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美术鉴赏

中国美术鉴赏

李可染--我最喜欢的画家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是李可染大师的座右铭。

李可染画的“牛”也颇见功力。

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画牛成为其山水画创作的补充,并逐渐形成风格。

他自诉“吾崇其性、爱其形,故不倦写之。

”对于线条的理解和追求,也是受了他的老师齐白石的影响,与其画虾的手法颇有些相似,特别喜欢他的《万山红边》这幅画。

山水画
一位国际友人参观故宫绘画馆,看到展子虔《游春图》,他问是什么时代的作品,当有人告诉他是隋朝的、距今已经一千三百多年时,这位国际友显得非常惊讶,他摇着稀疏的头发赞叹说:"不可思议!中国绘画反映生活为什么这样早!"有人以为山水画不能反映生活,这是不对的。

中国人很早在自已生活环境中发现美,想要表现环境中美的事物。

古人从表现神,描绘宗教故事到画山水、花鸟,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

从前看见石涛一张画,题诗一首:
丹井不知处,药灶尚升烟。

何年来石虎,卧听呜弦泉。

刚开始怎么也看不懂,后来有个同学去黄山了,回来拍了好多照片,原来黄山的风景如此壮观。

一看实际的黄山的风景便知,在黄山上,石涛是把黄山很多不同景点集中在一处:丹井、药灶、石虎、呜弦泉这许多地方,经过组织加工,画在一个小册页上。

"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可以说已经参透山水画创作之奥妙。

意境,既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反映,又是作者自己感情的化身,一笔一划既是客观形象的表现,又是自己感情的抒发。

创造一个艺
术品,艺术家不进入境界是不会感动人的。

他们自己都没有感动,怎么可能感动别人呢?有些戏剧演员,站在台上一动不动,一句台词没有,但却浑身是戏,因为他们的精气神已经完全进入境界。

有一次看京剧《长板坡》,刘备吃了败仗,在当阳道上露宿。

当时刘备身边坐着两位夫人,都既没有台词也没有动作。

但是我看糜夫人一身都戏,而甘夫人一点戏也没有。

糜竺夫人抱着小孩,使人感到在战场上风尘仆仆,精神疲惫。

而甘夫人完全走了神,我看到的并不是甘夫人,而是化了妆的演员,这时可想或许是她在想赶紧卸妆后赶快回家买菜、做饭或是接孩子……
艺术道路
中国艺术有一个最了不起的传统,是讲人品与画品的统一。

人品不好,画必然不好。

一个人只求名利,必然作假、讨好、欺骗,必然嫉贤妒能,整天想着压人家,必然有状元思想,总想自己什么都第一。

德、智、体、美,德要放在第一位。

说实在的,没有一个沽名钓誉的人能得到真正的荣誉的。

名誉的评价在人民,在于历史。

屈原写《离骚》,司马迁写《史记》,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什么名利吗?居里夫人做科学实验失败了那么多次,最后发现了镭,人家奖给她勋章,她把勋章拿给小孩子玩,很看轻这些东西。

一个人完全没有一点邪念,是不可能的,但一定要克服邪念。

庄子讲过一个故事:有个驼背老人,在树林里粘蝉,好像用手拿,一个也跑不掉。

庄子问他本领哪里来?老人说,我练出来的。

我用一根竿子顶一个球,后来加成两个球,再加成三个球,练来练去,从不间断,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

粘蝉时,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蝉翼上,宇宙之大,别的什么都看不见。

庄子听了感慨地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
艺术上的创造谈何容易!它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形成的。

黄宾虹常说,"学艺不可求脱太早"。

齐白石的风格,60岁后才逐渐形成,当然这可能晚了一些,条件不够而侈谈创造是徒劳。

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后一句就是指终生食而不化的人说的。

"像"与"不像"是相对的,但又是相反相成的。

齐白石在湖南家乡时学何绍基的字,非常像。

到北京以后,眼界宽了,觉得"何字"格调不高,于是改学金冬心,学得很像,可以乱真。

后来改学李北海,时间最久,功力最深,结体笔势都相似。

最后兼学汉碑、魏碑、篆隶……脱化出来,加上自已的创造,形成个人的风格,但我们还能隐约看到李北海的影子。

论名师巨擘
白石老师有句诗道"采花蜂苦蜜方甜",好心的艺术家往往只愿把有丰富滋养芳甜的成果分享给人,却不愿人知道自己所受的辛苦。

假若有人问白石老师,在他的艺术修养上,用过多大的苦功,我想以俗谚"钢梁磨绣针"这一句话作比并不怎样过分。

就以老师画案上那块砚台来说,那是一块又粗又厚的石砚,我不知他是从何时用起的,但以老师作画之勤,经过千万次的研磨,砚底有的地方已经很薄,近年别人给他磨墨时,总是嘱咐墨往厚处磨,不要把砚底磨穿了。

老师曾经对我说过,他一生十日未作画,一共只有过两次,一次是太师母逝世的时候,一次是他害了病,此外总是天天作画,功夫从不间断,把画画作为日课,哪天因事作画数量不够,次日还要多画补足,白天时间不够,晚上张灯继续。

所以我们的老师的画上也常常可以看到"白石日课"和"白石夜灯"的题字。

听说他早年在北京,为了潜心用功、牺牲了一些个人娱乐享受,摆脱掉一些不必要的社交关系,为了杜绝当时社会一些无意义的干扰,白天也把大门落锁,甚至在门外贴上"齐白石已死"的字条,因而传为逸
闻。

过去学校挂有黄宾虹先生的画,一些人看不懂,有的甚至提出反对挂黄先生的画,说这些画没有什么意思,其实黄老先生的画有很多优点,足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但是,他的画,意境比较旧,我们不能完全用现代人的思想感去要求他。

学习传统,要有分析,要有"师学舍短"的精神。

黄先生的画整体感很强,层次很深厚,充分再现了大自然多种物象的微妙复杂的关系,若即若离,浑然一体。

有的画远看葱茏茂密,山石重叠,近看一块石头也找不到。

有的画充分表现了江南山水饱含水蒸气的浓郁气氛,在笔墨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很好学习的。

艺术这门学问追求起来无尽无休。

艺术工作者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达到高度感人力量,不仅早年要踏踏实实练好基本功,以后还要结合着创作要求、终生不息地逐步加以磨炼提高。

徐悲鸿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同我谈过这样的话:他说他平生很喜爱荷花,可是从来不敢去画它。

假若真正要画的话,就需要买十刀二十刀纸,把这些纸都画完了,他就可以真正地画荷花了。

我觉得这是发人深思的经验之谈。

我第一次欣赏林风眠先生的静物画是一幅鸡冠花,漂亮极了!他的画的艺术造诣是非常高超的,他的画充满了诗意,并不像现在有些画让人家看不懂。

他的画,大家都看得懂,很美。

他的画摆在世界绘画里,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的画家之中是毫无逊色的,甚至超过他们。

德国歌剧很著名,日本的歌妓很有名,但他们的艺术造诣再高我感觉也比不上中国几千年来发展而来的绘画艺术。

中国画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使人看了中国的绘画心情就特别愉悦舒畅。

中国艺术的意境,在世界艺术史上是很了不起的,没有意境就没有
中国艺术。

所以杜甫有句话:"意境惨淡经营中。

"如京戏,有很多观众,即使连胡琴、动作、唱词、故事都非常熟悉了,仍是百看不厌,什么原因?这就是由于京剧意匠已经达到高度境界产生的魅力。

佛教艺术由印度传来,但我们古代的美术家没有囫囵整吞,而是沿着民族艺术传统,通过当时的实际生活,把它加以咀嚼消化,于是以外来文化影响为滋养,使自己民族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

梁思成氏有篇考察云岗雕刻中建筑形式的文章,从建筑的基本结构上说明外来影响如何融化于我们中国建筑的根本样式中。

我自己读书不够,学习不够,感觉自己还是小学生,即使现在学了一定的知识,感觉还是不行,即使学了一定的艺术知识,感觉还是对我国的艺术了解的不够多不够精。

有文章说,李可染是爱国者,我很高兴。

一个人不爱国,怎么能爱世界!在世界上应走自己的路,不能扎在外国人那里去。

中国的艺术博大精深,我们还是要好好学学中国的绘画艺术,了解中国的精深的文化,自己学习之余还可以对中国的文化进行广泛的宣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