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_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为例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_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为例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为例周茂荣吕婕摘要:本文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和测度了中美间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然后运用面板数据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发现,人均收入差距、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是影响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人均收入差异与产业内贸易水平呈负相关,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对产业内贸易水平均有促进作用。

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美贸易;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面板数据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贸易迅速发展,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对美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及矿物原材料,自美进口产品中农产品、与化学相关的各种产品等原料性产品占很大比重。

到90年代后期,我国对美出口产品除劳动密集型产品外,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高速增长,从美进口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高达60%以上。

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第三次修订版,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指的是与化学相关的各类产品(SITC5)和机械与运输设备(SITC7)两大类。

2007年中美间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出口均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但出口增长规模远高于进口增长规模。

2004年以来,第7类商品(SITC7)已成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最大商品群。

更值得关注的是,第5类商品(SITC5)一向是美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商品,但2006年美国在该类商品的贸易中却首次由顺差逆转为逆差。

中美间这两类商品的进出口同时高增长和不平衡增长表明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特征明显。

二、文献综述20世纪60年代,产业内贸易理论开始形成并获得较大发展,Verdoorm(1960)在分析“比荷卢同盟”的形成对三国的影响时,发现这三国的专业化分工主要发生在同一产业的不同产品中间,即三国之间的贸易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巴拉萨(1963)对欧共体制成品的贸易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制成品贸易的增长大部分发生在以《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划分的商品组内而不是在商品组之间。

此后,产业内贸易研究成为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目前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主要是对不同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对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理论解释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基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对产业内贸易进行解释,具有代表性的有:Linder(1961)、Vernon(1966)等从需求偏好、产品生命周期等角度对产业内贸易进行解释;Falvey和Klerzkowski将供求结合,对于发展中国家参与产业内贸易活动给予了解释;二是运用不完全竞争理论对产业内贸易进行解释,如Gru-bel和Lloyd(1975)、Krugman(1979)、Lancaster(1979、1980)等从规模经济和产品多样性的角度解释产业内贸易。

国内外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研究都比较少。

Hellvin(1996)对我国和OECD国家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在1980-1992年间,中国与OECD国家之间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从12%上升到20%;Hu和Ma(1999)对我国与43个贸易伙伴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测算;周戈、任若恩(1999)通过指标分析,得出我国产业内贸易总体呈上升趋势;岳昌君(2000)对我国产业内贸易进[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课题“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批准号:2008JYJW029。

周茂荣: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430072电子信箱:wudamrzhou@;吕婕: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行了计算,指出中美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存在明显差距,无论是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算术平均值来看,还是从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0.5的产业数量来看,我国都远远落后于美国;赵志刚(2003)对我国与12个贸易国或地区进行回归,指出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贸易有明显上升趋势;陈迅等(2004)运用OLS 对1991-2001年中国18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引入外资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有明显阻碍作用,而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对其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孟祺等(2008)运用面板数据对1999-2006年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我国装备制造业扩张的基础是比较优势且主要集中于产业链低端。

综合来看,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一些细分行业进行的,目前尚没有较为系统的针对中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无法确切得知其发展程度、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

因此,本文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三位数层次上,对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特征和决定因素进行较全面的分析。

三、方法和数据来源1.产业内贸易指数目前,有关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很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一是Gru-bel-Lloy指数法,这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二是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法(MITT),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在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分解以及决定因素分析时,由于涉及到若干不同时期,因而变量的选择面临很大困难;笔者主要介绍Grubel-Lloy指数法,其公式为:IIT iAB=[(X i+M i)-│X i-M i│]/(X i+M i)(1)公式中,IIT iAB为特定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M i和X i分别表示特定产业的进出口贸易额。

IIT iAB 的取值在0-1之间。

一般认为,该指数越大,两国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就越大。

根据公式(1)可以计算两个国家总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其公式如下:IIT ij=(1-(│X ijk-M ijk│/│X ijk+M ijk│)(2)该式中,IIT ij表示国家I和国家J总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 ijk和M ijk分别表示I国出口到j国k产业产品的出口量和I国从j国进口的k产业产品的进口量。

2.构建IIT模型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国家特征因素和产业特征因素。

国家特征因素主要有人均GDP、资源禀赋、GDP、贸易成本等;而产业特征因素主要有产品差异、规模经济、市场结构和外国直接投资等。

根据相关理论和前人经验研究,笔者选用的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主要是人均收入的差距、美国对我国的FDI、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

因此,笔者采用如下回归模型进行计量分析:G it=+AGDP it b+FDI it c+MS it d+SE it e+(3)其中i,t分别表示行业下标和时间下标;G依次取IIT5和IIT7,分别表示中美两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内贸易水平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内贸易水平。

为常数项,为误差项。

AGDP表示人均收入的差异,代表两国经济差距对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影响;根据Linder相互需求理论,在双边贸易中,两国偏好和需求结构越相近,贸易量就越大,产业内贸易水平就越高。

Krug-man(1985)曾证明人均收入反映了生产要素储备程度,相同的要素比率往往会导致相同的生产结构,而相同的生产结构为生产水平性产品提供了可能。

总之,笔者认为收入水平影响一国的需求结构,进而影响两国的产业内贸易。

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产业内贸易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因此,假定收入差异与产业内贸易负相关。

人均收入差异的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

本文用AGDP代表在t年间中国与美国的人均收入差异。

FDI表示外国直接投资,用于代表FDI对产业内贸易的作用;外国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依据贸易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如果外国直接投资属于加工贸易,即从国外引入原材料或产品的零部件,然后在国内加工组装成产品,最后再返销到国外,则外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成正相关关系。

如果外国直接投资属于替代贸易,则与产业内贸易成负相关关系。

因为原先的进口或出口已被投资所替代,产业内贸易将逐步变成产业间贸易。

在本研究中,外商在t年间对华投资水平用FDI表示,相关数据来自于EIU数据库。

SE表示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Scale Economy)是新贸易理论的主要特征。

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大,就会形成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为生产者提供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因此,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企业可以加强对差别化产品的生产,从而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使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变动与国家规模变化之间表现出正向关联的变动关系。

钟汉昌(2007)认为,如果大企业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同时市场没有进入成熟期,企业就没有进入国际市场的强烈愿望,而小企业为了增加规模可能更有意愿。

因此,规模经济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本文运用每个行业大中型企业的销售收入与行业的企业总数之比来表示规模经济,并记为SE,相关数据来自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MS代表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

市场结构是产业内贸易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

有关市场结构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存在很多争议,特别是将市场进一步细分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之后。

有学者认为垄断程度越高的市场结构,产业内贸易就越大(Cavas,1981);有学者则发现他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Balassa,1986)。

笔者采用每个行业的厂商数量来衡量市场结构,如果系数为正,说明完全竞争对产业内贸易有促进作用;如果为负,说明企业规模扩大有利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相关数据来自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将公式(3)两边取对数得出公式(4):LnG it=+bLnAGDP it+cLnFDI it+dLnMS it+eLnSE it+(4)面板效应模型用面板OLS、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来估计。

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均能反映无法观测到的异质性。

通过Hausman检验能够决定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

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本文采用面板OLS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3.数据来源笔者使用的贸易数据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和中国海关统计年鉴。

在研究中,通常是以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为基础,将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5个层次中的前3个层次作为标准,即将分类号前三位数字相同的商品作为同一产业的商品。

以此为判定标准,全体制造业有4个产业,分别是与化学相关的各种产品产业SITC5,制成品产业SITC6,机械和运输设备产业SITC7和其它制造品产业SITC8。

其中,第六类和第八类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第五类和第七类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在每一类制造业中,在三位数水平上都包含有不同数量的子产业。

这四个制造业相应子产业的数量分别是22、51、43和27。

笔者主要研究中美间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状况。

中美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异(AGDP)用实际的人均GDP差异来表示,该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

FDI表示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水平,该数据来自美国经济分析数据库和EIU数据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