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道教与科学
一、道教的起源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救济世人,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
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汉朝之后才有教团产生,其个别派系为奉老子为道德天尊,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
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道教的根,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之上,可以说,自从中华大地上有了智慧的人类,中国道教的胚胎就开始孕育、发生了。
道教的源,包罗自然崇拜、原始巫术、鬼神信仰、神仙方术、阴阳五行、谶纬神符、方仙道、黄老道和儒、墨、阴阳诸家学说以及燕齐文化、巴蜀文化的某些部分;可以说,凡是能参与历史宗教形成过程的中国文化(包括主流部分和非主流即异端部分)的诸因素,都一齐向着道教的发生与形成,情有独钟地奔涌去了。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术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二、道教文化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
(一)从积极方面看,在科学技术上,道教文化崇尚自然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在中国历史上,科学的起源和发展是与道教文化分不开的。
中国古代的化学、矿物学、生物学、医药学等大都发源于道家。
1.仙道贵生——道教的长生观及对中国医学和养生学的影响。
对生命或长寿的思考是人类的一项最具普遍意义的课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最为悠久而光辉的主题。
而在这追求生命长久的漫漫历程中,跋涉得最为劳苦艰辛,表现得最为执着热烈,所留下的足迹也最为鲜明深刻者,当数中国的道教文化及道教思想家、养生家们。
道教的长生方法主要包括清静无为、节欲避害、阴阳平和、形神相安及心斋、坐忘、服气、服饵、外丹、内丹、导引、行蹻…它们都分属于养神、养形、适应自然三大部分。
其中导引按摩、道教气功、道教武术、呼吸修炼都是流传较广的养生之术。
除此之外,对传染病和体内寄生虫的认识和防治,在道教的科学探索中得到了提高。
从早期道书对人体内“三尸”的讨论,逐渐发展出对体内具体的寄生虫的观察和防治。
葛洪《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的以青篙治疗疟疾的方法, 具有
相当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这些长生方法也多为后市养生家、医家所继承,成为中华医学与养生学宝库中极为光彩夺目的一部分。
2. 炉鼎上发明的火药。
道教的本义之一就是追求长生不老,炼制外丹是道家求长生的主要方法。
它是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药物或草木药,以制成供服食的仙丹。
炼制外丹的过程就是各种无机化合物之间重新组合,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道教徒们炼金烧丹时并未意识到他们在从事着化学史上的工作了,他们在大量的实验中,逐步积累了对物质的化学性能的认识,成为实验化学的先驱。
炼丹使用的基本原料是丹砂,故俗称炼丹术。
炼丹术的科学性除了为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开辟道路外它在科技史上的最大贡献便是道士们在烧炼丹红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发明了火药。
道士们在炼汞时,不仅把汞与众金属合炼,制成多种汞合金以供服用,还把它广泛应用于工业上,如以铅汞剂给铜镜抛光等。
在长生不老欲望的驱动下,炼丹者在广泛的范围内进行炼饵实践,扩大了医学的视野,发现了新的药物以及药物的新药性,丰富了医药学的内容,形成了一些药物学方面的科学知识,如知道丹砂有安神镇惊的作用。
炼丹家关于药料性质的探索,本身就是医药化学的前身,以至后来的医书也往往引用炼丹家的描述。
3. 促进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历法的发展。
第一、道教的炼丹术有利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历法的发展。
《阴符经》说: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炼丹过程中的还炼对象、时空环境及炼丹者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对天文的观察和把握则是其中的关键。
阿列克塞沃尔科夫提出:“我们可以评论道教与佛教对宇宙结构之数字参数讨论的深厚兴趣。
因此我们可以暗示,在中国曾经存在一种学术传统,即把佛教和道教宇宙理论的一般时空概念同数学天文学的基本结果结合在一起。
”“道家思想的认识论目标是‘同于道’,在道教中,表现为追求‘得道’,是要在实践的层面上进入‘与道一体’的状态,道教徒们为了进入这一状态,先是外炼,后是内修,不论是炼外丹还是内丹,都对时空条件与火候条件提出很高的要求,从而相应地提出了对天文学和计时技术的要求,促使人们探讨与此相关的诸多科技问题。
以此为契机,道教信仰者们探讨了“天地、日月、五星、四时变化的规律,继承发展了包括宇宙理论、历法、气象、地理等在内的道教天文学和地学,并采纳多家见解,概括各派历法,更通过自己的实践证实,纠正了过去的误差,阐明新见。
第二、道教的宇宙观和哲学方法论适宜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卡普拉曾说: “道
家最重要的洞见之一就是认识到变化与变迁乃是自然的本质特征。
”强调了道家和道教的科学哲学在中国科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的和谐,但是人因自我意识而独立于自然,道教运用“阴阳”、五行生克的观念,使这种对立统一起来了。
道教在这样丰富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反者道之动”、“复归于道”的独特思维方式,使道教具有了科学发展的“适宜结构”,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4. 道教思想对中国数学、物理学思想的影响。
数学是中国古代最为发达的四大学科之一,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及其历史脉络历来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重要领域。
南宋著名数学家秦九韶有一句名言“数与道非二本”,很早就注意到自然界的数量关系与天地自然之道的本质联系。
道门人士对天地之道的积极探寻,必然会涉及自然之道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从而在数学领域有所建树。
唐代道教学者李淳风运用二次等间距内插法完成了《麟德历》中的有关天文计算; 他注释的《算经十书》,对于保存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具有积极的意义,成为当时数学教育的教科书。
历史上道教徒曾提出:"测天地之机,晓造化之本"(道经《鬼谷子天髓灵文》)。
道教徒在长期的对自然的观察、模拟和修炼神仙活动中,也产生了诸多物理学思想和成就,在声学、光学、磁现象等方面都有所建树。
5.道教思想对心理学的影响。
道教思想对心理学的影响。
道教从哲学、人生修养、仙学的角度来探讨心理学的奥秘,其中包含的心理学思想是相当丰富的。
道教对大脑及其功能的认识达到了与现代医学相同的认识。
道教的脑主神元说,大大丰富了中医学的不足,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
在心理医疗方面,道教认为,一切过度的精神情态活动都足以导致疾病,而且是百病之源。
它提倡用各种养生修炼的手段来预防和治疗疾病,这是现代心理医学的滥觞。
6.道教建筑
中国道教建筑与佛教建筑和其他外来宗教相比,世俗气息与人伦情调也更浓郁许多。
首先,它在布局上以木构架建筑为主,每座建筑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群,一般分为神殿、膳堂、宿舍、园林四部分,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院落的风格。
(二)道教文化的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的普遍形式、万物存在的方式、事物与现象变化之间联系认识的一般观念。
中国传统科技思想认为万物是由气而来的,有形的非结构认识源于“无”的本体论。
二是对认识自然的目的、基本途径及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和确定这种认识的一般看法。
中国传统科技思想对万物存在及表象的差异缺乏深究
其物质基础的兴趣,而注重本体的解释,因而使科学认识不是沿着具体分析的方向,而是沿着猜测性思辨的方向发展,停留在表象观察和直觉领悟的水平。
这和老子从无到有的宇宙生成论,忽视“有”的各种存在方式及由此以“有”为虚幻,是感觉错误的认识倾向有关。
三是对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评价的一般看法。
中国传统科技思想对科技活动的看法,认为是奇技淫巧、蛊惑人心,于国事无补。
这与老子的绝学无忧,倚巧利器昏国的看法有关。
例如,中国古代千余年来农业的生产工具很少有过改进,就是明显的实例;“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成为社会普遍的心理价值尺度,科技活动被认为是“前圣不以为教”的末技。
三、总结
道教传至当代中国,已历时1800多年,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它最大限度地汲取了中国母体文化的各类养料并得以成气候之后,又以泱泱的大度感慨反刍给中国母体文化,积极地参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冯友兰先生说:“道家哲学是世界上从未看到的,不是基本上反科学的唯一神秘论体系。
”李约瑟先生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中,非常称赞国有机主义的科学思想。
他认为中国的有机主义思想来源于道教。
道家的思想是与科技相通的。
但是道教文化中也存在着诸多的糟粕与不足。
因此,既要发掘道教文化的积极因素,又要批判它的消极因素,才能对道教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将其从纯学术问题转到对现实指导意义研究上来,并为推动现代科技创新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