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复习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题目中的"伤"意即悲伤哀痛。
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本文叙事先扬后抑。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二、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lì或以钱币乞之qǐ日扳仲永pān环谒于邑人yèyì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泯然众人矣mǐn今夫不受之天fú而已邪yé三、重点实词。
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彼其受之天也(他)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
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父异焉(对……感到惊异)即书诗四句(写)邑人奇之(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父利其然也(以……为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还自扬州(从)复到舅家问焉(复:又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立就:立刻完成)四、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五、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②词类活用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③一词多义自: 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 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 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 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为: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④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今义:判断动词)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六、理清文章结构。
一、(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
①"不使学"是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伤仲永后天教育的重要②由神童到平庸,为议论铺垫。
二、(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十二三矣"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七、写作特点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
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
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
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
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
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则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引号内填原文)《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一、基础知识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
⑴未尝识书具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从先人还家先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⑵不能称()前时之闻⑶泯()然众人矣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⑴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稍稍宾客其父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父利其然也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按原文填空。
⑴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二、阅读测试题1、解释下列字词。
⑴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利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环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⑴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4、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
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题1、⑴曾经⑵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⑶文采和道理⑷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2、⑴pān yè ⑵chèn ⑶mǐn3、⑴自己的⑵他的⑶他的⑷他的⑸这种4、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⑵父利其然也……不使学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二、阅读测试题1、⑴同乡的人⑵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⑶同“攀”,牵、拉⑷四处拜访2、⑴chèn 相当⑵mǐn 消失的样子3、D4、D5、“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6、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