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画中有话,话中有画

画中有话,话中有画

画中有话,话中有画
——反思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教师指导
启东市实验幼儿园张荣华
一、问题产生——“画中无话”:
孩子们喜欢的美术课又开始了,今天的绘画主题是——夏天的树。

我给孩子们设计了几种树木的造型供他们欣赏。

活动后,在展示幼儿作品时,发现作品呈现两种现状:一部分幼儿画的树木线条流畅,形态优美,与我设计得非常相似;另一些幼儿的作品显得比较凌乱,有些在成人看来根本不像一棵树。

前者赏心悦目,“循规循距”,让我觉得自己在绘画指导中是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在我询问这些孩子的作品内容时,他们的回答往往枯燥、简单,没有感情色彩,有的沉默无言;另一类幼儿画的树木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有些“抽象”,但是当我询问孩子们的作品内容时,这些树成了孩子心中的树,每一幅画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孩子们讲述起来滔滔不绝。

真是“画中有话,话中有画”。

比如徐浚炀小朋友创作的树,树干是弯的,树枝垂下来。

“为什么垂下来呢?因为小田鼠不会飞,要爬上去才能和小鸟一起玩。

”他画的叶子非常茂密,集中在树顶。

“为什么树叶都长在树顶上呢?因为夏天很热,小鸟和小田鼠要乘凉的。

”我看见了树底下确实有几只“小田鼠”,我也感受到带有孩子感情的作品才是最棒的作品!
二、即时反思——“画中有话”的教育价值
作为一线教师,有时我们在实际的绘画教学指导中会感受到这样的矛盾:为了追求活动开展得更有把握、更顺利,会采取“求稳”的教法,但这样操作后常常会感到缺了些什么,孩子们对自己的作品没有投入情感,对作品要表现的内容无话可说。

如果结合教师的组织,创设让幼儿充分探索与表达绘画作品内容的空间,既能保证多数幼儿获得绘画技能,又能创作出“画中有话”的作品。

三、实践探索——实现“画中有话,话中有画”:
在一番思考后,我决定针对这样的问题,再次组织绘画活动,选择的教学内容是——绘画《草地上的蘑菇》。

我先按照常规思路组织了第一次活动,然后对本次活动的组织思路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又开展了第二次活动,如下表:
对比两次活动组织:
1.活动准备:
第一次组织:教师在幼儿表达的基础上提供了三幅儿童作品的范画,在绘画时90%的幼儿选择了画与老师作品相似的蘑菇(半圆形和方形的组合,花纹不一),只有10%的幼儿是自己创作的作品。

由此可见,这种组织形式大大限制了幼儿有意识、有计划地自由创作与表达。

第二次组织:教师重点放在帮助幼儿积累对蘑菇的感性经验以及创新,大胆表现自己的设计,把自己的设计讲给大家听,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和表达方式,90%的幼儿选择自己创作作品。

2.技能习得:
第一次组织:幼儿很快完成了作品,构图及画面布置也比较合理,但作品大多数是模仿,缺乏幼儿独特的想象与创作;
第二次组织:通过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帮助幼儿形成独特的表达及创作风格,蘑菇的形态突破了半圆形和方形组合的常规形态,有的是云朵形,有的是花朵形,有的是小手形……可见,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有了思考与尝试,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个性、灵动、生命。

3.色彩运用:
第一次组织: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注意色彩合理搭配,实行了主观调控;
第二次组织:尊重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及表达,如:翁千婷小朋友设计的蘑菇,采用了丰富的小色块,看起来独有风格;黄煜倍小朋友运用黑、灰、白展现了独特色彩效果的花瓶,并用鲜艳的底色进行衬托,使得作品很有特色。

4.结果评价:
第一次组织:由于幼儿作品突出模仿,所以作品的内容单一,表达的作品内容多有雷同。

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如果我们只是让孩子机械模仿,只是让孩子在教师的控制下,毫无创意的重现,那么,我们只会扼杀孩子的艺术创造力,最终成为对艺术活动失去热情的模仿者。

第二次组织:幼儿作品内容丰富,体现出其丰富的想象及创造能力。

每一幅作品都蕴涵了丰富的内容,只要用心体会,都能感受到孩子专注地创造。

这种注重了幼儿真实感受,尊重幼儿独特审美感受的方式不正是我们艺术教育中所追求的吗?
三、绘画指导的策略——做个小画家,做个小“话”家:
通过以上的对比与发现,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渗透了《纲要》新理念的活动组织是更富创造价值的,应该是我们每位教师所追求的。

然而,这一想法如何在实践中更好的落实是我们面临的挑战,这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善于反复思考,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我分享如下的策略:
1.让孩子大胆地成为自由创作的小画家。

在绘画活动中,让幼儿富有个性地去创作,不要束缚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教师才是真正地立足幼儿的发展,以平等、民主、真实的方式去对待活动,使幼儿活动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幼儿才能以一种积极态度去投入活动,从而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让幼儿快乐地成为自由体验的小画家。

《纲要》中明确指出:艺术活动中应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

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力求通过艺术活动让幼儿获得真正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技能,而不应是注重即时效应而扼杀幼的创造力。

3.让幼儿自主地成为自由说“画”的小画家。

幼儿对作品的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心理感受及对艺术的表达,尊重了幼儿特殊的情感需求,从而激发幼儿对艺术创作的兴趣。

不要将我们成人的审美标准强压到孩子的观点中去,允许幼儿自由地评价,感受孩子眼中的艺术美,帮助幼儿积累对美的积极感受,增添对美追求的幸福感。

让孩子们大胆画下独特的绘画作品,把自己的想说的话通过画呈现出来,,享受一个多彩的绘画“视”界,享受一个充满故事、情感的绘画空间。

通过实践反思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只要用心观察,发现孩子绘画中的需要,我们会聆听到更多绘画作品的故事,感受更多可以说话的图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