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空港综合配套区基础设施项目—东联络线及人行步道、纵
四线、横四线工程
边
坡
监
测
方
案
编制人:
编制单位:重庆建工住宅建设有限公司
时间:2015年11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本项目监测目的 (1)
三、监测项目 (2)
四、平面、高程基准点的布设和测量 (2)
五、监测点的布设和测量 (5)
六、裂缝观测 (11)
七、警戒值的确定及应急措施 (12)
八、监测周期及频率 (12)
九、人员及仪器设备 (13)
十、监测设施保护 (14)
十一、安全管理 (14)
十二、监测资料的信息反馈 (15)
十三、监测成果的提交方式 (16)
十四、导线平差报告 (16)
一、工程概况
本监测项目东联络线为城市次干路,道路全长888.349m,标准路幅宽19.5m,人行步道长368.808m,标准宽度8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
纵四线为主要交通集散道路,道路全长1447.614m,标准路幅宽度为26m,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
横四线为联系纵二线和纵四线的主要东西向干道,道路全长893.442m,标准路幅宽度为26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
二、本项目监测目的
(1)对高边坡进行稳定性监测,实施动态施工,确保安全、快速的施工。
(2)评价边坡施工及其使用过程中边坡的稳定性,并作出有关预测预报,为业主、施工单位提供预报数据,合理采用和调整有关施工工艺和步骤,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3)为防止滑坡及可能的滑动和蠕变提供及时技术数据支持,预测和预报滑坡的边界条件、规模滑动方向及危害程度等,并及时采取措施,以尽量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
(4)为边坡支护工程的维护提供依据。
(5)根据监测的结果检验和评价边坡的稳定性。
注:监测点总数可以根据具体分布视现场环境和要求增加或减少。
四、平面、高程基准点的布设和测量
(1)平面、高程基准点的布设
为确保观测成果的可靠性及准确性,拟在监测区域外围、位置稳定、便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布设编号为D01、D02…的深埋式混凝土平面、高程一体化基准点,具体图形见图1、2所示,纵四线见图3所示,待基准点的标石、标志达到稳定后开始观测(稳定期根据观测要求和地质条件确定,一般不少于15天)。
图1 东联线基准网示意图图2 东联线基准网示意图
图3 纵四线基准网示意图
(2)平面基准点的测量
参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一级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技术要求如下:
等级
最弱边边长
中误差(mm)
平均边长
(m)
测角中误差
(″)
最弱边边长
相对误差
一级±1.0 200 ±1.0 1:200000
监测基准点采用的是独立坐标系,观测采用的仪器选用科力达全站仪KTS-442RL,其测角精度:±0.5秒,测距精度:0.6mm+1ppm,通过
小三角测量及平差计算出基准点的坐标。
(3)高程基准点的测量:参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一级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技术要求如下:
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m)
并尽量不替换观测人员。
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在搅拌机、卷扬机等有震动影响的范围内设站。
五、监测点的布设和测量
(1)监测点的埋设:
监测点沿边坡按约20-30m的间距,采用冲击钻孔置入法埋设约30个水平位移沉降一体化监测点,编号为C1、C2…
具体图形见图所示。
图4-图7为东联线监测点
图8为人行步道监测点
图9为纵四线监测点
图4 东联线监测点示意图图5 东联线监测点示意图
图6 东联线监测点示意图
图7 东联线监测点示意图
图8 人行步道监测点示意图
图9 纵四线监测点示意图
(2)监测点的测量:
①水平位移的观测: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二级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以平面基准点作为测量控制基准点,通过测量出每个变形监测点的坐标检测监测点的位移变化。
其观测技术要求如下表:
等级
最弱边边长
中误差(mm)
平均边长
(m)
测角中误差
(″)
最弱边边长
相对误差
二级±3.0 300 ±1.5 1:100000
②垂直位移的观测:按照二级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施测,每次垂直
位移观测前均应对高程基准点进行联测检校,确定其点位稳定可靠后,才对监测点进行观测。
高程基准点联测及监测点观测均应组结成附合或闭合水准路线。
其观测技术要求如下表:
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m)
水准观测的限差(mm)
换观测人员。
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在搅拌机、卷扬机等有震动影响的范围内设站。
六、裂缝观测
(1)测定裂缝的分布位置和走向、长度、宽度并统一进行编号。
(2)每条裂缝布置两组观测标志,其中一组在裂缝的最宽处,另一组在裂缝的最末端。
每组使用两个对应的标志,分别设在裂缝的两侧,采用埋入式的金属杆标志。
(3)对于数量少、量测方便的裂缝采用小钢尺或游标卡尺定期量出标志间距离求得变化值。
(4)裂缝宽度数据量至0.1mm,每次观测后绘出裂缝的位置、形态和尺寸,注明日期并拍摄裂缝照片。
七、警戒值的确定及应急措施
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该工程监测项目提出以下警戒值:
边坡水平及垂直位移:最大值取30mm,警戒值为25mm,每天发展不得超过3mm。
当监测项目超过其警戒值时,必须迅速停止施工,查明原因,对支护方案进行修改,待加固处理后方能进行下一级施工,一般应急措施有:
(1)迅速原位回填夯实,保证警戒值不再增大;
(2)停止施工、修改支护方案,再进行加固。
八、监测周期及频率
测点埋设后即开始监测,监测过程持续到边坡加固工程完工后6个月或当年雨季结束后3个月无明显位移即可结束,监测频率按下表控制,变形量增大和变形速度加快时加大监测频率。
挖方高边坡监测频率表
九、人员及仪器设备
我标段成立以项目技术负责人为组长,测量工程师为成员的监测小组,共5人,采用科力达全站仪(2″级)和水准仪进行监测。
监测组组织机构图
监测组设备情况表
十、监测设施保护
监测仪器的完好性对监测工作十分重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现场所埋设的仪器与测点进行保护,对损坏观测点,在监理确认下进行及时修复,并做好修复记录,采取以下保护和恢复措施。
(1)、在各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处竖立标示牌,在标杆上作醒目的警示,尽量减少外露测杆数量,外露沉降标杆用套管加以保护,标杆露出路基面高度不大于50cm。
(2)、做好施工期间现场指挥管理工作,避免仪器或测点破坏,对于裂缝测点或坡面测点的损坏应在2日内修复,确保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十一、安全管理
因边坡监测往往坡度较陡,且高度较大,监测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比路基监测要突出,因此,在进行高边坡监测过程中必须重视监测人员的安全问题。
本次监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安全监测工作。
1、加强安全生产教育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部省、市有关安全的方针政策、规章、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2)、针对本工程特点,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强化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使作业人员掌握安全生产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未经安全教育的监测人员不准上岗。
(3)、通过安全教育,增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生产,人
人有责”的观念,提高作业人员遵守施工安全规章的自觉性,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做到:不违章指挥,不违章操作,保护自己,保护他人,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2、做好监测施工现场安全措施
(1)、进入施工现场的监测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等防护用品。
在上高边坡进行监测时必须佩戴一定的安全防护用品,如安全绳,穿防滑安全鞋等,在埋设监测仪器时,必要时在边坡的临空面四周应布设安全网。
(2)、指定专人查询近期天气情况,遇到五级以上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一律禁止室外作业,特别是在台风季节,更应严密关注气象信息,做好各项安全防护措施。
(3)在埋设仪器和监测时要注意和边坡施工交叉作业的安全,既要自身防护避免施工作业机械伤人,也要防止监测施工中对施工人员的伤害。
3、制定相关应急预案
严格履行项目部整合型体系方针,针对本项目的施工实际,制定危险作业点的安全技术措施,对危险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制定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应急措施中,配备车辆、手机与一些急救器材,收集齐全交警的电话、周围医院的电话等,具体实施按本项目上报的应急预案执行。
十二、监测资料的信息反馈
监测资料采用动态反馈。
若发现位移、沉降等出现异常或达到(超过)警戒值时,应立即口头向业主报告;一般情况(边坡处于正常状态)在外业工作结束后一个月向业主提交一次监测简报。
十三、监测成果的提交方式
(1)每次观测完成后,及时向甲方反馈观测结果,若测量后发现位移或沉降量较大,立即向甲方汇报;若测量结果正常,则在每次测量结束后一个月向甲方提供一次观测初步报表。
(2)监测工作完成后,提交正式成果报告,包括如下内容。
①基准点、工作基点、变形点分布示意图;
②所有监测点的各次监测成果表;
③“时间――位移/沉降量”综合曲线图;
④监测使用的仪器设备检定证书。
十四、导线平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