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
1.王某,女,35岁。
1995年9月21日初诊。
患者持续发热1周(体温38. 6℃-39.
2 ℃) ,曾在某医院诊为“大叶性肺炎”,经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后,发热稍退,但症
状未减,遂来诊治。
症见发热(体温38. 9℃),午后为重,咳嗽气促,咯痰不爽,头痛
而重,肢倦神疲,纳呆,口粘而渴,胸闷脱痞,大便量少,小便黄短,舌体瘦而质红,苔黄微浊,脉滑数。
刘老诊为暑湿病,证属暑湿犯肺,治以清暑化湿,宣肺止咳。
处方:青篙、香蕾(均后下)各6g,太子参20g,杏仁、浙贝母、前胡、菊花、扁豆皮
各12g,鱼腥草、芦根各30g,薏苡仁15g 。
3剂,清水3碗半煎至1碗半,分2次温服。
9月25日复诊:热退身凉(体温36.5℃),轻咳.痰少易咯,纳增,疲乏,舌苔微黄而腻,脉微数。
为暑湿未尽,气阴两虚,治以涤暑透邪,轻展气机,益气养阴。
处方:青篙(后下)6g,扁豆皮、款冬花、秦艽各12g,枳壳、杏仁、黄芩各10g,太子参30g,天花粉、鱼腥草各20g,甘草3g。
再进5剂而愈。
分析:本病案中的患者为暑湿病,证属暑湿犯肺,治法上清暑热兼以化湿。
后期气
阴两虚,则辩方为益气养阴。
方中青篙味苦性寒,气味芳香,清解暑邪,宣化湿热;香
蕾辛苦性温,气亦芳香,能解表散寒,祛暑化湿。
二药合用,香薷可助青篙透解之力,青篙可制香薷辛温之性,后下乃取气之芬芳,轻可去实之意,又得扁豆皮之助涤暑化
湿力强;浙贝:鱼腥草、前胡清肺化痰;杏仁宣肺止咳,则湿随气化;蕾香芳香化浊,则脾
醒胃开;薏苡仁淡渗利湿,则邪从下行,共成宣上开中渗下之妙。
菊花清利头目,太子参、芦根益气生津,预护其虚。
纵观本方,清暑湿而不伤津气,养津气而不致碍邪,
使邪热得清,津气得复而愈。
2. 钱某某,女,35岁。
初诊日期:1994年8月5日。
主诉发热恶寒20余日不解。
曾往某医院诊治,因实验室检查无阳性结果,遂按“发热待查”处理,用抗生素治疗
未愈,而来就诊于中医。
诊见:发热(38.9℃),时而恶寒,尤以午后为重,身体拘紧,但时汗出,伴胃呆纳少,面色晦而不泽,舌苔微黄厚腻,脉象濡而略数(患者自述前亦曾
服中药汤剂数剂,但诸症未见改善)。
证属湿热郁阻中焦,治以苦辛通降,清利三焦之法。
处方:菠香10克,厚朴花10克,焦槟榔6克,草果10克,清半夏10克,青篙15克,黄芩10克,茯苓(带皮)各10克,陈皮10克,佩兰10克,六一散(布包)10克。
3剂,水煎服.
二诊:身热渐退(体温37.5℃)。
恶寒尽除,唯身倦困楚,胃纳不振。
查舌苔显薄,腻象渐退,脉象濡缓。
前方减草果加连翘15克,继进3剂。
3日后又复诊,体温正常,
诸症悉除,舌苔薄白而微腻。
转投和胃醒脾之药3剂,调理中焦,以善其后而告愈。
分析:本例患者根据主症结合发病季节分析,诊为暑热病,其病机乃是湿热秽浊阻中焦气分。
今拟苦辛通降之法,疏利透达与清泄暑热之法合参,旨在清利三焦,分消暑湿,方切合病机而有效。
本案舌苔微黄厚腻,脉濡而数,为暑湿秽浊中焦的表现,应以暑湿郁闭为证,非一般清热解毒或单纯化湿之剂所能治疗。
故治以蒿芩清胆汤合达原饮化裁。
方中厚朴花、焦槟榔、半夏、草果、陈皮、菠香苦辛通降以疏利湿浊,六一散清泄暑热于气分。
藿香、佩兰、青篙芳化湿浊,透泄暑热。
茯苓健脾利湿,诸药配伍,共奏分消透达暑湿之功效。
在治疗上芳化清解与阴柔滋腻不可并用,腻重而助湿,故难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