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新校区(以下简称新校区)处在扩大第三高校区中部,南北长约2200米、东西长约1200米,成一长方形,由四条河围成。
新校区距第一高校区(南大、天大、医大、中医学院等)约5公里,北邻华苑高科技产业园区。
新校区占地面积3500亩,规划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规模25000人。
“十五”一期工程规划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规模18000人,工程概算18亿元人民币。
规划大体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概念性规划,解决指导思想、建设规模、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和与城市的交通联系等问题,由华东建筑设计院、天津城市规划设计院做方案设计;第二阶段以环境规划为主,并解决区内主要道路网络等问题,由北京创新园林景观设计院设计;第三阶段是利用第一、二阶段的成果,委托天津城市规划设计院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第四阶段对教学区、生活区的主要单体建筑进行方案设计,并对总平面进行微调(附图)。
规划设计工作都是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按程序进行的。
(一)规划理念新校区规划理念是经过较长思考和比较逐步形成的。
具体是在概念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概括起来,新校区规划理念是建设“现代化的校园、网络化的校园、园林化的校园、生态化的校园”。
最初的规划,我们提出“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了我校与理工大学较为合理的规划布局。
按照规划要点必须保留原有水面(师大和理工保留水面1500亩左右),所以在环境规划时又提出了“大空间、大水面、大绿地”的概念,强化了环境和空间,强化了与城市的联系和为城市服务的功能。
我们理解现代化校园不仅是校园规划设计要现代化更要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实现现代化。
以开放的思维建设现代化校园。
网络化不仅是指宽带网、有限电视网、电话网的网络化,还要指道路、基础设施管网的网络化。
新校区园林化、生态化主要是做好“绿”和“水”这两篇文章。
例如,新校区规划用地约3500亩,规划有近800亩水面、600亩林地。
按专家提供的数据计算,新校区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约14万公斤,制造氧气约8.2万公斤,可为7万人提供每天所需的氧气。
如果把三校和教师村的绿地和水面都计算在内,每天可为23万人提供所需的氧气,成为我市西南部名副其实的“氧吧”。
(二)规划布局新校区规划是“一环”(与理工共同形成),“一纵”(与理工共同形成),“一T”(南北中轴线)。
我们认为,应强调南北中轴线,形成有特色的网格布局。
南北中轴线的底景是大湖(文星湖),湖北面是共享区和植物园,湖西南是生活区。
南北中轴线上(约1000米)安排校前区、雕塑区、塔湖区、中心广场,做成一条空间序列丰富的景观路。
有意识地弱化东西轴线,体现三校独立办学又相互联系,体现“高教区”的概念。
这种布局是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高校的布局应根据地形特征采取灵活的自由布局,营造浓郁的文化、学术、民主、活泼的氛围。
为改善严谨的网格对称在教学区做了一条弧形的主干路与环路连接,并在东南至西北做了一条较为自由的步行景观带。
景观带直抵西北植物园,在植物园里规划了一个高约8-10米的小山。
山下是湿地和林木。
这座东西走向的小山对阻挡西北风沙非常有利,对植物园的树木多样性非常有利,可以说是一座“风水山”。
在我校范围内的“一环”里侧布置宽100多米至200多米的森林运动区。
运动区里侧是教学区,运动区外是生活区。
我校地形是南北长、东西短,以环形的森林运动区分隔教学区和生活区十分有利,把生活区—运动区一教学区紧密相连,最大限度缩短了学生活动的步行空间。
从学校长远发展考虑,采用了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建设,为今后的发展预留有空间。
这样做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是“时代感”的思考。
我们做历史的事,但不能超越历史,要给后人留有发展和创造的空间,让我们的后人能够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弥补我们今天的不足,这是对时代和历史的负责。
其二随着教育市场的多元化,教育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所以我们在规划布局上采用了“北文、南理”的学科布局。
我们师大的定位是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教学利,研型综合大学,这就需要为将来理、工科的发展留有空间,我们在核心区的西南方向靠近理工大学一侧留有将来理科、工科及研发中心的位置。
诚然,如果把大湖的位置向中心挪动更符合生态要求,也是更为理想的方案。
但是从经济角度讲,代价太高;从现有地形考虑,不去利用现有陆地搞建设,而利用填深水面建房屋,有本末倒置之嫌。
尊重现有的环境,去优化它,改善它,顺其自然,也是规划的原则之一。
(三)市政规划新校区的市政规划与三校新校区的市政规划是一致的。
三校新校区占地10000亩,除了建三所市属重点大学外还有教师生活区,市政规划更显重要。
规划的市政道路有红旗南路延长线、宾水西道延长线、迎水道延长线及一号路、四号路、工西路、工南路共七条市政路。
今年开工两条,即红旗南路延长线和宾水西道延长线,以确保明年秋季师大和理工学生入住。
应当指出,该地区是市政基础设施的空白区。
规划首先要解决基础配套。
市教委多次强调一切配套应着眼于城市配套,一次到位。
自来水由凌庄子水厂共给,咸阳路污水处理厂解决污水和中水,杨柳青电厂供热,华苑天然气站供气,大寺电站和华苑电站供电。
一般规律是,启动一项大的项目应首先启动市政道路和基础设施。
我们新校区的建设与市政工程基本同步,因此,与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是我们新校区建设重要一环。
所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三校新校区联合办公室统一规划实施是一种最科学最集约的办法。
(四)建筑规划建筑规划本应纳入详规之中。
但结合这次规划的具体情况,我们把建筑方案的设计评选工作抽出来,单独进行。
建筑方案的征集和评选工作是在市规划局指导下进行的。
在方选集征中,我们着重指出,在尊重原规划的前提下,在大框架不动的原则下根据建筑设计的构思可进一步完善规划。
我们先后邀请了国内著名的六家设计院参加,这六家设计单位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天津大学建筑设计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华东建筑设计院、天津建筑设计院、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公司。
评选结果,同济大学负责设计教学区主要建筑约20万平方米,天津建筑设计院负责设计生活区建筑。
我们认为,在选择中选方案时要综合考虑,既要选方案也要选设计院和设计人,两者不可偏废。
新校区建筑方案征集中我们是这样描述“建筑风格”,要求设计人创作一个这样的作品:首先是现代的,同时又具有地域文化的,适合我们天津师大这样一所综合大学的建筑作品。
强调现代、文化、师大这些关键词,而没有提出什么式、什么样之类的要求。
给建筑师留下一个创作空间。
在谈论“风格”之类词汇的时候,要回眸国内,还要放眼世界。
学习别人是怎样根据自身的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符合本国国情的建筑风格。
要反对一味的模仿、抄袭,要鼓励创新和实践。
我校新校区的建筑设计正式按这个方向去努力、去创作,无论是全局或是单体都有一定的特色和内涵。
既考虑了单体的空间,也照顾了整体空间,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以空间视角审视总体规划,并对其中的不足部分进行优化,进而完善了规划。
(五)环境规划环境规划的目标十分明确,一是生态型、二是园林化。
为了使这项工作更加扎实,我们又委托了水利院、市政院和园林设计单位分别就防洪涝、水资源平衡、河湖治理、污水处理、中水利用和园林绿化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方案设计。
例如,对大湖的治理,我们主张走生态平衡的路子,既要考虑定期换水问题,更要利用植物和动物对湖水净化的功能走生态良性循环的路子。
不主张用化学技术进行处理。
在治理较大较深的水面要吸收国内一些失败的例子,要尊重大自然,同时也要顺应大自然,一句话要学习我们老祖宗的办法。
再如,园林绿化。
我们主张大绿,多植树,特别是多种一些高大的乔木。
考虑园林化,首先是要大的方案,大的绿化思路。
规划中要以林地、绿带、水系、湿地、山坡的巧妙布置使生物多样性保持较高水平。
三、思考新校区正全面施工,此时回过头来冷静地对新校区的规划与建设全面思考,反思得失,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要十分珍惜土地新校区用地3500亩,但实际用地只有2400亩,因为规划中保留水面约600亩,集中绿地约500亩。
按项目批复,规模25000人,略有富裕。
但是,高校总是在发展,谁也不能预测若干年后的情况,规划时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以新校区为例,教学区东部留有三块约200亩的发展用地;在生活区北部留有200亩的发展用地。
参照教育部92指标,以十一项用地测算,新校区的发展空间应在35000人左右。
新校区的规划设计预留下了发展用地,为以后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在建筑设计上也要树立珍惜土地资源的观念,新校区所有建筑的平均层数控制在五层左右。
以多层建筑为主,教学区图书馆为十一层,生活区点式高层为十四层。
适当提高建筑平均层数是节约土地的办法之一。
在新校区规划和建设中已充分认识我国土地资源严重匮乏的现实,树立土地资源不可再生的观点,把珍惜每一寸土地当成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网格布局新校区以矩形网格布局为主,本文所提的阿格布局都是指矩形网格。
这种布局中规中矩,但显呆板。
规划为大破这种过分对称的局面,做了一条弧形干道。
后来建筑设计又对这条干道进行了调整,把180度的弧调为90度的弧。
并在教学区东南至西北做一条较为自由的步行景观带将景点串起来,较大程度改善了网格布局的不足。
生活区以近似圆形的大组团为细胞自由布局。
南北轴线上的景观路的设计上也做了一些调整,从南到北分段设计,通过不同的景观一步一步把人带入高潮。
重点设计中心广场和广场西南的景区。
这就极大改善了网格布局的呆滞局面。
但是,应该看到网格的优点。
我们的体会网格布局有如下优点。
其一,便于布置南北朝向的房间,因此,对节约用地有利。
高校房屋的朝向一般都是南北向为主,这既符合人们的传统习惯,也符合节能的要求,相对也较经济。
网格布局较之于其它形状布局,如菱形、三角形、不规则图形,土地利用率高,十分有利节约土地。
其二、交通组织流畅。
高校人多,车多,特别是机动车越来越多,给带来很大压力。
网格布局的道路可分为机动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三个层次,限制机动车进入教学区。
在教学区外围布置25M宽的主干道,连接各网格可布置18M的次干道和一般道路,形成便捷的路网体系。
网格布局可缩短生活区与教学区的距离,以新校区为例,大多数学生在10分钟内能从生活区步行到教学楼。
其三、利于控规。
新校区的建设必须从规划开始考虑和安排将来长远的发展,并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矩形网格最利于制订远期控制性规划。
在一个预留的矩形地块内,根据其容积率和密度,比较容易算出建多少平米的建筑,以几层建筑为宜。
其它形状的地块则不然,不好肯定。
著名的规划专家把这种控制称之为弹性控制。
所以弹性控制,就是在制定中长展规划的时候,因种种因素不确定,不好确定一个特定的项目。
但是,如果我们能在一个矩形地块里确定项目的层数和面积那就好了,至于这里面放什么项目以后再说,反正那个项目的面积和层数是确定的,将来什么项目符合要求就往里面放,这叫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