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感

情感

情感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1.心情感动。

2.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

心理学的定义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但实际上,这一结论一方面将大家公认的幸福、美感、喜爱等等,较具有个人化而缺少社会性的感受排斥在情感之外;而另一方面又显然忽视了情绪感受上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和社会性情感感受上的爱情、友谊、爱国主义情感在行为过程中具有的交叉现象,例如一个人在追求爱情这一社会性的情感过程中随着行为过程的变化同样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而爱情感受的稳定性和情绪感受的不稳定性又显然表明了爱情和相关情绪是有区别的。

基于这两点,将情感和情绪以基本需要、社会需求相区别,或者是将情感和情绪这两者混为一谈都显然不合适的。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

生理反应是情绪存在的必要条件,为了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给那些不会产生恐惧和回避行为的心理病态者注射了肾上腺素,结果这些心理病态者在注射了肾上腺素之后和正常人一样产生了恐惧,学会了回避任务。

情绪和情感显然是有区别的两种不尽一致的心理生理过程。

实质上,在行为过程中态度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区别就在于:情感是指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而情绪是指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

再以爱情举例来说,当我们产生爱情时是有目标的,我们的爱情是对相应目标的一种生理上的评价和体验,同时当我们随着爱情的追求这一行为过程的起伏波折我们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概括而言,情感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

人的情感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进行分类。

由于情感的核心内容是价值,人的情感主要应该根据它所反映的价值关系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1.根据价值的正负变化方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正向情感与负向情感。

正向情感是人对正向价值的增加或负向价值的减少所产生的情感,如愉快、信任、感激、庆幸等;负向情感是人对正向价值的减少或负向价值的增加所产生的情感,如痛苦、鄙视、仇恨、嫉妒等。

2.根据价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心境、热情与激情。

心境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如绵绵柔情、闷闷不乐、耿耿于怀等;热情是指强度较高但持续时间较短的情感,它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感,如兴高采烈、欢欣鼓舞、孜孜不倦等;激情是指强度很高但持续时间很短的情感,它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的、短暂的情感,如狂喜、愤怒、恐惧、绝望等。

3.根据价值的主导变量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欲望、情绪与感情。

当主导变量是人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欲望;当主导变量是环境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情绪;当主导变量是事物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感情。

例如,脏、乱、差的工作环境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情绪;那些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工作的领导干部会引发人的尊敬与爱戴的感情,那些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的领导干部会引发人的仇视与嘲笑的感情;当机体缺乏食物时,人就会产生饥饿的心理体验,并形成对于食物的欲望;当儿童成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就会自发地产生对于“独立”的欲望。

4.根据价值主体的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个人情感、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感。

个人情感是指个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集体情感是指集体成员对事物所产生的合成情感,阶级情感是一种典型的集体情感;社会情感是指社会成员对事物所产生的合成情感,民族情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情感。

5.根据事物基本价值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真感、善感和美感三种。

真感是人对思维性事物(如知识、思维方式等)所产生的情感;善感是人对行为性事物(如行为、行为规范等)所产生的情感;美感是人对生理性事物(如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等)所产生的情感。

6.根据价值的目标指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对物情感、对人情感、对己情感和对特殊事物情感等四大类。

对物情感包括喜欢、厌烦等;对人情感包括仇恨、嫉妒、爱戴等;对己情感包括自卑感、自豪感等。

7.根据价值的作用时期的不同,情感可分为追溯情感、现实情感和期望情感。

追溯情感是指人对过去事物的情感,包括遗憾、庆幸、怀念等;现实情感是指人对现实事物的情感;期望情感是指人对未来事物的情感,包括自信、信任、绝望、期待等。

8.根据价值的动态变化的特点,可分为确定性情感、概率性情感。

确定性情感是指人对价值确定性事物的情感;概率性情感是指人对价值不确定性事物的情感,包括迷茫感、神秘感等。

9.根据价值的层次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人尊与自尊类和自我实现类情感四大类。

温饱类情感包括酸、甜、苦、辣、热、冷、饿、渴、疼、痒、闷等;安全与健康类情感包括舒适感、安逸感、快活感、恐惧感、担心感、不安感等;人尊与自尊类情感包括自信感、自爱感、自豪感、尊佩感、友善感、思念感、自责感、孤独感、受骗感和受辱感等;自我实现类情感包括抱负感、使命感、成就感、超越感、失落感、受挫感、沉沦感等。

负性情绪人在生活中经常会产生一些“负性情绪”,比如:愤怒、忧虑、郁闷、恐惧等等,这些情绪在调动人的生命能量,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实现自己的特定需求方面的确很有好处。

由于它有利于生命个体的正常存在,因此,心理学上把它叫做“心理防卫”。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过度的心理防卫不仅不利于生命个体的正常存在,而且让人痛苦,妨碍正常生活,那它就是属于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应列入防范和治疗的范围。

比如强迫症,即不可自控的去想一些自己也认为是无意义的事情,去做一些自己也认为无意义的事情,妨碍正常生活,让人感到痛苦;再比如抑郁症,该人从过度地忧虑一些事情开始,因总是设想一些坏的结果,逐渐变得多疑,引发妄想,进而自卑、自责、自轻、自贱、自闭甚至自残、自杀等,这些负性情绪肯定不是好东西,是地地道道的“负”(即不好)家伙!由于它属于障碍或疾病,所以应防之如洪水,避之如猛兽。

负性情绪为什么会演变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呢?这是因为人的自我意识对客观环境具体事物的认知必须用抽象的方法把具体的客体事物变换成虚幻的意象然后再加以利用,心理意象不同于随时变化的现实事物,它可以长时间地停留在人的心中,与人的自我意识产生固着性连结,从而使人陷入到某种情绪之中不能自拔,因其不能与时俱进,不能自如的变换生活角色,脱离现实生活,于是障碍发生了,疾病发生了。

人的自我意识是很容易与特定的心理意想发生固着性连结的,因此,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是很容易发生的。

我们切不能因为负性情绪有时会让人奋进(这在心理学中叫“升华”)而喜欢它、纵容它,否则你便是无知,不仅会自误,而且还会误人。

情绪变化规律人们的情绪变化周期是33天1.什么是人体生物节律?人从他诞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终结,其自身的体力、情绪和智力都存在着由强至弱、由弱至强的周期性起伏变化。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生物节律,或生物节奏、生命节律等。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生物体内存在着生物钟,它自动地调节和控制着人的行为和活动。

这里所谈的体力、情绪和智力"三节律",其实只是人体上物节律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他如人在一天24小时内感官敏锐程度、温度、血压等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也是人体生物节律的一部分。

2.生物节律是怎样被发现的?早在本世纪初,德国医生菲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斯瓦波达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人体生物节律中体力周期是23天、情绪周期是28天。

此后,奥地利的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了许多大、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发现智力周期是33天。

在1937年。

国际上召开了首届生物节律会议。

到了1960年,在美国召开了专门讨论生物节律的国际会议,生物节律为一门新的学科正式问世。

1981年,《科学画报》杂志刊登《揭开生物节奏的秘密》的文章、将奇妙的生物节律介绍给国内读者,引起大家很大兴趣。

以后,我国不少地方和部门也开展了生物节律的应用研究工作,国家有关部门曾发文件肯定生物节律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

3.什么是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期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性变化,都可以用曲线来表示。

这三条曲线都是从出生日算起,起点在中线,先进入高潮期,再经历临界期,而后转入低潮期,如此周而复始。

曲线处于中线以上的日子是高潮期,相反,处于中线以下的日子是低潮期(高潮期和低潮期的天数是相等的),而和中线相交的那天(严格讲包括其前后1天)则是临界期。

在体力高潮期,人的精力旺盛,体力充沛、而在低潮期,则疲劳乏力、无精打采;在情绪高潮期,人的心情舒畅、情绪高昂,而在低潮期则心情烦燥、情绪低落;在智力高潮期,人的头脑灵敏记忆力强,而在低潮期,则迟钝健忘、理解力差。

在生物节律的临界期,身体处在不稳定的过渡状态,此时人的有关能力和机体协调性较差,做事易出错,身体易患病。

高峰体验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

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

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兴奋与欢愉的感觉,那种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颠,那种愉悦虽然短暂,但却可能尤其深刻,那种感觉是语言无法表达的,心理学家称之为“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中的人马斯洛认为,处于高峰体验的人具有最高程度的认同,最接近自我,最接近其真正的自我,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格或特质的顶点,潜能发挥到最大程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