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013年9月 总第518期第()9期 经济论坛 Economic Forum Sep.2013 Gen.518 No.09 

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文/陈春根应美群钱静 

【摘 要】本文以1992~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影响中国与东盟不同技术含量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因 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人均收入差距和外商直接投资两个因素在总产品和分行业产品中都显著, 但影响方向存在着行业差异。教育投入和贸易开放度变动对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有限。市场规模 差距只对低技术产品和中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有显著影响,且影响方向相反。可见,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 素在不同行业中并不具有一致性,双方可充分利用影响因素的差异调整各产业合作策略,进一步促进双边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与东盟;Lall产品分类法;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陈春根,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企业国际化等;应美群、钱静,浙江工业 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企业国际化等。 

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当前国际贸易的主要模 

式,随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产业分工合作中地位的 

提升,产业内贸易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也越 

来越强 中国能否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内获取 较大的福利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与东盟国 

家在自贸区中产业内贸易比重的大小以及未来发展 

趋势(史智宇,2004)。所以,对中国与东盟的产 业内贸易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基 

于产品技术含量视角,根据Lall(2000)的分类 

法,探讨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行业差别。 

一、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 

(…一)产业内贸易的衡量 

日前,通常使用Grubel和Lloyd(1975)提出 的GL指数来衡量产业内贸易的程度。为避免指数 

被高估,本文采用加权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 

: I'l x赫 ㈨ 其中,x 和M。分别表示第k种产品的出口值和 

进口值。本文以SITC REV.2 3位数编码产品为基 础,按照公式(1)计算各类以及总产品的产业 内贸易指数。 

(二)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现状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仅以印尼、马来西 

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为研究对象, 

进出口数据来源于COMTRADE数据库。 1.国家层面的比较。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 

国与东盟6国在1992~2012年均存在着产业内贸 

易。自贸区开始建设后,中国与各国(除菲律宾 

外)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中国与新加坡、泰国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与越 

南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最低,但增长趋势最明显。 2.分产品层面的比较。①中国与东盟6国的初 

级产品和资源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普遍较 

低;在低技术制成品方面,中国与印尼、泰国、 马来西亚、新加坡产业内贸易较高;在中技术制 

表1中国与东盟6国产业内贸易水平变动趋势 成品方面,中国与新加坡、泰国、印尼、菲律 

宾、马来西亚在各细分产品上产业内贸易水平较 

高。在高技术制成品上,中国与东盟6国在电子 

电力产品上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普遍较其他产品 高,显示出了发展与合作的潜力。 

二、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 

析 (一)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综合前人研究经验,本文选定以下几个因素 

考察其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1.市场规模差距。Dixit&Norman(1980)和 

Helpman(1985)的研究表明,两国的经济规模 

越接近,生产差异产品的能力就越强,产业内贸 易比重就会越高。本文研究中国与东盟的双向贸 

易,故用相对差异指数来表示。用GDP代表市场 

规模,借鉴Balassa和Bauwens(1987)的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 

呦P:}1+ I 

其中,w= GD GDP,+GDPc。 (2) 

GDP.和GD 分别 

表示东盟各成员国与中国的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 

国民生产总值。预期DGDP的回归系数为负。 

2.人均收入差距。Linder(1961)认为,两个 

贸易伙伴国的人均收入越接近,其需求结构就越 相似,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作用越明显。 

东盟各国与中国的人均收入用各国以按购买力平 

价计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采取与DG— DP指标相同的计算方法,预期系数为负。 

3.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反映的是出口产品的 

人力资本密度,会影响一国出口产品的差异化程 度,进而影响产业内贸易水平,尤其是垂直型产 

业内贸易 (Sawyer, Sprinkle and Tochkov, 

2010)。本文以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教育投入占 GDP的比重的算术平均值来测度教育水平,记为 

EDU,预期符号为正。 

4.夕卜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 易的影响会因投资目的的不同而不同。若外商直 

接投资是为了追求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则两 

者呈正相关;若是为了分割生产环节进行专业化 生产,则为负相关。由于中国对外投资数据难以 

获取,本文仅考虑东盟对华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 

易的影响,记为FDI,影响方向不确定。 

5.贸易开放度。一国对外贸易开放程度越 高,就越容易进入国际市场与各国进行贸易,产 

业内贸易水平也会越高(Balassa,1986: 

Brtilhart,2009)。本文以东盟各国对中国的贸易 

依存度为衡量贸易开放度的指标,记为OPEN, 预期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为正。 根据以上影响因素,本文借鉴SST模型 

(Sawyer、Spr‘inkle and Tochkov,2010),建立如下 计量模型: 

GL =‰÷alDGDP=÷ 2DPGD + ED ÷a,FDI ̄+a50PENn÷£ 

其中,i表示东盟成员国,t表示时间;GL缸 

表示中国与东盟国家i在t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二)样本和数据说明 由于越南的部分数据不可得,此处仅以 

1992~2012年中国与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 

新加坡、泰国5国为研究对象。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源于World Bank数据库,教 

育投入来源于ADB KEY INDICATORS数据库,东 

盟各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来源于《中国统计年 

鉴》,贸易开放度由笔者计算所得。 (三)实证分析 

首先要对样本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以防止 

“伪回归”现象的产生,再以变截距固定效应模 型进行估计。 

1.平稳性检验。计量模型涉及多个变量,平 

稳性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总产品还是分产品, 

除EDU和OPEN两个自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为零 

阶平稳,故对这两个变量一阶差分后进行回归分 析。 2.回归结果(见表2)分析。在实际估计过程 

中,为消除异方差等的影响,采用广义最小二乘 法进行估计。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四个方程的 拟合优度和F统计量都较高,说明各方程整体的 

拟合效果较好。 从各个自变量来看,市场规模差距的系数除 

在方程(2)中的为负外,在其他方程中均为 正,但只在方程(2)、(3)中通过了显著性检 

验,这与假设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市场规模差距 

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低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存在 

负向影响,符合预期。 

在表2中,人均收入差距在方程(1)、(2) 显著为负,而在方程(3)、(4)则显著为正。人 

均收入差距大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有抑制作用, 

但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有促进作用(王三兴, 

2012)。由此可见,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总产品与 表2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注:(1) 、十¥、} {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性,括号内为t统计值。(2)方程(1)、(2)、(3)、(4)分别 对应以总产品、低技术产品、中技术产品、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为因变量的方程。 

低技术产品内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而在 

中、高技术产品上,则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 

主。 教育支出与贸易开放度变动在四个方程中的 显著性水平都不高。教育支出在四个方程中都为 

正,仅从系数符号来看,教育投入的增加对中国 

与东盟产业内贸易水平具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对 

中、高技术产品这些人力资本相对重要的产品的 产业内贸易的促进作用在10%水平上显著。而贸 

易开放度的增加仅在方程(2)、(3)在10%的水 平上显著,且系数较小,说明总产品与高技术产 

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不受贸易开放度的影响。 

东盟国家对华直接投资的系数除方程(3) 

外显著为正,且系数数值较大,可见东盟对华直 接投资主要目的是追求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 

而对工程机械产品而言,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进行 

垂直产业内分工。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分析可知,中国与东盟国家中工业较发 

达的国家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且制成品产业内 

贸易水平要高于初级产品和资源性制成品。从影 

响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因素来看,人均收入差异和 

外商直接投资两个因素在总产品和分行业产品中 都显著,但影响方向存在着行业差异;而教育投 入和贸易开放度的变动对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 

的影响有限;市场规模差距只对低技术产品和中 

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有显著影响,且影响方向相 反,影响因素在不同行业中并不具有一致性。 

中国与东盟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产业 

内贸易可以使双方市场的融合变竞争为合作,这 将会是自贸区建设成败的关键。 

首先,中国与东盟国家要充分抓住自贸区建 

设的有利契机,尽快降低关税以及消除非关税壁 

垒,加速产品在区内的自由流动,为双边企业的 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市场。 

其次,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相互投资与合作, 

促进产业内分工。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 新加坡进行相互投资,发展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与经济发展水平稍微落后于我国的国家进行垂直 

一体化投资,发挥各国比较优势,实现规模经 济。 

最后,重视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以技术差 

异为主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加大教育与科技研 

发的投入,利用技术优势差异,形成生产工序的 

分割,促进跨国公司内部的生产工序分工。 总之,随着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设的不断推 

进,区内产业结构将会出现一个重新调整的过 

程,有利于产业内分工的专业化而形成规模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