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家园共育平台与家长进行访谈式沟通部分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和时间的限制,平时没时间接送孩子和教师面谈,但又很重视孩子在园情况,希望进行家园共育。
本学期我们尝试用家园共育平台贝聊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访谈,我们会预先设计一些访谈提纲,在平常与家长沟通中恰当进行提问,准确捕捉交谈中的信息,并针对不同类型家长,做好访谈记录、访谈分析和回应。
一、跟帖式访谈
孩子到了大班,有部分家长来向老师咨询自己的孩子进入大班阶段是否应该去学学珠心算、硬笔书法、拼音等,外面的培训机构也是参差不齐,该如何去选择。
这些家长觉得参加了培训班孩子上小学才能跟得上,才不会落后在小学的起跑线上。
针对这类盲从型家长,我们在贝聊社区的亲子话题里发起了讨论帖。
教师事先搜集关于教育部关于《防止小学化倾向》的文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最近发展区、赏识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等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再谈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等家长阅读资料,鼓励每位家长都围绕话题参与讨论,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取经、学习,各抒己见、相互碰撞、相互影响。
教师在跟帖中充当组织者、主持者、总结发言者的角色。
对于一些正面的观点,给予提炼,对于反面的观点,不要直接否定。
比如哲哲妈妈提到对于国家颁布的反对小学化倾向的文件很不理解,认为孩子在大班的时候不学拼音、不学算术,到了小学孩子就跟不上了。
如果是教师直接反驳这位家长,可能家长会有所反感,认为老师不负责任。
而此时,美好
妈妈及时反驳了哲哲妈妈的观点,认为平时幼儿园的游戏、运动、教育课程等都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不因过早、过多将学习负担压在孩子身上,造成孩子升学后的新鲜感的消失,产生恐惧和厌学的心理。
她支持园方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学习、成长。
教师最后围绕儿童教育理论进行总结。
在经验共享中家长们很满意,收获很大。
二、指导式访谈
含含父母离异,她一直由奶奶照顾。
日常琐事、孩子近况的沟通都是和奶奶交流。
含含非常想念妈妈,可又见不到妈妈,对她的心理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和小朋友交往时,只要小朋友不同意她的想法,她就会委屈地流泪或者一个人坐着闷闷不乐。
老师在上课时谈到和家人情感交流等话题时,她就默不作声。
看到她这样的情况,又因为含含奶奶不会用手机上贝聊,所以我们邀请了她来园进行访谈。
对于祖辈类家长开展访谈,一是夸奖老人的生活经验,表扬她将孩子拉扯大的不容易,让其感受自身价值。
同时,耐心倾听老人唠家常式的谈话,并及时回应,建立相互信任的感情。
二是展示点滴进步。
他们最喜欢听到别人夸奖自家孩子,我们通过展示贝聊动态里关于含含精彩瞬间的照片,介绍了含含懂事、乖巧的一面,让奶奶感受到孩子的进步,满足奶奶内心的快乐。
三是指导教育方法。
提醒奶奶教育孩子不要过于着急,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比灌输知识更为重要。
四是传递关爱。
我们向含含奶奶介绍老师平时对含含的细心观察和照料,让奶奶欣赏老师在贝聊时光相册帮助含含记录的成长档案,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也让奶奶对含含的教育产生信心。
三、答疑式访谈
一天桐桐妈妈在贝聊里向老师反映,说桐桐下课后忘记去画五角星了,所以没被评到学习之星,妈妈怀疑她在撒谎,想要向老师证实一下。
过了几天,桐桐妈妈又向我们反映,桐桐偷偷地去画了一个五角星。
因为她的好朋友萱萱和舒心都评上了进餐之星,所以她觉得自己进餐挑食,肯定评不上,这就很没面子,于是自己偷偷去画五角星了。
妈妈要求她来向老师道歉,桐桐却没有,妈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听到妈妈的描述,老师觉得也要听听孩子的想法。
在和桐桐单独沟通了解情况后,我们通过贝聊对桐桐的妈妈进行访谈,解答她的疑问。
桐桐比较有主见,喜欢做小小领导者,当然她也会表现出比较倔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她也不愿意承认,妈妈说什么她也会有顶嘴的现象。
在访谈前我搜集了如何应对有主见的孩子等资料,向桐桐妈妈解释自评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孩子初步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家长也没有必要特别在意。
家长可以老师在贝聊上发的动态了解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食谱以及进餐情况。
如果每天回去都询问,孩子也会反感,为了让大人不批评,孩子就会想从别的途径来获得五角星。
家长可以表现出不太关注,先冷处理,淡化。
等过几天再和孩子聊聊。
桐桐妈妈也表示赞同。
然后在贝聊里告知桐桐妈妈的情况及老师所采取的策略,让家长能慢慢看到孩子的进步,看到沟通的有效!
四、咨询式访谈
鸿鸿热情大方,常喜欢和老师一起拥抱、聊天。
他活泼好动,喜欢交往,但课间经常看见他追逐打闹的现象,班里的一对双胞胎兄妹是他的死党,总喜欢跟在他后面听从他的命令。
每次老师提醒后他有所收敛,
当老师转过身去他又开始打打闹闹了,老师对他很头疼。
进入大班后情况明显好转,课间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和伙伴一起游戏,追吵的现象明显减少。
老师表扬他后会做得更好。
鸿鸿的转变让我们很想了解他在家的情况,于是就通过贝聊对爸爸进行了访谈。
鸿鸿的爸爸待人热情、善于交谈,虽是80后年轻的家长,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面对积极主动沟通家长,我们以咨询教育经验的方式访谈,认真了解鸿鸿在家的表现及家长教育鸿鸿的做法。
通过访谈了解到鸿鸿妈妈、奶奶非常宠爱孩子。
爸爸有段时间工作忙,顾不上孩子的教育问题。
当发现鸿鸿的毛病时,爸爸利用晚饭散步时间,在一旁观察孩子和小区里的玩伴交往行为。
鸿鸿喜欢做领导,爸爸也不干涉,当小伙伴不赞同他的提议发生矛盾后,爸爸会观察他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事后和孩子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该怎样改进才能做得更好,让孩子明白想要小伙伴听你的话,你也要做个好榜样,不是带着他们疯玩,要聪明地玩,安全地玩。
鸿鸿也会顺着爸爸的引导进行思考。
身教重于言教,鸿鸿爸爸的教育方式改变了鸿鸿追跑、打闹的习惯。
五、唤醒式访谈
麦兜长得白白胖胖,剪着齐刘海,经常穿柠檬黄、荧光红等颜色亮丽的衣服,配上一条垮裤,蹬上一双运动鞋,完全一副时髦的港派形象。
到大班还是操着一口不太清晰的普通话:“老希,他说我不希建构区的,我就希!”麦兜进餐比较挑食,最喜欢吃的是牛奶和面包,白饭、蔬菜几乎都不吃。
到了大班,他每天吃饭都要剩下蔬菜不肯吃。
发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也想了解他在家的饮食状况,所以我们就在贝聊上访谈了麦兜
的爸爸。
麦兜爸爸烫着头发,一副时髦打扮,这与麦兜平时的穿衣风格很一致。
爸爸不善言辞,话也比较少,沟通比较被动。
老师和其交流,主要是一问一答的方式。
对于这类家长,我们在访谈过程中尽量唤醒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视。
一是主动发问调动起被访谈者的积极性。
讲明访谈的目的,让其有心理准备,并采取物化成果的形式,结合麦兜在幼儿园的作品与家长沟通,如他捏的立体小火车、公共汽车,用橡皮筋编的手链,用皱纹纸学编的三股辫等,表扬麦兜好学的态度,汇报麦兜的进步,让爸爸感到我们重视他的孩子,乐意与老师交流。
说到麦兜进餐问题时,爸爸告诉我们由于自己要创业,麦兜平常跟着阿太,主要吃点粥、饼干之类的,喜欢吃软的东西。
不爱吃蔬菜就不吃,除了韭菜其他蔬菜不太爱吃。
他爱吃零食,照样也长得自白胖胖的。
我们也向他进行解释:“孩子乳牙缺乏锻炼,常吃软的东西,不咀嚼,有些蔬菜茎他就咬不断,就不爱吃蔬菜。
现在麦兜的恒牙开始换了,家长要注意把饮食与生长发育结合,否则也会影响牙齿的发育。
”爸爸也表示赞同,并要和家人一起进行调整。
利用家园共育平台,通过这种访谈式的聊天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并及时掌握信息的反馈,给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交流氛围,让教师和家长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