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道教文化简述

中国道教文化简述

中国道教文化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一)渊源1.巫术:道教继承了古代的巫术,因此道教中的念咒、祈祷、符箓和镇鬼等法术都与巫术有关。

2.神仙思想:神仙方士之说后来成为道教的直接来源,道教基本思想就是长生不死。

3.黄老思想:道教把老子的道加以宗教化,因此老子便成为道教的尊神。

(二)产生1.五斗米道:道教的最初形式是东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

张陵是东汉顺帝时沛国奉人,今江苏奉县人。

126年到144年,他客居四川,在鹤鸣山上(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修道,制作符书,以符水及中草约为人治病,凡入道者出五斗米,故号称五斗米道,张陵就是后世所称的张天师,这个称号是世袭的。

五斗米的目的是“防凶年饥民往来之乏,行来之人不装粮也。

”带有灾年互救的性质,即慈善之意,颇得人心。

2.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同一时期,东汉钜鹿人(河北)张角据《太平经》创立了另一道教教派―太平道。

张角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鼓吹太平社会的理想,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信徒达数十万人,在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率领众徒举行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王朝,但起义失败后,太平道无形解体,残余信徒融入五斗米道。

《太平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内容庞杂,包括阴阳五行,祀神驱鬼、灾异、符箓、巫术等。

其社会思想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主,但也反对统治者聚敛财物而不救济贫困,要人们自食其力,其中还提出了修炼精气神的思想。

《太平经》后来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著作,是流传至今的最早道教经典。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一样具有较浓的巫教色彩;崇尚黄色,头戴黄巾,身穿黄服。

这些是太平道的宗教特徵。

(三)道教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1)葛洪(283年-365年)著名道士,号抱朴子,主张外儒内道,撰写《抱朴子内篇》,一方面他创立了一套炼丹术,提倡神药金丹,服食成仙,另一方面又强调内心修养,为后来道教丹鼎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理论被上层官方所接受,成为贵族金丹派。

至今杭州西湖还有葛洪炼丹的遗址。

(2)寇谦之(365-448年)天师道教徒,后入嵩山修道,得到北魏太武帝支持,道教与皇权结合,于是,道教在北魏盛行,称北天师道。

其一,废除常规五斗米道的「伪法」,创建符合统治者需求的新道教;其二,采取儒家的礼教为道教的第一要义。

辅佐太平真君实现天下太平。

其三,制定了一套戒律轨仪,革除期道教和国家争租税的经济措施。

其四,改革道官职位的世袭制度,主张唯贤是授,信守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持戒修行。

重视道教斋醮仪范,为道教增订了诸多斋仪和仪式。

经寇谦之改革後的天师道,人称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

(3)陆修静(406-477年)南朝道士,把天师道与金丹道教结合。

广集道经,整理成1200多卷的《三洞经书》,为后世道教经典《道藏》的分类编目奠定基础。

陆修静在道教史上是南天师道的创立者,南北天师道形成,标志道教同封建统治者结合。

2、隋唐是道教全面发展、繁荣时期(1)一是皇帝的提倡。

唐初,一位道士宣扬太上老君显灵,称老子是唐天子李氏的祖先,唐太宗利用这一说法,宣扬自己是老子的后代,极力提高道教的地位,高宗时追赠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亲自为《道德经》注疏。

(2)唐武宗推行兴道灭佛的政策。

(3)对道教书籍的整理。

唐道士张万福等对道教的礼仪、经戒、传授等举行了系统的整理或增删,使道教的仪法更趋复杂和完备;(4)由外丹到内丹的转变。

唐朝诸皇帝迷信金丹可以长生延年。

因而金丹术特别兴旺,但又有多人服食金丹中毒而死的,炼丹术日趋没落,内丹术开始兴盛,唐末吕洞宾、钟离权即成为内丹派的祖师爷。

3、宋金时期,道教发展、革新时期北宋陈抟将其内丹思想形象化於《无极图》中,由无极出发,由得窍入手,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後复归於无极。

这是对道教内丹学的一次重要的理论总结。

北宋神宗时,张伯端著《悟真篇》,继承锺吕金丹的性命双修说,主先命後性,又将陈抟《无极图》的内丹思想加以阐发,自成一家,与魏伯阳《参同契》同被道教推为正宗,是内丹学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对此後道教内丹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形成金丹派南宗。

内丹学的兴盛及其理论体系化,是道教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北宋以後,道教教理教义多从内丹学中体现出来。

4、元时,道教形成正一派和全真派两大派别正一派亦称正一道:是由天师道演变而成的,崇拜鬼神、道术、画符、念咒。

1304年38代天师张与材被封为正一教主,总领龙虎山、阁皂山、茅山(正一派又称三山符箓派)。

符箓派又称符水道教:是对道教中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

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後的灵宝派、上清派,直至正一道都属於符箓派。

该派自汉魏以来一直是道教主流,宋元时顺应新潮流对旧的教理教义进行了革新,并产生出神霄、清微、净明等新的符箓道派,使符箓方术有了新的发展。

元以降,符箓派统一於正一道。

该派由古代的巫鬼道发展而来,用符箓祈禳,以消灾却祸、治病除瘟、济生度死等为职事,与中国民间生活习俗联系较密切。

全真道:是由金代道士王重阳(陕西咸阳刘蒋村人)于全真庵讲道时创立的,主张三教合一,不尚符箓、丹鼎,也不奢谈神仙,而是提倡精气神的修炼,他强调出家修真,开道士出家之风。

5、明清:由于全真道与元宗室的关系,因而受到排斥,全真道士隐居山野,云游江湖,其中有名声较大的有何全道、王道渊、张三奉。

全真教教徒不结婚,素食,常住宫观,清修,称出家道士。

正一道教徒有家室,不住宫观,可以饮酒食肉,以斋醮、符箓、祈福、降灾为业,称为在家道士。

明清两代正一道和全真道的地位角色正好作了个转换,明代正一道较活跃,比较受统治者器重,到了清代则是全真道较兴旺,较受统治者青睐。

而总的说来,道教在官方的地位走下坡路,在民间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则仍在传衍,伴随著华人向海外的移民,台港及东南亚都能发现道教的踪迹。

6、民国道教1912年北京白云观成立全真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央道教会」。

与此同时,第六十二代张天师在上海筹建正一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但未取得政府核准。

在上海还成立过地方性的道教组织「中国道教总会」、「中华道教会」等。

此外,道教学者陈撄宁(公元1880--1968)创办了「中华仙学院」,主编《仙学月报》、《扬善半月刊》等道教学杂志。

民国道教基本上停滞不前,对社会的影响及发挥的功能越来越弱,其斋醮仪式以及服食丹术在民间社会还有较多信奉者,道教具有更多的民间宗教色彩。

7、现代道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道教的存在和传承,受到法律的保护。

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道教革除了一些陈规陋习,焕发出新的活力。

1957年,在政府的支持下,道教界成立了自己的全国性组织──中国道教协会。

它的成立,结束了道教长期以来的涣散局面,促进了道教界的团结和自身建设。

二、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理论(一)教义的核心——道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基本信仰是道,但与老子的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继承老子的道而加以宗教神化。

由道演绎出“三元”,“三元”生“三宝”,“三宝神仙”思想是道教的中心思想即道教的三清尊神。

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三清尊神创造的。

三清尊神是创世主,这是道教基本信仰的核心。

1、教义的核心——道:道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规律,又是意志。

要从世界的总体上去把握道。

2、众生皆能成道:万物皆有道性,《庄子.知北游》中说:道“无所不在。

”一切有形,皆含道性,道在蝼蚁,在秭稗,在瓦壁,在尿溺。

只是得道有多少,通觉有浅深,自己悟了道,又能使他人悟道的叫做“圆通”3、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是对道状态的描述,玄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修道境界。

根本上超越违顺、荣辱、毁誉、物我、亲疏、利弊、贵贱、祸福等差别。

4、“道之在我谓之德”:学道而得道,这就是德。

德是道的体现和作用。

根据“道”的准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宋徽宗御注《西升经序》又为阳德和阴德,前者是为人所知的德行,后者是人们不知的德行。

5、无为非不为:道家是反对对外部世界进行不适当的干预和控制的,一切顺其自然。

6、清净为正:《老子想尔注》:“道常无欲乐清净,故令天地常正。

”就是说,只有无欲而清净,才能符合道的规律。

“浊动”就会受到三毒之害,即阴神之毒害性,阳精之毒害命,阴气之毒害肺脏。

7、坐忘遗形:《南华真经.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这是到家修行中排除世事烦扰,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具体阶次有七步:一敬信:相信坐忘必能得道。

二是断缘:断绝尘缘。

三是收心离境。

四是简事:舍去种种俗务之念。

五是真观:乐天知命。

六是泰定,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

七是得道。

8、得道守九:守和。

守神(守内)。

守气。

守仁。

守简(简朴)。

守易(不为富贵失去性命)。

守清(静)。

守盈(不自满)。

守弱。

9、超脱生死:庄子妻死,席地而坐,敲盆讴歌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省生。

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10、太平社会:这是道家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状态。

《太平经》说:“天地赐以无病而营,帝王得以自安而喜,贤者得以自达而喜;百姓得以自解不冤,家富人足而喜奴婢得其主,不为非而喜;四时五行得顺行﹍﹍。

”这就是国安民丰的人间天堂。

(二)神仙思想是道教的中心思想1、三清尊神,这是道教的最高神灵:即玉清元始天尊,是为开天辟地的盘古,手持混元宝珠,主持天界;上清灵宝尊神,手持如意,有72变化;太清,太上老君,是为道德天尊,即老子,汉代被尊为神。

2、四御即四位天帝,玉皇大帝,总管天道;中央紫薇北极大帝,协助玉皇掌管天地日月星辰、四时节气;勾陈上宫天皇上帝(女像)掌管南北极和天地人三才;后土皇地祗,掌执阴阳,生育万物。

3、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又称玄武真君,其形象是披发、黑衣,脚踏鬼蛇。

玄武本身是指北方七宿即斗、女、虚、危、室、壁,具体的形象即是鬼蛇4、地狱之主:即酆都大帝。

天下鬼神之宗。

酆都在今天的重庆,有鬼城之说。

他能决断罪人。

此外,还有阎罗王,本为佛教的地狱之王,被道教吸收作为神祗。

5、财神:赵朗,字公明,后羿射九日,成九鬼王,八鬼行病害,独赵公明化为人,骑黑虎,执银鞭,隐居在蜀中。

后被张道陵收为守护,故又名赵玄坛。

《封神演义》中封为招财使者,正月初五是其生日,故放鞭炮,迎财神。

6、八仙:是从元代开始流行的道教中度化众生的仙人。

即汉钟离,道教北派五祖之一;吕洞宾,全真派祖师,唐武则天时人,三举进士不第,有黄粱梦之说,为汉钟离所度。

张果老,唐代方士,隐居于中条山,传说因食何首乌而成仙,能叠纸成驴,腾云而行。

韩湘子,传说中唐代人,韩愈的侄孙,由吕洞宾度化,登桃树堕死而尸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