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火作业危害分析

动火作业危害分析

火灾、人员灼 伤
2
5
10
对涉及易燃易爆物质的动火设备或管线动火前进 行彻底清洗置换
2
动火分析
未进行动火分析
动火引起火灾
2
5
10
动火前进行动火分析
动火取样点设置不合理
分析数据不具 代表性,动火 有可能引起火 灾
2
5
10
设置合理取样点,取样要具代表性
取样动火间隔超过
30min,未重新分析
动火点环境变 化,不能及时 发现,动火有
a..动火作业人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持电焊工证上 岗。
b.彻底清理周围易燃物;
C.彻底冲洗地沟,并进行有效遮盖;
d.动火前进行彻底清洗置换;
e.与系统进行有效隔绝或将动火设备或管道拆下 移至安全区域动火;
f.动火前进行动火分析,取样点设置合理,取样
具代表性,取样动火间隔超过30min,重新进行
分析;
g.使用气焊、气割作业时,氧气、乙炔气瓶间间 距大于5米,气瓶与动火点距离大于10米,乙炔 气瓶直立放置,并采取防倾倒措施;
2
5
10
取样与动火间隔超过30min,重新进行取样分析
可能引起火灾 事故
2
票证办理
违早作业,对作业环境和 作业条件不熟悉,未落实 防范措施
违早作业,未 落实防范措 施,发生火灾 事故
2
5
10
a.办理动火作业证,严格执行票证审批程序,编 制并落实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作业人、监护人、
审批人确认签字。
3
动火作业
2
3
6
准备好动火作业所需工器具、防护器具,仔细检 查,确认其完好适用
周围易燃物清理不彻底 或未清理
火灾
2
5
10
动火前清除周边易燃物
动火地周边地沟内有易 燃物未冲洗、未遮盖
动火时火花溅
入引起火灾
2
5
10彻底冲洗地沟,并进行有源自遮盖涉及易燃易爆物质的设 备或管线动火,动火前未 进行清洗置换或清洗置
换不彻底
g.使用气焊、气割作业 时,氧气、乙炔气瓶间间 距不足5米,气瓶与动火 点距离不足10米,乙炔 气瓶放倒放置;
h.监护人员不到位或未 坚守岗位;
i.作业人员未做好个人 防护。
j.高处动火未执行高处 作业女全规疋或设备内 动火未执行受限空间作
a.火灾、爆炸
b.人员灼伤
C.人员眼部被 电焊弧打伤
3
5
15
h.监护人员到位,并坚守岗位;
i.作业人员正确佩戴合格的绝缘防护用品;
j.高处动火作业开具高处作业票,执行高处作业
安全规定;设备内动火作业开具受限空间作业票,
严格执行进入受限空间安全作业规定;
k.电焊回路线应搭接在焊件上,严禁与其它设备
搭接,严禁穿越下水道;
L.加强安全培训教育,严格执行动火作业规程。
a.操作员无电焊工证,未 经过专业知识培训
b.周围易燃物清理不彻 底或未清理;
C.动火地周边地沟内有 易燃物未冲洗、未遮盖;
d.涉及易燃易爆物质的 设备或管线动火,动火前 未进行清洗置换或清洗 置换不彻底;
e.在易燃易爆设备或管 线上动火未与系统进行 有效隔绝;
f.动火前未进行动火分 析或取样点设置不合理、 取样动火间隔超过30min,未重新分析;
业女全规疋;
k.电焊器具电流泄漏
4
检查、清理
现场
施工完毕未及时拆除临 时用电设备、电源线,忘 记关闭电源开关;动火设 备未及时清理、现场未及 时清理
人员误触电, 导致受伤或死 亡;动火设备 或工器具丢 失、损坏;堵 塞安全通道, 现场残留的物 料绊倒人
2
5
10
施工完毕及时切断电源,拆除临时用电设备和线 路,清理动火现场,将动火设备和其它工器具收 回。
工作危害分析(
作业活动:动火作业
分析人员: 王兴民、孙群超、胡兆才
序 号
工作步骤
危险、有害因素
危险事件或主 要后果
事件发 生的可 能性(L)
事件后 果严重 性(S)
风险 度
(R)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1
前期准备
工器具、消防器材、防护 器具准备不充分、不合适
影响动火作 业,着火不能 及时有效灭 火,发生作业 人员作业时因 防护不到位可 能导致触电、 灼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