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工程概况 (2)二、编制依据 (2)三、位移基准点及观测点的布设 (2)四、观测方法及观测精度 (3)五、资源配备(人员、仪器设备) (5)六、沉降监测 (5)七、沉降监测技术要求 (6)八、安全生产及洽谈机制 (8)九、成果汇报及资料提交 (9)十、项目组织机构 (9)一、工程概况拟建工程场地位于XXXX,东临XXX,南临XXX。
设计单位为XXXX研究院;勘察单位为XXXX研究院。
拟建工程地上20层,地下3层,局部为纯地下车库。
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筏板基础,基坑开挖深度为自然地坪下-14.20m~-15.90m(考虑的是对基坑支护有影响的基坑开挖深度)。
±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52.55m。
基坑周边-2.7m(49.85m)以上采用土钉墙支护,-2.7m以下至基坑槽底采用护坡桩支护。
考虑到基坑周边管线及建筑物较多,基坑开挖会对周边建筑物及道路带来危险。
为使建设、监理单位及时准确地掌握位移情况,为安全施工提供信息资料.故对基坑进行位移观测,对周边建筑物和主体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指导结构施工,并为相关部门提供技术资料。
二、编制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3、《城市测量规范》(CJJ8—99)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l2897—91)5、《北京市测量技术规程》(DBll/T 339-2006)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三、位移基准点及观测点的布设(一)、基点埋设在所选基点处用冲击钻打孔,深度0.5米左右。
然后钎入1.5米长φ22mm的测量标志,用砼回填至地面,周边做成0.6×0.6高0.7米的方墩,以防碰动。
并做好明显标志。
(二)、监测点埋设在冠梁上所选监测点处用冲击钻打孔,深度0.1米左右。
然后钎入0.2米长φ12mm的测量标志(尖顶),用砼填实,并做好明显标记。
周边加护拦保护.以便人员测量。
在第二道腰梁上,选监测点的位置,焊接测量标志(尖顶),高度0.3米左右。
并做好明显标记。
四、观测方法及观测精度(一)、监测方法基坑位移监测网的首级控制基点布设在基坑西侧锅炉房楼梯休息平台和基坑北侧道路旁,2座基点(编号为K1、K2)。
基坑工作基点布设在基坑四角,分别为各轴线交点,4座基点(编号为H1、H2、H3、H4),组成基坑位移监测网。
每两周检核一次首级控制,并联测基坑工作基点,检查工作基点的稳定情况。
变形观测点的点位,应根据工程基坑深度、基坑形状合理布设。
点位间距以10~20m 为宜。
共计25个,编号为W1、W2、W3……,Q1、Q2、Q3……。
(1)监测方法:轴线法(又称视准线法)沿基坑的每条直线边建一轴线,并在直线边上布设水平位移点。
本法既不需要测角,也不需要测距,只需将轴线用经纬仪投射到位移点旁边,即可量取位移点离轴线的偏距,通过两次偏距的比较来计算水平位移量。
因为本法要求将仪器架设在变形区外,但因为基坑周边场地有限,并且架设距离过远后,通视条件也不好。
故在基坑周边变形位移较小且通视良好不易受到扰动的角部设置观测基准点,利用场外的基准点对其进行校核、测得角部观测基准点的侧向水平位移后,可以测得各观测点的水平位移准确值。
(2)监测仪器水平位移监测主要采用使用TDJ-2光学经纬仪,测角中误差小2"的经纬仪(有条件时也可采用全站仪)。
(3)观测点位布设沿基坑周边每隔20m布设一个监测点,根据基坑形状进行布设。
基准点:在基坑顶部选择通视良好且不易扰动的基准点。
因为基坑局部围挡至基坑上口非常狭窄,因此基准点可能会与基坑同时变形,因此在每次监测之前先利用基坑四周基点进行校核。
观测点:用0.2米长φ14mm钢筋,作为测量标志(钢筋正中用钢锯锯成十字丝),并用红油漆画三角形。
观测:基准点观测时最好能通视基坑另一侧基准点,如果现场条件不能满足,则可以在坑外影响范围外的建筑物上选择一个后视点。
基坑开挖前测量三次,取其均值作为初始值,每次观测要求做好记录以及当时的天气和气温。
(4)监测频率基坑开挖时,每开挖一步观测1次;其它时间每天观测1次;全部开挖完后每天观测1次,变形稳定后每3-7天观测一次,并做好记录。
遇大雨、基坑受扰动或变形量有突变后应立即观测并加大观测频率。
(5)护坡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a)测点位布设:每隔15m布设一个监测点,根据基坑形状进行布设。
(b)监测方法:监测仪器:经纬仪观测观测点:在护坡桩帽梁浇筑完成后,在冠梁预设的观测点。
采用经纬仪进行变形监测。
(c)监测频率:护坡桩下部土方开挖前测量三次,取其均值作为初始值,基坑开挖时,每开挖一步观测1次;其它时间每天观测1次;全部开挖完后每天观测1次,变形稳定后每3-7天观测一次,并做好记录。
遇大雨、基坑受扰动或变形量有突变后应立即观测并加大观测频率。
(二)、水平位移监测观测精度位移监测测量方法严格执行《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使用2″电子全站仪,仪器均检验合格。
对于监测点所采用等级及具体精度指标如下:单位:mm本工程采用Ⅱ级位移观测的各项要求五、资源配备(人员、仪器设备)项目经理:1人技术负责:1人质量监督:1人数据采集:4人数据处理:2人总计:9人六、沉降监测(一)、沉降监测基点埋设在所选基点处用洛阳铲掏挖,深度1.5米左右。
然后用砼回填至地面,将水准点埋设在挖孔中央,露出测头,周围用砼固牢,并做好明显标志。
1、数量:3个。
2、型式:带铜球帽深埋式。
3、埋深:1.5米。
4、位置:根据现场条件、场地使用性质、地下埋藏物等情况、长期保存条件等,由甲方与我测量人员共列选定。
5、保护:在选定的三个基点处挖坑,中央周围用砼填理固牢,露出水准点球帽。
再在周围砌砖,上面用盖板盖住,严禁在上面堆放物品,以保证水准点能随时正常使用。
(二)、周边建筑物及邻近道路监测点埋设1、监测点布置原则:监测点的布置必须根据观测目的,建筑物的大小、结构特点、荷载分布、基坑形变等因素综合确定。
2、观测点的布设位置:在需要布点的地方,用冲击钻钻孔将“钉”字型的测点埋于地面,露出测头。
3、点位布设:首体南路布置2个,东北侧办公楼布置2个,西北侧办公楼布置2个,西侧锅炉房布置2个,共计8个监测点。
4、安设方法:用冲击钻在地面上打孔,然后用手锤将观测点打入孔内,安好测点,再用水泥砂浆填实,并做好明显标志。
5、监测点的保护:我单位测量人员向甲方提供监测点的平面布置图,以便甲方通知各单位、使用单位对监测点加以保护。
(三)、监测工作量及监测等级1、基点测量:先期将三个基点埋设完毕,经过一周时间稳定后,进行二次联测,并和北京市水准点联测,当测量数据稳定后,基点高程可作为监测该测区的起始高程。
观测期间,每三月对基点进行一次联测。
2、沉降监测点的测量:根据规范要求,首次对各点进行两次测量,取其中数为起始标高。
3、监测周期:从布完监测点一周后,开始连测两次,取其中数为起始标高。
以后,在基坑开挖期问,每半月测量一次,基坑开挖至底后,逐渐延长监测周期。
直至回填结束。
如果发现沉降异常,则随时增加测量次数,并且与甲方、监理分析发生的原因,提出补救措施。
4、测量等级:基点连测严格按国家一等水准规范进行测量,测量误差公式采用±1.8√K(MM),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计算。
周边建筑物及道路监测严格按国家二等水准规范进行测量。
七、沉降监测技术要求本次监测工作严格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执行,具体要求如下:(一)、观测仪器及观测方式本次沉降观测仪器采用AT—G2型拓扑康精密水准仪,水准尺使用检定合格的2米长的铟钢水准尺。
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固定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和转点尺垫。
(二)、观测的时间和气象条件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
下列情况下不应进行观测:1、日出后与日落前30min内;2、太阳中天前后各约1小时内:3、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而难以照准时;4、气温突变时:5、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
(三)、测站要求视线长度≤30米、前后视距差≤0.5米、前后视距累积差≤1.5米、视线高度(下丝读数)≥0.5米。
(四)、测站观测顺序和方法1、往测时,奇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的顺序为:A、后视标尺的基本分划;B、前视标尺的基本分划;C、前视标尺的辅助分划;D、后视标尺的辅助分划。
2、往测时,偶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的顺序为:A、前视标尺的基本分划;B、后视标尺的基本分划;C、后视标尺的辅助分划;D、前视标尺的辅助分划。
返测时,奇、偶测站照准标尺的顺序分别与往测偶奇测站相同。
3、测站观测采增光学测微法,一测站的操作程序如下(以往测奇数测站为例):A、首先将仪器整平:B、将望远镜对准后视标尺,使符合水准器两端的影像近于符合。
随后用上下丝照准标尺基本分划进行视距读数。
然后使符合水准器泡准确符合,转动测微器精确照准标尺基本分划,并读定标尺基本分划与测微器读数。
C、旋转望远镜照准前视标尺,并使符合水准气泡两端影像准确符合,精确照准标尺基本分划,并读定标尺基本分划与测微器读数,然后用上、下丝照准标尺基本分划进行视距读数。
D、用微动螺旋转动望远镜,照准前视标尺的辅助分划,并使符合气泡两端影像准确符合,精确照准并进行标尺辅助分划与测微器读数:E、旋转望远镜,照准后视标尺的辅助分划,并使符合水准气泡的影像准确符合,精确照准并进行辅助分划与测微器的读数。
(五)、测站观测限差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的差≤1.5毫米、基辅分划读数差≤0.3毫米、基辅分划所测高差的差≤0.4毫米(说明:由于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严格,本次测量各项要求均按一等水准规范执行)。
当观测监测点时,必须是偶数站,往返测量的测站数均须为偶数站。
八、安全生产及洽谈机制(一)、安全生产:严格执行国家及有关安全生产的制度,购置相关的安全设备(安全帽,安全带等),保障生产人员及仪器的安全,设置专门的安全员,遵守工地的各项安全制度。
1、冠梁上监测点观测:为保障测量人员的安全,在冠梁上每个监测点处增加护拦,保障人员安全。
2、腰梁上监测点观测:因腰梁在地下10米位置,人员不易上去,监测采用无棱镜全站仪。
保障了生产人员及仪器的安全。
(二)、洽淡机制:建立完善、良好的洽谈机制是工程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我们也非常希望能与甲方建立良好、持久的合作关系。
具体有以下措施:1、指定专人定期与甲方取得联系,及时向甲方提供观测成果、资料,说明工程进展情况及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
2、根据我方的工程进展,合理调整工程作业进度,按时提交成果、资料。
3、在监测过程中遇到非我方能解决的问题,主动与甲方取得联系,共同解决问题。
九、成果汇报及资料提交(一)、每次测量之后汇报当天的位移情况,并提交成果数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