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新华社信息北京3月30日由英国《金属导报》和中国五矿集团公司联合主办的第四届远东钢铁会议暨2006年中国铁矿石会议,3月27日在北京举行。
此次会议,与会国内外专家各抒已见,其中北京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马忠普就中国钢铁消费发展前景的变化趋势做了专题报告,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二大方面:一是我国钢材需求增长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是今后几年国内钢材消费需求增幅的演变趋势。
一、我国钢材需求增长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1国内近两年钢材市场消费增幅已经回落到14%左右。
2001-2003年期间我国受投资拉动,钢的消费增幅分别为22.61%、21.99%和25.75%。
2004年以后,我国控制投资增长和进出口态势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国钢消费增长已连续两年回落在14-15%左右。
2003年进出口钢坯、钢材折合净进口钢3624.5万吨。
当年国内钢产量22116万吨。
国内资源总量25740.5万吨。
2004年进出口钢材、钢坯折合净进口钢1361万吨钢。
当年国内钢产量28048万吨,资源总量29409万吨。
2004年表观消费同比增长14.25%。
2005年全国累计生产钢34936万吨。
同比增长24.56%。
进口钢材2581万吨、钢坯131.41万吨;出口钢材2052.26万吨、钢坯706.85万吨,折合成粗钢进口、出口相抵后全年净出口粗钢12.3万吨。
根据钢协数据,2005年钢厂库存增加1400万吨。
2005年国内消费钢资源总量为33524万吨。
与2004年国内消费钢资源总量29409万吨相比表观消费资源总量增加了14%。
换一种研究思路看看,2004-2005年中国钢材消费增长水平是多少?按2003年净进口钢3624.5万吨计算。
2004年的净进口1361万吨,相当于减少国内资源2263.5万吨。
2005年净出口123万吨,与2003年相比,相当于减少3636.8万吨两年合计减少钢资源5900.3万吨。
按两年国内钢产量63287万吨计算,相当于平均每年消化国内钢的资源增幅9.32个百分点。
从全国12个主要城市钢材市场线材社会库存统计看,虽然它不能反映全国的库存量,但采集点的变化趋势却能反映库存的变化情况。
从调查地区库存情况看,虽然月度库存不断变化,但2005年12月同2004年12月的库存水平是接近的。
这种情况表明,我国2005年度钢材社会库存虽然出现下降趋势,但考虑同时钢厂库存增加1400万吨因素,消费水平比较符合实际。
这表明受投资总量控制,我国钢材需求增幅的范围已经从前3年连续增长20%以上回落到2004-2005年期间14-15%左右。
我国钢材市场消费增幅已经从高速增长,年度变化较大,回落到高位平稳增长,增幅逐年回落的总趋势中。
2:四个重要结论(1)人们终于从“我国连续多年钢和钢材增幅超过20%,社会库存没有增加,如果钢材没有消费掉,到哪里去了?”的困惑中解脱出来。
而清醒的意识到今年内我国目前钢材无论表观消费,还是实际消费增长水平就在12-14%之间,这对于尽快搞清国内钢材需求增长水平和变化趋势;对控制产量的盲目增长;对建立市场供需平衡关系,稳定钢材市场走势有着重要意义。
(2)尽管十几年来我国钢材表观消费呈现较快增长趋势,1993年和2002-2003年曾经出现钢材需求大幅增加的变化,整体上看年度钢材表观消费量变化较大。
这同前期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中,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平衡,年度投资变化较大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经济总量的庞大,许多地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投资拉动力度不断减弱的总趋势和国家社会经济整体进入稳定协调发展的时期,决定了我国钢材消费增长模式已经进入了需求总量规模大,增幅稳步放缓,消费总体稳定的行业经济运行阶段。
(3)这两年进口的大幅减少,出口适度增加,缓解了国内市场的资源压力。
这也说明进出口市场态势如何对中国钢材市场需求、走势有着重要的影响。
实际上,2005年1季度在国际市场价格已经出现下滑的时候,国内钢材价格却逆市上涨,薄板价格甚至高于国际市场,使我国的进口、出口态势在一季度就发生了逆转,不仅出现了进口增加的态势,而且出口水平从3月的220万吨回落到3季度月平均134万吨左右。
市场资源总量比高发期的新产能投放资源量还要大。
加快了国内市场供大于求态势的形成和价格的下跌。
尽管我国板材新产能建设和投产的压力短期难以缓解,但我国进口钢材中,目前看,冷轧薄板和涂镀板年进口还需1000万吨左右。
今年头两个月,共出口钢材367万吨,同比增长22.7%。
头两个月累计进口钢材282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19.5%。
进出口相抵后,头两个月为净出口钢材85万吨。
这是今年一季度我国冷、热薄板价格率先反弹并带动其它钢材品种价格回升的主要原因。
中国钢材价格从低谷中回升也支撑着国际市场近期价格的上涨。
(4)以满足内需为主,扩大出口的主要目标是调整国内阶段性的供需平衡关系。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能力和钢材市场,保持适度量的钢材净出口符合世界钢材市场一体化发展趋势和市场规律。
但是中国的铁矿石、水、电力等环境资源条件和复杂的国际铁矿石市场环境决定了中国不能走出口导向型的钢铁工业发展道路。
以满足内需为主,扩大出口的主要目标是调整国内阶段性的供需平衡关系,促进当前国际与国内钢铁市场走势的协调。
正是这个基本经济条件决定了中国钢铁产量的增长要同中国钢铁需求实际增长的幅度相适应。
我国今后钢材产量增长幅度需要兼顾两个市场条件,一是国内市场需求增长的实际幅度,二是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的消化能力。
重要的是中国钢铁企业要把保持良好的进出口态势作为价格策略的重要依据。
这对稳定国际钢材市场价格走势,维护中国钢材市场与国际市场走势的协调和国内价格的稳定具有特殊的意义。
目前进口、出口总量5000万吨的总规模。
一旦进出口态势逆转,国内市场供需平衡关系将会恶化。
怎样看今年国际市场形势,以及中国钢铁企业的对外开放呢?减产、压库、保价所取得的市场成果,并不表明世界市场2006年能够摆脱资源过剩的压力。
世界经济的较快增长和欧洲、北美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钢材需求量增加。
2006年世界各国及地区钢材贸易量将会增加。
2002年以前近20年时间世界市场在8亿吨低谷中徘徊,但这次不同,世界市场复苏这样快说明需求的较快增长。
2006年世界钢材市场走势会比预想的要好些。
国际钢材市供需关系将略好于2005年。
其市场一体化的关联性在世界各地市场不同的走势中看得越来越清楚。
这种国际市场环境有利于中国钢材市场进出口态势的好转。
今年世界经济总体仍然保持3.3%的较快发展。
不仅欧美经济增长,而且发展中国家的区域板快经济增长仍然很快。
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潜在市场需求是世界经济长期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于在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中合作作用的发挥,以及对于这种潜在需求市场的国际化开发效果。
但这是一个较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进步过程。
而且除了美国、欧洲需求增长,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已经呈现钢材需求和钢铁生产能力同步快速增长的势头。
世界钢的年度需求增长4000万吨以上。
把握这种趋势,发展中国钢铁企业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开发;以内需为主,适度扩大国际市场的钢铁贸易也是对世界钢铁经济发展的贡献。
这应该是我们对世界钢铁市场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基本认识。
二、今后几年国内钢材消费需求增幅的演变趋势未来10年,我国依然摆脱不了靠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
我国巨大的潜在需求仍然是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正是这个潜在内需因素决定了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当前经济运行中暴露的问题,决定了今年经济发展速度会比2005年有所回落。
从钢材需求的视点看,2006年及以后经济发展运行态势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对钢材市场需求影响的具体变数有:1,经济增幅回落,特别是11个行业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已经显示了行业周期低谷特点。
因此这些行业对中国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不能低估,这是2006年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点,可能导致今年工业增速放慢,也决定了钢材需求增长也可能步入增幅缓缓回落的趋势。
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减弱。
建筑投资用钢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中占钢材年度消费总量的55%以上。
2001-200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近30万亿元,超过1981-2000年20年的投资总和。
前几年我国钢铁需求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就是城镇和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
由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也包括房地产投资已经出现增幅缓缓回落的趋势,这直接影响2006年的中国钢材消费增幅的变化。
我国目前城镇固定资产总投资已经达到7.5万亿元,增幅27.2%。
目前我国在建项目总规模达到25-26万亿元。
2005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48万亿元,当年城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8万亿元。
这预示着今后几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会保持合理和较快的增幅。
房地产、钢铁、建材、和电力等行业投资明显回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毕竟会出现缓缓回落的趋势,因此建设用钢的增幅也会出现缓缓回落。
3,制一些行业过剩产能所带来的经济问题,决定了对过剩行业新产能投资受到严格控制,这种局面决定了11个行业都将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投资总额的明显回落。
钢铁行业投资将大大低于2005年2000亿的投资水平。
这就使明年计划建成投产的钢铁7000万吨新产能建设面临很大的变数。
据协会统计2006年新增钢的产能2500万吨。
钢材新增产能4300万吨,控制新增产能和淘汰落后的努力使2006年的市场供需平衡关系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4,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面临钢材需求强度的减弱。
前一个时期沿海经济和内陆经济尽管发展速度不同,但是钢材的需求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而2004年以后,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总体上快于沿海地区;而在沿海地区中,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总体上快于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区。
实际上我国今年已经出现中部投资增长大于西部,西部大于东部的趋势。
2005年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计75096.48亿元。
实际增长27.2%。
投资在各地分布中:东部地区完成投资总额40518.83亿元,同比增长24%。
占全国投资比重54%,同比下降1.4%。
东部11个省市中,河北、辽宁、山东、海南四省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其余7个省市投资增幅比2004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
其中上海、北京2005年投资增长仅仅为11.7%和11.2%、广东、浙江分别增长14.5%和19%,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部地区完成投资总额17116.4亿元,比2004年增长32.7%。
西部12省、市2005年共完成投资16004.08亿元,比2004年增长30.6%。
这就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性不平衡对钢材需求的变化特点。
甚至对我国长期钢材年度需求增长变化模式会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