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敬业与乐业》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
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
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深入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与乐业精神。
2、教材的地位:此单元的课文除了《敬业与乐业》外,还有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的《傅雷家书两则》。
本单元的文体是演讲和书信,将它们放在一起,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将《敬业与乐业》这篇演讲词作为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课文语言通俗,文短意长,有助于学生们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语句。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让学生们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
3、学情分析:九年级上册要重点学习的表达方式是议论,学生虽然对这种表达方式并不陌生,但对知识点的了解还不够系统,因此在该课的教学前,先要有一个知识的准备,简介议论文的一些相关知识,学习议论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同时,九年级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与理解还非常有限。
因此,既要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应尽量和他们的自身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3、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2、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难点】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实质。
【德育目标】对自身学习态度进行反思,端正学习态度,做到“敬业”与“乐业”。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开场音乐:儿歌《读书郎》。
阅读经典:(学生带读)《神童诗》北宋汪洙[zhū]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师:北宋著名学者汪洙[zhū],自幼聪明好学,九岁便能写诗,有神童之称。
他编纂的《神童诗》,是一篇影响广泛的启蒙读物。
一、导入新课师:传诵经典,浸润人生!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学习其实就像小水滴(蓝色粉笔艺术绘制水滴)。
“水滴石穿”,执着、坚持,一定会有大收获!【多媒体显示】1.本文要说的中心话题是:业业,大版也。
所以覆县钟鼓之栒,捷业如锯齿,以白画之。
--东汉·许慎《说文》本义:古时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版,刻如锯齿状,用来悬挂钟磬。
古人写书用方版,写字用的业版。
《尔雅》:“大版谓之业”,故书版谓之业。
(黄色粉笔写“业”,要与水滴吻合)二、走近作者师: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戊戌变法运动领袖之一的梁启超,用他不懈的呐喊和殷切的期盼,希望中华儿女自强不息。
简介作者【多媒体显示】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写作背景《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三、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释义(并注意写法):①征引:引用。
②佝偻gōulóu③骈进pián④亵渎(xièdú):轻慢,不庄重。
⑤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一点也不分心。
(骛wù)⑥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⑦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⑧不二法门: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
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⑨言行相顾:指言行不互相矛盾。
⑩强聒不舍: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聒guō)四、整体感知学生讨论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
复习提问:议论文的三要素及其议论文的结构。
【多媒体显示】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敬业与乐业)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明确: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提示:引论——本论——结论)明确: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
第一部分(1):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部分(2—8):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有业:做人之本;敬业:主一无适便是敬;乐业:生活的最高境界)第三部分(9):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多媒体显示】(1)文中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例子加以说明;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
参照两种写法,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答案】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
五、积累品味一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
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请结合文下注释,弄懂它们的意思。
【多媒体显示】①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整天吃饱了饭,不肯动脑筋去做点事,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②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和大家整天混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是卖弄小聪明,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③主一无适便是敬。
——专一于某种工作不旁及其他的事情就是敬业。
④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自知。
——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只知道有蝉翼罢了。
⑤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坐在这座山上,又想着那座山,结果一事无成.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做事不分心,精神就能集中。
⑦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现在只做分内的事,不要希望做职分外的事。
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这种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⑨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做人要是发愤读书忘记了吃饭,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而忘记了忧愁,甚至不知道自己将要老了,如此而已。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作者在文章中有许多关于敬业和乐业的语句,选出自己影响最深的句段品味。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多媒体显示】明确: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1.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13.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5.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学生的回答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兢兢业业中国制造,淮北好人。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大概意思是说,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玩耍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它却能毁灭于随大流。
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梁启超提出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分析论证:有业(基础)敬业(举例、引用)乐业(对比、道理)总结:勉励人们敬业、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