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七讲 练习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七讲 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1.同一性扩散如果没有很好解决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没有为青少年提供合适的心理延缓期,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就可能会出现问题,即可能导致青少年同一性的整合失调,使他们无法认识自己或确认自我,形成一种不连续的、混乱的和不完整的自我感觉,这也就是“同一性扩散”。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关于自己的能力、外表和社会接受性等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即个体把自己当成一般的客观事物所做出的知觉和评价。

自我概念是自我系统中的认知成分,它不仅为个体提供了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便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富有意义和价值,而且在面临重要任务时,自我概念能够调节、维持个体有意义的行为。

3.自尊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表明个体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简言之,自尊就是一种个人的价值判断,它表达了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

4.自我同一性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变化包含了个体自我感觉的第一次实质性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

5.心理延缓期在现代社会中,同一性发展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使青少年需要一个心理延缓偿付期,即在这一时期内,青少年可以合法地延缓在社会中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也就是说,在承继儿童期之后的青少年。

自觉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各种任务,因此需要在做出某种决断的时候先要进入一种“暂停”的时期,以尽可能地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

通过心理延缓期的方式可以鼓励青少年延长在校学习的时间,从而使他们能够认真地考虑将来的计划,面不用做出一些无可挽回的决定。

6.同一性早期完成同一性早期完成是指青少年做出了自我投入,但是没有体验危机。

当父母以权威的方式把义务传递给青少年时,往往会产生这种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没有足够的机会来独立地探索不同的人生道路、意识形态以及自己的职业。

同一性延缓是指青少年正处于危机之中,但是没有给予他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是进行了模糊的定义。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发展的八个阶段中,勤奋对自备是哪个阶段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任务?( A)。

A.学龄期 B.青少年期 C.成年初期 D.幼儿期2.认为自我的变化是文化中所定义的角色或地位的变化,通常与个体的生理及社会性知识的变化相对应,这一理论范式是指(C )。

A.历史研究范式 B.社会历史范式 C.社会文化范式 D.历史文化范式3.从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中来评价自己并由此内化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是指(A )。

A.外部自尊 B.现实自尊 C.内部自尊 D.基线自尊4.自我同一性的解构发生在(A )。

A.11-14岁 B.15-17岁 C.18-22岁 D.23-25岁三、填空题1.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__埃里克森_______对自我的终生发展进行了最为细致的描述。

概括来说,他对自我的终生发展的描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____自我形成的过程____和_______自我发展的阶段__。

2.马西亚认为,青少年期自我的发展经历了早期“_____解构____”、中期“____重构_____”和后期“_____巩固____”三个阶段。

3.埃里克森认为,__同一性对同一扩散性___是青少年期所要解决的主要心理社会任务。

四、判断正误1.青少年自我的发展对于个体的一生来说都非常重要,它是个体人格稳定发展的奠基时期。

(√)2.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扩散是青少年期主要要解决的任务,在青少年期以后的发展阶段中自我就不再有其进一步的心理社会任务。

(╳)3.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以及三者的交互作用是制约整个青少年时期同一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4.同一性的形成只是一个心理过程。

(╳)五、简答题1.为什么说青少年期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答: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变化包含了个体自我感觉的第一次实质性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在这一时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青少年期社会角色的变化使青少年需要面临一系列以前没有涉及过的新选择和新决定。

埃里克森指出,个体的生理特征、独特的心理需要、兴趣和防御以及个体所处的文化环境是影响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三种因素.并且他进一步指出了这三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青少年期个体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青少年期的内我表现出了一定的独特性。

青少年由对外部世界的注意转向了内部世界,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

这是青少年期自我发展的最主要的特色。

青少年自我的分化。

在青少年期,随着个体认知水平的提高、社会经验的增多以及等于自己注意的增加,儿童期那种稳定、笼统的“我”被打破,分裂成两个“我”:一个是主体的我(I),即作为观察者的我;另一个是客体的我(Me),即作为被观察者的我。

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分化使青少年了解到了以前从未注意到的“我”的许多方面和细节。

青少年的自我存在矛盾性。

青少年的自我的分化的同时其内部也出现了矛盾性。

首先,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区分可能会使青少年产生矛盾和困惑。

其次,个体我和社会我的区分也使青少年的自我出现了矛盾。

2.青少年的自我概念与自尊发展的特点有哪些?答:青少年期是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般来说,青少年期自我概念的发展表现出了以下特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抽象性和理想化,青少年思维的抽象性和理想性也使青少年倾向于以抽象性和理想化的方式进行自我描述。

青少年的自我极念在结构上更加分化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组织性和整合性增强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存在年龄差异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存在性别差异(一)青少年自尊发展的稳定性与变化性关于青少年自尊的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有的研究发现了青少年自尊的波动,有的研究则认为青少年期的自尊十分稳定。

那么,我们如何来整合这些不同的研究结果呢?根据罗森伯格的观点,在看待自尊研究时,区分浮动自尊和基线自尊是非常重要的。

那些报告青少年期的自尊具有高度稳定性的研究测查的可能是个体的基线自尊,基线自尊不可能随时间而发生根大的变化。

因为决定个体基线自尊的可能是个体的一些相对稳定的因素,诸如社会地位(中产阶级的青少年与家庭不富裕的同伴相比,具有较高的自尊)、性别(男性比女性具有较高的自尊)、出生顺序(长于或独生子女具有较高的自尊)、学术能力(能力高的育少年具有较高的自尊)。

相反,那些发现了早期青少年的自尊或自我意象具有波动性的研究可能关注于青少年的浮动自尊,而浮动自尊是很容易发生波动的。

因此,事实可能是这样的,虽然个体的基线自尊在整个育少年期不会有很大变化,但是青少年早期是个体浮动自尊波动很大的时期从这个角度来看,关于青少年自尊研究的不同结果实际上是反映了同一事实的不同方面。

(二)青少年自尊发展的差异性对于青少年自尊发展的个体差异,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不同个体之间自尊的发展变化是否具有差异性;相同的个体在自尊的不同维度之间是否具有差异性。

3.埃里克森关于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观点有哪些?答:(1)在整个生命全程中,个体看待和感知自己的方式一直是处于变化之中的,个体自我的发展是一个终生发展的过程。

从终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青少年自我的发展个仅能够使我们从整体上系统地认识自我,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青少年期的自我。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对自我的终生发展进行了最为细致的描述。

他创立了强调自我适应和自我发展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最早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并在古典精神分析的“磐石”上创立了以自我同一性为核心的心理社会发展或自我发展的八阶段生命周期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的发展开始于童年期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继续着它的发展历程。

其中,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青少年期的中心任务。

概括来说,埃里克森对自我的终生发展的描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自我形成的过程和自我发展的阶段。

1、自我的形成过程埃里克森认为,自我最初是通过“心力内投”和“投射”的过程而产生,继而其发展通过自居作用,再后通过同一性的形成而得以实现。

这一过程体现了自我形成和转化的各种形式。

具体来说,婴儿最初通过“内投”建立起了一种自我的感觉。

随后,自居作用使儿童喜欢一些重要他人,并且会对其行为和态度产生一种认同的心理倾向。

但是,“心力内投”和自居作用并不能说明真正的自我同一性。

真正的自我同一性必须由青少年自己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把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和他找到的适合自己的职业不断结合才能形成。

2、自我形成的阶段埃里克森提出了自我发展的八阶段生命周期理论,并确认了在生命全程的不同发展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心理社会任务,同一性对同一性扩散是青少年期的核心任务。

埃里克森认为,这一阶段任务的解决既受前些阶段任务解决状况的影响,又为成年期的任务解决奠定了基础。

因而,建立同一性的任务不仅仅局限在青少年期,它也是信任对怀疑、自主对羞怯或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这些早期心理社会阶段任务解决中的焦点问题。

存青少年期之前,信任对怀疑矛盾的解决为个体更好地接触世界提供了保证;在自主对羞怯或疑虑阶段个体产生了成为自己的愿望;通过主动对内疚阶段的协调,学前儿童预期将来社会角色的经历反映了他们后期执行中的内疚程度,小学阶段儿童勤奋对自卑任务的解决则为个体以后发现和完成同一性任务的态度奠定了基础。

自我在青少年期以后的发展阶段中有着自己进一步的心理社会任务,青少年朗自我间一性对同一性扩散任务的解决为个体适应成年期的生活奠定了基础。

在青少年期实现的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扩散之间的平衡实际上为个体随后在成年早期、中期从晚期出现的亲密对孤独、繁衍对停滞、整合对绝望等心理社会任务的顺利解决提供了可能。

(2)青少年的自我一般认为,青少年期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变化包含了个体自我感觉的第一次实质性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在这一时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青少年期社会角色的变化使青少年需要面临一系列以前没有涉及过的新选择和新决定。

埃里克森指出,个体的生理特征、独特的心理需要、兴趣和防御以及个体所处的文化环境是影响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三种因素.并且他进一步指出了这三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青少年期个体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青少年期的内我表现出了一定的独特性。

青少年由对外部世界的注意转向了内部世界,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

这是青少年期自我发展的最主要的特色。

青少年自我的分化。

在青少年期,随着个体认知水平的提高、社会经验的增多以及等于自己注意的增加,儿童期那种稳定、笼统的“我”被打破,分裂成两个“我”:一个是主体的我(I),即作为观察者的我;另一个是客体的我(Me),即作为被观察者的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