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课程的基础

幼儿园课程的基础

②代表人物:格塞尔
③双生子爬梯实验
④发展原则
• 2.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双生子爬梯实验介绍:
实验目的
利用同卵双生子来证明成熟因素和学习因素究竟哪一 个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要力量。
弟作为被试,采用 爬梯训练来进行实验。他准备了一架小梯子,梯子宽 30cm,每格之间的间距为5cm,梯子两边有扶手,并且 在每格楼梯上都抱着厚厚的绒布。两兄弟看到梯子, 立刻产生了兴趣,围着它爬,并试图爬上去,但是没 能成功。格塞尔选择弟弟在48周大的时候先进行爬梯 训练,每天花10分钟的时间训练,教他如何把小手撑 在爬梯上,如何把小脚紧跟着抬起来。看上去动作灵 巧、敏捷的弟弟在爬梯时却显得十分笨拙,常常是一 只手搁在楼梯后就不知道怎么做了。训练一个月后, 他才能勉强地独自爬上小梯子,速度非常缓慢,动作 也不协调。
具有衔接性,循序渐进. • 重视游戏活动,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 3.维果茨基理论
• (1)心理发展的源泉 • (2)发展的过程 • (3)儿童文化发展的法则 • (4)最近发展区
• 4.维果茨基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1)心理发展的源泉
• 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与决定因素是历史 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文化。而“文化”则 是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的产物。
(4)最近发展区
• 儿童智力发展有两个水平,一种是现有 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 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状况的基础上, 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
• 在这两种水平或状态间的差异即最近发 展区。
4.维果茨基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 幼儿园课程应该既能适合儿童的发展,又能 对儿童的认知具有挑战性。幼儿园课程应该 能够帮助儿童获得智慧的和社会交往的技能, 特别重要的是获得语言的技能。
第三节 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
心理学
哲学
社会学
生态学
一、心理学基础
• 成熟理论 • 认知发展理论 • 行为主义理论 • 精神分析理论 • 多元智能理论
(一)成熟理论
• 1.理论概述
①主要观点:成熟理论主张人类发展过 程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人类的基因 以系统的方式按一定的规律发展,虽 然环境会影响自然的发展,但是不可 能改变这些发展模式。
• 主体改变自身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称为 顺应。
•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不平衡状态会激活平衡 化的过程,而平衡的连续发展就是整个认 知发展的过程。
(4)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 A.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 • 靠感觉获取经验,发展出物体恒存的概念,以感
觉动作发挥图式的功能。 • B.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2~7岁) • 能使用符号表征外在事物,会使用不具保留概念,

基线
双生子1 开始训练
没有成熟准备 有成熟准备 双生子2 开始训练
双生子2
双生子1

48周
53周
55周(年龄)
从弟弟接受训练的第6周开始,格塞尔对53周大的哥哥也进行了同样的训练,每天 10 分钟,弟弟则继续练习巩固。
④发展原则:
(1)发展方向性原则:表现为自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
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2)发展的源泉—动作
• 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 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
• 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促进了 其内部心理结构的积极互动。这种相互 作用就是指主体的动作。
(3)建构学说
• 皮亚杰指出,感受外部刺激的主体,通过 同化和顺应的机制来适应环境。
• 主体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 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成为同化.
(5)自我调节原则:儿童的发展是波浪起伏的,有自身发
展的节奏。具有自身的调节功能。
• 实验结论:
哥哥训练2周后就很快能灵活的爬梯子了, 与经过了5周训练和2周练习后的弟弟达到 了相同的爬梯水平。
2.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 幼儿园应了解儿童成长规律,并尊重 儿童自身的规律,切忌急功近利。为 儿童提供的各种材料和活动,要重视 儿童发展的“准备状态”,即充分考 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在儿童尚未达 到“准备状态”时,不要人为地给儿 童发展施加压力,而应耐心等待儿童 的成熟。
思维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 • C.具体运算阶段(具体思维期,7~11岁) • 了解水平线概念,能使用具体物之操作来协助思
考。 • D.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11岁~) • 开始会类推,有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2.皮亚杰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 强调儿童的自主活动. • 为儿童提供实物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 • 在活动中鼓励儿童的自我调节和反省抽象. • 课程设计应依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特点,
(二)认知发展理论
• 1.皮亚杰理论
• (1)发生认识论 • (2)发展的源泉—动作 • (3)建构学说 • (4)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 2.皮亚杰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1)发生认识论
• 发生认识论就是企图根据认知的历史、 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赖的概念与运 算的心理来源,去解释知识,尤其是 科学知识的一门学科。
• 幼儿园课程应该能够通过提供支持,对儿童 的思维提出挑战,并使儿童获得成功。幼儿 园课程还应该为儿童提供文化工具,帮助儿 童适应所处的外部世界和文化情景。
(2)发展的过程
• 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 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 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高级心理机能 是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 心理发展的中介——符号,即借助符号将 外部心理过程转化为内部心理过程。
(3)儿童文化发展的法则
• 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 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 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 种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 维方式,作为内部机能。
(2)相互交织原则:在发展过程中,在某一阶段,由某一
个方面占优势,过一个阶段又会以另一方面占优势。通 过交织,达到相互平衡,把发展引向整合并达到趋于成 熟的高一级水平。
(3)机能不能对称的原则
(4)个体成熟原则(核心原则):处于准备阶段的儿童,
相应的学习能力尚未具备,这时如果让他们学习某种技 能,就难以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这不仅表现为学习难 度大,学习成绩不巩固,严重的还会伤害学习动机和学 习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