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从文人画中品味淡薄精神
成绩
任课教师于凤丽
提交日期2016年6月16日
从文人画中品味淡薄精神
摘要: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 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 对中国绘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成为中国绘画的
主流。
文人画家们在生活上追求淡泊飘逸, 在艺术上追求淡然天真, 从而使淡泊的精神成为中国文人画的一个主要特征。
在如今这个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社会,这种淡薄的精神可以慰藉我们的心灵、治愈我们的创伤、净化我们的灵魂,让我们不至于混沌了美丑、模糊了是非、迷惘了未来,在这滚滚红尘中不移本心。
关键词:文人画淡薄精神当代价值
正文:文人画是中国文人画家富有个性的文人心理变为审美价值的结果, 淡泊的精神使文人画家在创作态度上讲求自然, 不人为刻画, 表现出萧塞疏朗,
不染尘浊,以空境寓万境的情趣。
旷达淡泊是优秀文人画家的品格, 也是优秀文人画的意境。
有着淡泊精神的中国文人画家们, 身心空灵虚淡, 不为尘事束缚。
千百年来,他们以这种精神创造了千古不朽的艺术。
下面让我们一起品味文人画中的淡薄精神。
一、禅、道思想与文人画
文人画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所以优秀的文人画家均有精深的文化修养和对禅、道思想的深刻理解, 绘画以能表现“禅境” 和“道” 为最高宗旨。
“禅” 思想中的深邃意境与“道”的恍惚、空灵给了文人画家以深刻的启示, 使他们从吸取了很多美学营养, 禅、道思想中很多观点成为文人画创作的原则。
道与禅都主静、主省悟、主无为, 老庄之道带有恍惚、空灵的特色,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 只可神领而难以描绘。
文人画家深深受此影响, 他们找到了表现“ 道” 的最恰当的形式——水墨, 水墨画以其表现形式的抒写性, 审美形式的主观性以及不确定性、非写实性正适合对“ 道” 的特性进行表述。
老子说: “五色令人目盲。
”文人画崇尚无色的水墨; 老、庄对“道”的认识提倡“ 神遇” 和“思悟” , 文人画也重心灵的感知和想象; 老、庄思想中的退隐、淡泊思想也对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道、禅思想中的出世、淡泊的意识使深受道、禅思想影响的文人画家们能在精神上超脱世俗, 安于恬淡, 并能在对“道”的体悟中寻求自我解脱, 得到心理上的慰藉。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下, 中国文人的人格与思想均受到统治者的严格控制和压抑, 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明清的文字狱, 都表明了历代统治者对知识分子慎用严防的一贯策略。
即使跻身官场的文人, 也并不意味着个人意志就可以舒展, 他们仍面临着宦海浮沉。
而无为主静的道家思想和清心释累的禅宗意识, 可以使文人们被扭曲的意志得到舒展,被瓦解了的生命价值得到修复。
而以禅、道思想为主的文人画, 则成了文人画家们体悟道、禅, 调节精神的依托和手段。
那些或啸傲山林, 或遁入空门的文人画家们, 在淡泊的心境中思味着宇宙人生, 在对道、禅思想的深刻理解中, 在对大自然的潜心感悟中, 精神和情感得以升华, 从而把文人画推向了一个高超的艺术境界。
二、体现淡薄思想的文人画的典例
在文人画史, 有着超脱、淡泊精神的艺术大师才能使水墨画艺术达到较高的层次。
下面介绍几位典型的文人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
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就是具有淡泊精神的杰出艺术家。
他曾于开元九年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但后来历经变乱,渐趋消沉。
王维中年后长期隐居在陕西惘川,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
他的画多以描写恬静闲居的生活为主,笔意清润,意境高远。
有人推崇王维为文人画的始祖,无论准确与否,王维淡于世情的闲适心境,恰与恍惚、空灵的文人画合拍。
其代表作品《辆川图》就是以描写恬静闲居生活为题材的巨制,《唐朝名画录》中说: “ 《辆川图》, 山谷幽幽盘盘, 云水飞动, 意
出尘外,怪生笔端。
” 王维同时也是一位诗人, 并以“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于世, 从他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等诗中, 均能体味到画意和禅意以及淡泊的精神。
(二)“空灵澄澈、意境幽深”——倪瓒
元代画家倪瓒更是文人画家淡泊精神的代表人物, 他一生没有做过官, 四十岁以前过着富裕而风雅的生活。
倪瓒四十岁后学道数年,同时又参禅学佛,思想更加超然飘逸。
由于释、道思想的影响, 倪瓒在修养品格上倾向于非功利化, 在精神上追求以空灵澄澈的“本心”体验为中心, 将自然与我融为一体。
元至正十三年,他广散家财, 弃家隐遁于太湖之中,直至病逝。
倪瓒的这种淡泊思想使他的作品独具风格, 不落俗套。
倪瓒在艺术思想方面主张物我合一, 借景抒情。
他说自己作画是:“聊以写胸中逸气耳。
”其作品章法极简, 寂寥空漠, 笔墨不多, 意境幽深。
他描写的多是太湖之滨清旷恬幽的自然景色, 寄托了“风雨萧条晚作凉,身世浮云渡流水”的淡泊情绪。
比如倪瓒四十五岁时作的《六君子图》, 前景画有榆、槐、松、柏、樟、楠六种树木, 姿势挺拔, 疏密掩映; 中景是湖水, 以空白处理;远景是山岭,处理得疏而不简。
这也是倪瓒作品的典型构图,整幅作品气象萧疏, 寄寓着“高流隐遁”之意。
倪瓒的这种“抒写胸中逸气”的绘画理论和他简淡飘逸的绘画风格, 极受后代文人画家的推崇, 并对文人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古怪幽涩、逸气横生”——八大山人
清代画家八大山人迫于世情而隐居,在情绪上多一些悲枪和孤愤,少一些平淡天真。
八大山人是明朝宗室, 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 为了躲避灾祸而遁入空门, 他感到复明无望, 绝望于愤慈之中, 冷峻待世, 于是把满腔的深悲孤愤寄托在一支画笔上, 超脱避世, 洁身自好。
他是在经历了人生磨难之后才接受了禅、道的出世淡泊思想的, 文人画成了他的精神寄托, 所以作品中的意境多为荒凉凄寂, 格调冷逸, 意境高深。
八大山人在写意山水和花鸟方面都卓有建树, 他的作品能在平正简括的勾泼之中,显出对象奇特的情致。
由于八大山人的经历, 他在清高闲逸的隐士生活中,有着难言的苦衷,作品中也表露出对社会的抗争意识, 具有深刻的思想寓意和社会意义。
八大山人常画的是一些“枯柳孤鸟”枯木孤鸟”“竹石孤鸟”。
眼睛半睁半闭或把眼画成“白眼向人”的冷漠神色。
八大山人的这种思想代表着相当一批出世的文人画家的意识, 淡泊出世是因为他们不满封建专制对个人意志的压制和摧残
而产生的叛逆心理, “出世”基于愤世,“清高”正是不愿与邪恶为伍的行为。
这也是中国文人画家淡泊精神的一种形式。
淡泊精神是文人画家对封建统治的一种叛逆心理, 是他们通过对道、禅思想的感悟、通过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后取得心态平衡的一种情绪映象, 是文人画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折射。
三、文人画中淡薄精神的当代价值
文人多接受传统的儒学教育,亦受庄子哲学的影响,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理想,亦有回归自然、看淡名利的自由精神。
文人将这些内在精神倾注于文人画中,抒发强烈的主观感情,营造文人画的诗情画境。
文人画中带有文人精神,画外流露着文人情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文人画中的淡薄精神富含深刻哲理,值得我们仔细品味、认真思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名缰利锁,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制于它。
赵括为追求良将之名,而身死军灭,留下纸上谈兵的千载笑名;项羽沽名钓誉放虎归山,终演乌江自刎的悲剧。
当下,又有多少人一味地追求成功而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又有多少人,为了成为一只傲然于世的狼,典当了自己最初的模样?我们的确应该拼搏不止,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做一只性情温顺的羊。
倘若眼中只有猎物和争抢,断然感受不到青草满园的美好。
我们想要的,是竭力而不偏激,追求却不苛求,心中既有猛狼吟啸,也同样有羊叫咩咩,青草芬芳。
当然,性若暖羊绝对不是坐在躺椅上享受人生,更不是没有原则地妥协退让,而是面对世事的波澜不惊,和容纳他人的宽广胸怀。
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在诗中写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而如今,我们心有猛狼吟啸,空谷传响,性若暖羊谦逊,温暖世界!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明确我们的志向。
但淡泊名利,绝不是不追求名利。
如果世人都清心寡欲,那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诱惑日趋纷繁的社会里,固守节操、淡泊名利并非易事。
淡泊待名利,必先修身正心。
水稻之父袁隆平没有被名利绊住前进的步伐,依然在为他的稻下乘凉美梦而奋斗在科研一线。
居里夫人,这位荣获过两次诺贝尔奖的伟大女性,从来都未珍惜过她所获得的奖牌。
文人画的静远空灵,都植根于中国文人淡泊而有韵律的心灵,淡泊不但可以使文人画家的思想、情感得以升华, 也可以使他们摆脱功利的羁绊,个性得以解放。
那些不朽的作品,穿越千百年的距离,仍能给我们带来澈透灵魂的安慰和微妙的领悟,启发我们淡薄处事,抱着一份虔诚美好的信念,守着一颗淡泊名利宁静之心,找到心灵栖息的田园,做个淡泊名利的人。
参考文献:陈衡恪:《文人画之价值》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四辑1986年6月14日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修订本2000年8月23日
韩睿思:《文人画的发展及演变》吉林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4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