状条件、市政设施条件•4、区域环境条件–环境保护状况、地理位置•5、周围环境条件–周围道路交通条件、相邻场地的建设状况、基地附近的特殊元素•6、内部建设现状条件–现状建构筑物、现状绿化与植被、社会经济条件、保护文物古迹•7、市政设施条件–交通状况、给水与排水接入点、供电与电信接入点、供热与供气接入点、基地高程8、场地的公共限制都有那些?–用地控制、交通控制、密度控制、高度控制、容量控制、绿化控制、建筑形态。
9、技术经济指标都包含那些?–场地界限、用地性质、容量、密度、限高、绿化等等。
10、城市规划设计的颜色的线有?–红线(道路、建筑)、蓝线、绿线、紫线、黄线、黑线、橙色。
–一、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与内容–(一)任务–场地总体布局是在明确设计任务、完成设计调研等前期准备工作后,在进行场地设计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场地建设与使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间题,对场地进行综合布局安排,合理确定各项组成内容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各自的基本形态,并做出具体的平面布置,从而决定了场地的整体宏观形态。
–其工作重点是以整体、综合的观点,抓住基本的和关键的间题,解决主要矛盾。
–目的是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并合理有序地组织场地内各种活动,促使场地各要素各得其所,有机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主要内容–1、分析工程项目的性质、特点和内容要求,明确场地的各项使用功能。
–2、分析场地本身及四周的设计条件,研究环境制约条件及可利用因素。
–3、研究确定场地组成内容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场地分区。
–4、分析各项组成内容的布置要求,确定其基本形态及组织关系,进行建筑布局、交通组织和绿地配置。
–一是组成内容的各自形态的确定。
–二是各项内容之间组织关系的确定。
–功能关系、空间、视觉和景观等方面的关系。
二、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一)使用的合理性•满足特定工程项目的使用要求,为项目的经营使用提供方便、合理的空间场所。
•合理的功能关系、良好的日照通风和方便的交通联系是这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技术的安全性•场地中的各项内容设施必须具有工程的稳定性,满足各种设计规范。
•如:滨水场地——防洪排洪,•建筑物的间距安排、疏散通道、消防车道和场地出入口设置等。
•(三)建设的经济性•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场地总体布局要考虑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及当地经济发展条件相适应,注意节约,力求发挥建设投资的最大经济效益;并尽量保留一些绿化用地和发展余地。
•总体布局中对自然地形应本着以适应和利用为主,适当进行改造的原则。
•(四)环境的整体性•内部空间:建筑与道路、广场、绿化景观等•外部空间:场地内外之间的联系。
采取友善为邻的态度,或融合、或衬托、或突出,总之应有利于提升整体环境质量。
•因为使用者的行为活动、视觉及心理感受取决于场地的整体环境。
•总目标:要达到人、建筑、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
•场地总体布局是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整个设计的关键环节。
•1、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与内容•任务•对场地进行综合布局安排,合理确定各项组成内容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各自的基本形态,并做出具体的平面布置,从而决定了场地的整体宏观形态。
•工作重点:是以整体、综合的观点,抓住基本的和关键的间题,解决主要矛盾。
•目的:是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并合理有序地组织场地内各种活动,促使场地各要素各得其所,主要内容:•1、分析工程项目的性质、特点和内容要求,明确场地的各项使用功能。
•2、分析场地本身及四周的设计条件,研究环境制约条件及可利用因素。
•3、研究确定场地组成内容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场地分区。
•4、分析各项组成内容的布置要求,确定其基本形态及组织关系,进行建筑布局、交通组织和绿地配置。
•有机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使用的合理性•技术的安全性•建设的经济性•环境的整体性•场地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基本原则是:• 1.满足场地功能要求,符合场地内交通特点•一般根据建设项目及自然条件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
• 2.适应场地周围交通运输条件应考虑与外部交通衔接的各种可能性,充分利用外部交通设施条件。
例如市中心区商业建筑采用过街天桥、地下人行通道等立体交通方式来适应外部交通环境。
绿化与景园设施是构成场地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对场地的景观效果及整体风貌的构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衡量场地环境质量最直接的客观标志。
建筑物——场地中的核心内容交通系统——联系的纽带绿地——维系场地整体性的重要手段之一绿地布置考虑:1、使用上、视觉上的具体要求,2、场地整体的布局结构3、场地整体的组织形态问题填空:1.场地的构成要素建筑物、构筑物、交通设施、室外活动设施、绿化与环境景观设施工程系统。
2.按工程建设项目的使用特征场地可分为工业建设场地、民用建设场地。
3.按地形条件场地可分为平坦场地和坡地场地。
4. 按用地的位置划场地可分为市区场地、郊区场地、郊外场地。
5.场地设计的内容包括现状分析,场地布局,交通组织,竖向布置,管线综合,环境设计与保护,技术经济分析。
6. 场地设计在工作的作用 1、建设项目立项阶段 :参与编制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 2、建设项目选址阶段 :场址选择、选址论证,提出选址技术条件,选址用地范围。
3、建设项目用地规划阶段 :参与工程设计方案或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制定,提出要求。
4、建设工程规划阶段 :建筑设计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7. 场地自然条件是指场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工程地质、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
8.在场址选择时用到的比例尺是9. 在场地设计中坐标系统有两种,分别是建筑坐标系统、测量坐标系统:10. 图例包括地物符号、注记符号、地形符号 11. 气候主要包括风象、日照、气温和降水等。
12. 风象包括风向、风速和风级。
13. 风玫瑰图可分为风向玫瑰图、风向频率玫瑰图、平均风速玫瑰图、污染系数玫瑰图。
14. 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地质结构、构造特性及承受荷载的能力。
15. 场地的建设条件包括区域环境条件、周围环境条件、内部建设现状条件。
16. 市政设施条件(七通一平)主要包括道路和供电、给水、排水、电信、燃气及北方地区的供暖等管网设施,连同场地平整。
17. 场地内绿地包括:公共绿地、专用绿地、防护绿地、宅旁绿地等。
18. 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使用的合理性、技术的安全性、建设的经济性、环境的整体性。
19. 建筑朝向的选择考虑的因素有日照因素、风向因素,在实践中、还要结合场地具体条件,如道路走向、周围景观、地形变化和用地形状等因素,其中道路走向是影响建筑朝向的重要因素。
20. 建筑间距应根据日照、通风、消防、环保、工程管线埋设、建筑保护和城市设计等要求,依据相关规范或标准规定而合理确定。
21. 当间距一定时,风向入射角由0°~60°渐次增大,则后排建筑窗口的相对风速也相应增大,相当于在逐渐增加建筑间距而加强通风效果。
22. 地形对建筑通风间距的影响,在平原地区当D=2H时,通风效率可视为良好;当D=H时,通风效率为50%。
(D为建筑间距,H为建筑高度)23. 对于学校建筑而言教室楼与教室楼、办公楼、图书楼、实验室、专用教室(不包括音乐教室)等建筑之间长边平行布置时,其建筑防噪间距不应小于25m。
如教室顶棚以吸声材料进行装修时,教室楼与教室楼、图书馆、等其他楼之间的防噪间距不应小于18m。
24.对于学校建筑而言办公楼、图书楼、实验室、专用教室(不包括音乐教室)等建筑之间长边平行布置时,其建筑防噪间距不应小于15m。
24. 居住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混合式。
25. 公共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对称式、自由式、庭院式、综合式。
26. 轴线是空间组织中一种线性关系构件,属概念性元素,具有串联、控制、统辖、组织建筑和暗示、引导空间的作用,建筑或其他环境要素可沿轴线布置,也可在其两侧布置。
27. 在建筑空间组合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序列:功能序列,空间序列.情感序列。
28. 基地机动车出人口位置与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不应小于70m;29. 基地机动车出人口位置与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30. 基地机动车出人口位置距地铁出人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5m;31. 基地机动车出人口位置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人口不应小于20m;32.当基地机动车道路坡度大于8%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33.根据流线进出场地的不同方式,可将场地的整个交通流线体系分为尽端式和通过式两种。
34. 根据场地交通流线的组织方式,道路系统有人车分流、人车混行、人车部分分流基本交通形式。
35. 根据道路系统的分级组织,大型场地内的道路,可依据其功能及特征划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等。
35. 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