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过度包装的产生根源及对策
摘要:商品包装原本目的是用来保护商品、安全储运、方便消费的,包装属于产品整体概念的附加层次,是为核心产品层服务的。
但近年来,商品包装日趋繁复豪华且屡禁不止,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大大的异化了包装的本质功能。
本文通过对过度包装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提出相应解决过度包装的对策。
关键词:过度包装产生根源对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竞争日趋加剧。
我国企业深刻的意识到商品包装对建设品牌、推动销售的重要作用,包装行业自上世纪80年代起平均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壮大。
如今我国的商品包装不仅告别了包装简陋、形象欠佳,在国际竞争中屡屡受挫的被动局面,而且还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包装大国。
我国包装行业快速成长的同时,并没有快速的走向成熟。
而是由最初的简陋落后,走向了过度豪华的极端。
虽然处于倡导低碳节能环保的社会环境、虽然有对商品包装“强制瘦身”的国家标准,虽然众多消费者对此表示反感抵触,但是豪华包装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大有泛滥成灾之势。
1.过度包装的根源
1.1扭曲的消费心理,滋生商品的过度包装
理智的顾客在选择商品时,更多注重的是商品的实用价值。
豪华而昂贵的包装毫无疑问的加重了顾客的经济负担,顾客对此心知
肚明。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顾客自由选择商品的权利,因此商家无法强迫顾客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顾客无人购买过度包装商品将没有市场,没有市场的商品无法获取利润,没有利润的过度包装商品,结局自然是黯然退出市场。
但实际情况却是在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等多个行业中,顾客主动为商品的过度包装支付额外的费用,豪华包装显档次的昂贵商品,顾客趋之若骛。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现实中大量存在购买者购而不用,使用者用而不购的礼品消费现象。
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自居,面子尤为重要。
礼品作为承载面子的载体,赠送者和接受者的面子都是通过礼品来体现的,包装豪华、价格昂贵、上档次的礼品,一方面暗含了对受礼者的尊敬,同时也带给送礼者一种自尊。
送礼者为得到所谓的面子,甚至会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去追求商品档次。
这种非理性的、扭曲的消费心理及行为,使得过度包装之风越刮越烈。
1.2追逐超额利润的商家,推动商品的过度包装。
随着市场的开放,商家要同时面临国内国外激烈竞争的巨大压力。
在种类繁多、且同质化严重的商品之中,如何吸引顾客更多的“眼球”成为实现销售的前提,部分商家错误的把商品的价值竞争演变为包装竞争,使包装开始迈向豪华。
豪华的包装不仅会对顾客视觉上的产生冲击,吸引顾客的视线,而且会对顾客心理产生暗示商品高档身份的作用,从而诱发人们的购买欲望。
豪华包装的商品与普通包装的商品相比,售价成倍提高、利润率大大提高,导致许多商家舍弃商品质量与创新,把有限的资金投向过度的豪华包装,
以追逐超额利润。
例如:近期五粮液公司推出一款底座和盖头由180g纯金打造,售价为30万的天价白酒,按照金价每克400元计算,这款白酒仅黄金包装的价值就在7万元以上。
另一款名叫“沉香”的600克榨菜因其包装内配备一套纯银碗筷,售价2200元而被誉为“天价榨菜”。
这些使用黄金白银包装的行为不仅混淆了商品的功能,也扭曲了商品的定价。
尽管过度的豪华包装在材料使用上浪费惊人、加重消费者负担,污染环境不环保,但商家认为这与在短期内就可获取的丰厚超额利润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1.3监管法律缺位,助长商品的过度包装
早在2008年,政府相关部门就曾经起草过《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存在执行困难,至今没有颁布。
2010年4月1日起开始实行《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该标准规定:食品和化妆品销售包装层数不得多于3层,包装空隙率不得大于60%。
另外,初始包装之外的所有包装成本总和,不得超过商品售价的20%。
该规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限制过度包装,以节约自然资源。
如今新的国家标准实施已经一年多的时间效果如何呢?由于判定过度包装的标准笼统,例如:商品包装层数不多于3层是指的装饰性包装还是非装饰性包装。
商品包装成本不超过商品销售价格的20%,指的是超过出厂价、批发价还是零售价?同时没有明确的执法监督部门,缺少严厉的惩罚治理措施,因此难以对当前过度包装问题进行有效规范。
新国标实施的实际收效甚微。
虽然每次重大节日前多部门联合进行“突击式”’的例行
检查,暂时起到打压过度包装的作用,但从长远看,仍难以有效解决过度包装的问题。
2.防治过度包装的对策
2.1培养正确的、和谐的消费观念
我国幅员辽阔但资源稀缺,人民勤劳但并不十分的富有,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城镇家庭可支配收入只有两万元左右。
过度包装的商品,并不符合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消费习惯。
多是在传统节假日来临之际以礼品形式售出。
送礼者的尊重和面子更多的是体现在商品的包装和价格上面。
此种送礼方式,一方面使我国传统的“热情好客、礼尚往来”纯粹精神礼遇逐渐消退,待客之道日益沦为物质上的考量。
另一方面,在强劲增长的高消费背后,节俭文化的光影也加速剥落,凸显的却是大行其道的畸形消费观。
更有甚者,有人假借节日之机,以礼尚往来之名,用天价商品作礼品道具,行贿受贿、权力寻租,灰色交易等违法行为,从而诱发诸多社会问题。
这种畸形消费观念,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因此,我们要加大媒体宣传,使大众理解国人好客之道与礼尚往来的精髓,认识到过度包装带来的危害,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从而自觉抵制对过度包装商品的消费。
给我们后代的“知礼义”行为规范带来较为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2.2培养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主要通过低成本战略或差异化战略两条途径获得。
生产过度包装商品的企业,试图以过度包装作为差
异化的卖点,赢得顾客获得超额利润。
在短期内,可能企业的收入水平会有明显的上涨,但从长远来看,过度包装对企业的伤害明显。
首先,过度包装加重了企业生产成本与商品流通成本,高涨的价格使受众范围大大缩小,如果为数不多的目标受众消费偏好发生转移或国家出台相关限制政策,企业将陷入灭顶之灾。
其次,过度包装削弱了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的资源有限,投入包装过多,生产与创新的投入必然不足,如果企业不是从产品质量、技术创新上下功夫,而是以外表的富丽堂皇掩盖内在的先天不足。
这种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化竞争策略,还能走多远呢?因此,企业必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企业运作效率,提升企业的生产质量,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较长时期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3建立和完善防治过度包装完善的法律体系
我国关于商品包装法律规制数量众多,但多散见于狭义的法律以及一些零散的行业法规和规章、标准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规范包装的法律体系。
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尽快建立或完善规范产品包装行为的法律体系。
首先明确界定过度包装的判定标准,从包装物的容积与体积、包装商品的空隙比率、包装层数、包装成本与产品价值的比例等方面设定限制标准,并在产品介绍中说明,便于顾客监督、执法部门检查。
其次建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责任制度,由于畸形消费引发的过度包装,对环境的影响由向生产者征包装税和向消费者收垃圾处理费的
方式,双方共同承担。
而欺骗性的过度包装由《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规范和调整。
第三要加大监督与处罚力度。
拓宽顾客对过度包装商品进行举报、投诉、监督的渠道,对举报者进行物质奖励以加强监督。
凡出现与标准不附,耗材过多、不利于环保、铺张浪费等行为,即按照一定比例对生产商从重处罚、限制销售,并责令其全额支付处理回收费用。
3.结语
出现产品过度包装,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对包装的认识,我们要运用辩证统一和发展的思想,一方面积极发挥包装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更要减少包装给顾客、企业、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尽快采取行动加以有效遏制,以促使包装行业步入绿色健康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张晓文.论植入式广告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包装,2009.02(113-115)
[2]周胜.论商品过度包装的危害及解决之道 [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9.04(172-174)
作者简介:
张垒(1979-),男,汉族,河南平顶山,经济师,二学位,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专利侵权,河南省平顶山市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