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细菌性腹泻摘要:仔猪细菌性性腹泻是影响仔猪成活与增重主要因素,也是养殖场难以控制的疾病之一。
轻者生长迟缓,重者严重脱水死亡。
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仔猪细菌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是影响仔猪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
下面就几种常见的仔猪细菌性腹泻谈谈原因与防治措施。
本文阐述仔猪细菌性腹泻的类型与原因,并根据其流行特点、病理变化与临床诊断做出综合防治措施,来降低仔猪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关键词:仔猪治疗腹泻1 仔猪细菌性腹泻类型与原因1.1 仔猪白痢仔猪白痢又叫迟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10~20日龄仔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当饲养不当,如母猪过肥,乳汁过浓,哺乳母猪饲养不全,饲料结构不合理,乳汁质量较差,母猪发生乳房炎,仔猪饲料调制不当,引起消化不良,圈舍阴寒潮湿以及天气骤变(尤其是气温突然降低3℃以上)等均可诱发该病。
1.2 仔猪黄痢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病原大肠杆菌引起1周龄以内的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该病发生与母猪特别是怀孕母猪的饲养管理不善有关,如饲料调配不当、栏舍不洁等[1]。
1.3仔猪红痢仔猪红痢又叫猪传染性坏死肠炎,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出生仔猪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1~3日龄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
1.4 仔猪水肿病仔猪水肿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断奶后幼猪的一种肠毒血症,多发生于6~15周龄仔猪。
1.5 仔猪副伤寒仔猪副伤寒主要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或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仔猪,尤其是1月龄小猪常见。
1.6 猪痢疾猪痢疾又叫猪白痢,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严重黏液性,出血性腹泻,主要侵害15~70kg体重的猪,尤以2~3月龄猪较为多发。
2 流行特点2.1 仔猪白痢仔猪白痢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其以春秋两季气温骤变及阴雨连绵季节发病最多。
2.2 仔猪黄痢仔猪黄痢无流行季节性,往往是一窝一窝的发病。
带菌母猪是本病发生的主要传染源,由粪便排出病菌,传染母猪乳头、皮肤及环境。
仔猪出生后,经吸吮乳头与舔吸母猪皮肤时或接触传染物,经消化道进入胃肠内传染发病。
新建猪场从不同地方引进种猪,如患有仔猪黄痢病史,也会导致本病扩散。
2.3 仔猪红痢仔猪红痢无流行季节性,主要发生于1~3日龄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
2.4 仔猪水肿病仔猪水肿病无流行季节性,常发生于30~60日龄仔猪,尤其是断奶仔猪,体壮肥硕仔猪最易发生。
也因环境骤变、阴雨久淋多种致病因素而发。
2.5 仔猪副伤寒主要发生于1~4月龄、密集饲养的仔猪。
新生仔猪采食了带菌猪及病猪排出病原体所污染了的饲料、饮水与土壤等,再就是病原体平时存在于健康猪体内,但不表现症状,当饲养不当、气候突变、环境改变等因素使猪体质减弱,抗病力下降时,病原体乘机大量繁殖,毒力增强而发病。
本病呈多散性,条件恶劣时也可发生,地方流行缓慢,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潜伏期30~60天。
2.6 猪痢疾猪痢疾无流行季节性,其中7~12日龄仔猪最易感染,饲养密度过高、寒冷、温度过高、卫生条件太差等因素均可引起本病发生。
3 临床症状3.1 仔猪白痢临床症状为下痢,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粘稠或粥样具有特殊腥味粪便,临床上分为热痢与寒痢两型。
但热痢较为多见,热痢为仔猪白痢的初期表现,病猪多为体质尚好,尚能饮食,但食欲减退、下痢,粪呈灰白色或白色带血,粪味腥臭,热痢继续发展为寒痢,病久伤正气而转虚,则病猪表现体弱无力、被毛粗红、卧地难起、行走不稳、食欲废绝、下痢不止,粪白而恶臭、四肢末梢发凉,最后虚脱死亡。
3.2 仔猪黄痢临床表现为病仔猪排出黄色稀粪,急性死亡为其特征。
仔猪出生时尚很健康,有的乳仔猪出生12小时左右就发生此病,有的在1~3日龄发生此病,最急性不显症状就突然死亡,病仔猪突然发生腹泻,粪便呈黄色浆糊状或黄色水样,并含有凝乳小片。
病仔猪肛门松弛,捕捉时会因挣扎或鸣叫增加腹压,常由肛门排出稀粪,呈水样喷出,病程稍长,很快消瘦、脱水,最后因衰竭昏迷而死亡,但患此病乳仔猪无呕吐现象[2]。
3.3 仔猪红痢发病仔猪排红褐色稀粪,其中含呈灰白色坏死组织碎片,并有特殊腥味,后肢粘满血样稀粪,有的病猪共济失调,呼吸困难,行走摇晃,大部分病猪在3小时内死亡。
3.4 仔猪水肿病一般发病突然,个别的仔猪常见不到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
病情稍慢的表现精神沉郁,眼脸水肿,严重的上下眼脸仅现一小缝隙,然后水肿逐渐蔓延到头部、颈部。
多数病猪体温不高,个别的体温升到40.5℃~41℃。
病猪行走无力、共济失调、步态摇摆不稳、叫声嘶哑。
重者倒地,呈游泳姿势,很快死亡。
3.5 仔猪副伤寒3.5.1 急性型(败血型)病猪体温升高到41℃~42℃,精神沉郁、伏卧、食欲废绝、呼吸困难、步伐摇晃、呕吐与腹泻、有时有腹疼的症状。
耳尖、颈、嘴尖、前胸、腹下、蹄尖、尾尖,皮肤有蓝紫色斑点。
当本病开始爆发时,常出现1~2头死亡,不显任何症状;有时刚出现病症后24小时立即死亡,但多数病程为2~4天,病死率很高。
3.5.2 亚急性(结肠炎型)病猪体温40.5℃到41.5℃,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喜钻草窝,堆叠一起,眼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粘着,病初便秘,后下痢;粪便淡黄色或淡绿色,带有血液或假膜,皮肤(特别是腹部)出现弥漫性痂样湿疹。
有些病猪发生咳嗽,有的因继发肺炎而死亡。
康复的很少,不死的多转为慢性型。
3.5.3 慢性型本型表现最多见体温在41℃左右,有时降至常温,食欲减退,呈周期性急性下痢,粪便恶臭,呈灰白色,病猪长期躺卧,高度消瘦,皮肤呈深红色,有的继发肺炎;病程2~3周,最后衰竭死亡;但少数也有恢复健康,这种猪生长十分缓慢,并长期成为带菌僵猪。
3.6 猪痢疾主要表现为下痢,病初可见病猪排黄色稀便,很快变为水样下痢,在1~2日间粪便混有数量不等的血液与黏液粪便,病情严重时所排粪便呈红色糊状,内有大量黏液、血块及脓性分泌物,有的病猪排灰色、褐色甚至绿色粪便,有时有很多小气泡,并混有黏液及纤维素伪膜,死亡不多,但病猪生长缓慢。
4病理变化4.1 仔猪白痢尸体消瘦,肛门、尾和股部常有灰白色稀粪沾污。
胃内有凝乳块,幽门部粘膜充血。
小肠粘膜充血,肠壁淋巴滤胞肿大,肠腔内有灰白色浆状或糊状的内容物,混有气体,气味腥臭。
4.2 仔猪黄痢尸体严重脱水,皮肤皱缩,肛门哆开,肛门四周有黄色稀粪沾污。
胃膨胀,充满酸臭的凝乳块,胃底潮红或出血,被覆多量粘液。
小肠尤其十二指肠膨胀,肠壁变薄,粘膜和浆膜充血、水肿,肠腔内充满腥臭的黄色、黄白色稀薄内容物,有时混有血液、凝乳块和气泡。
空肠与回肠病变较十二指肠轻,肠内膨气仍严重。
大肠变化较轻,但也充满稀薄内容物。
心、肝、肾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带有小的凝固性坏死灶。
脾淤血。
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切面多汁。
脑充血或有小点出血。
4.3 仔猪红痢以肠粘膜病变为主,最急性型空肠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弥漫性出血,急性型空肠有少量出血病变,肠绒毛坏死、脱落,肠壁有坏死性假膜覆盖,亚急性型空肠或回肠粘膜面覆盖坏死性假膜,外观可见小肠壁有条状浅灰色纵带,慢性型肠浆膜面外观正常粘膜面有坏死区[3]。
4.4 仔猪水肿病胃壁、肠壁、脑部、肠系膜以及某些部位(头部、颈部、腹部)的皮下水肿是本病特征性变化。
胃壁水肿常见于大弯部贲门部,有时波及胃底部和食道部。
切开可见在黏膜和肌层之间,有一层无色、茶色或红色的胶样水肿。
水肿部厚度和面积大小不一,有的厚达2~3厘米,胃底部弥漫性出血。
大肠系膜呈胶冻样水肿;全身淋巴结水肿,并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及出血,病变严重的淋巴结呈红色。
心包、胸和腹腔有淡黄色或黄红色液体。
4.5 仔猪副伤寒:4.5.1 急性型急性型以败血症变化为特征。
尸体膘度正常,耳、腹、胁等部皮肤有时可见淤血或出血。
4.5.2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坏死性肠炎为特征,多见盲肠、结肠,有时波及回肠后段。
肠黏膜上覆有一层灰黄色腐乳状物,强行剥离则露出红色、边缘不整的溃疡面。
如滤泡周围黏膜坏死,常形成同心轮状溃疡面。
肠系膜淋巴索状肿,有的干酪样坏死。
脾稍肿大,肝有可见灰黄色坏死灶。
有时肺发生慢性卡他性炎症,并有黄色干酪样结节[4]。
4.6 猪痢疾病变局限于大肠,回盲肠结合处为其明显分界。
大肠粘膜肿胀,并覆盖着粘液和带血块的纤维。
大肠内容物软至稀薄,并混有粘液、血液和组织碎片。
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时,粘膜表面坏死,形成假膜;有时粘膜上只有散开的成片的薄而密集的纤维素。
剥去假膜露出浅表糜烂面。
其他脏器无明显病变。
5 预防5.1 仔猪白痢5.1.1饲养管理方面做好仔猪的保温;将仔猪饲养于最适宜的温度,未断奶仔猪控制在32~34℃,刚断奶仔猪28~32℃,同时7日龄开始补料,以促进仔猪消化器官的发育,防止异食,减少白痢的发生;改善猪舍卫生状况,尽量减少仔猪接触粪便,减少进入仔猪体内大肠杆菌的数量,使仔猪有抵抗力。
5.1.2 免疫方面通常仔猪10日龄时才开始产生自身的免疫球蛋白和抗体,此前它完全依靠其母乳获得免疫保护,仔猪通过初乳和常乳来获得保护性抗体,从而获得抵抗大肠杆菌的能力。
使用自家疫苗和死菌苗可获得较好的保护。
在母猪产前4~6周肌肉或皮下注射1次;也可选用大肠杆菌三价(K88、K99、987P)活苗,产前40天给怀孕母猪颈部肌肉注射,临产前15天再注射1次;用重组DNA技术研制成功的仔猪大肠杆菌K88、K99仔猪腹泻双价苗对产前3~4周的母猪耳根皮下注射1次。
5.2 仔猪黄痢5.2.1饲养管理方面要做好猪舍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产房应保持清洁干燥、不蓄积污水和粪尿,注意通风换气和保暖工作。
临产进产房前一天,对产房进行彻底清扫、冲洗、消毒。
母猪临产前要做好猪体、乳房、阴户的常规消毒(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擦洗干净后,逐个乳头挤掉几滴奶水后再让新生儿哺乳。
5.2.2 免疫方面是要做好对初生仔猪“开奶”前的用药工作。
就是在仔猪初生后,未让仔猪吃初乳之前,全窝逐头用抗菌素药(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口服。
以后每天服1次,连服3天,防止病从口入;我国已制成大肠杆菌K88ac—LTB双价基因工程菌苗、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菌苗和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菌苗,前两种采用口服免疫,后一种用注射法免疫。
均于产前15~30天免疫(具体用法参见说明书)。
母猪免疫后,其血清和初乳中有较高水平的抗大肠杆菌的抗体,能使仔猪获得很高的被动免疫的保护率[8]。
5.3 仔猪红痢5.3.1饲养管理方面加强饲养管理。
建立兽医卫生防疫制度,做好猪场的卫生消毒工作。
在产前,对产房和仔猪舍进行彻底清扫,对地面、用具等进行全面消毒;对临产母猪腹部皮肤及乳头进行消毒。
5.3.2免疫方面初产母猪在分娩前30天和15天各肌肉注射1次仔猪红痢灭活疫苗,用量为5~1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