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主旨;品味语言,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文章叙事和写人的技巧,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3、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
1、概括各段意思,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学习方法:导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习课时: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①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学习步骤:
一、课前独学
(一)背景链接
1、“三·一八”惨案:详见课本27页注释①。
2、“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
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
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3、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
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
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
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二)自读课文,完成练习
1、字音
①完成《创新设计》48页“基础积累”第一题字音辨识、第二题字形辨认的练习。
2、概括每一节的大意(可以通过找中心句来概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见课件第26、27、28、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二、合作互学、释疑解难
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枝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