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园文化建设主题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主题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主题规划2009年10月12日17:10:30来源:商洛市商州区杨斜初级中学商州区杨斜初中校园文化建设主题规划商州杨斜,地处城西南40km处的边远山区,素有"南山"之称。

境内有商州最高山峰--秦王山。

全镇18个行政村176个村民小组,其中仅有8个在307省道沿线,其余10个各村都在交通不便的深山沟,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

改革开放以后,勤劳善良的杨斜人依托山高石多优势,开发矿产资源,目前大大小小的金矿、钨矿、沙场、石场星罗棋布,为杨斜的经济带来了新的希望。

杨斜初中坐落在镇政府所在地--杨斜村,是一所拥有50年历史的农村初中。

背倚秦王山,右傍"千年古迹松云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推进,我校把打造特色作为学校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

近年来,充分发挥地方特色资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促进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

学校先后比评为商洛市绿色校园,平安校园,商州区文明校园,素质教育优秀单位。

一、校园文化主题定位:石文化二、定位理念:没有特色的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

创建学校的办学特色,给学校的发展注入强健的生命力,是我校近年来奋力追求和积极探索的重点工作之一。

我们深入思考,选准学校特色发展的切入点。

杨斜初中所处的地域是深山多石之地,随处可见的就是悬崖巨石,且有全区著名的丰源矿业所属之金矿、钨矿,矿产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也是杨斜发展的一大支柱。

其次"石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内涵非常深厚,外延十分宽广,从上古"盘古开天地、女外炼石补天"的神话传说、古代第一奇石"和氏璧"的故事、到近现代繁荣的石文化,涉及的领域非常宽广,具有很强的陶情冶性和育人功能,值得去研究。

宽厚善良的杨斜人,久居深山,也有着石一样的坚韧与朴实,扬中近几年来质量不断提高,杨中师生就是本着朴实、求实、诚实,发扬"石文化"精神。

因此,我们决定抓住"石文化"这个突破口,开展校园特色文化的创建工作。

我们精心规划,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让学生自主发展"、"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学生个性的发展"等理念,努力发掘石文化的育人功能。

制定切实可行的石文化特色建设方案,从石文化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途径、基地建设、经费投入、组织保障等都进行了合理的、高标准规划。

三、初步诠释以石载道以石育人教人求真精心打造"石文化"学校挖掘出"石文化"内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学会做人",教育学生要真诚),"厚积薄发,滴水穿石"("学会求知",教育学生要积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会借鉴",多向他人学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会坚持",教导学生要有恒心)。

学校高度重视环境育人,不断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整个校园朴素而不落后,布局现代与传统辉映,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形成了和谐恬静、高雅明丽的人文气象,给莘莘学子以幽雅舒适、昂扬勃发之感!四、规划:学校在打造绿文化、墙文化的同时,极力打造石文化,让石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亮点,彰显杨中师生身上的精神,追求的理念,也彰显山里学校的特色。

1、为了有效推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创建,学校成立了三个工作小组:一是石文化特色建设政策和专业指导工作顾问团,请金石文化专家、书画专家等组成;二是负责整体规划、统筹、领导、协调工作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校长任组长;三是负责校园石文化特色创建的工作小组,各项工作落实到人,确保校园特色文化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一步步实现各项创建目标。

通过几年的实践,使学校初步形成了有效的"石文化特色教育"操作体系。

2、以石载道,营造校园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建设,是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

我们本着"追求高品位,着眼实用性,科学规范,合理高效"的原则,搞好校园绿化、美化、人文化建设,合理设置具备育人功能的景点,使校园成为工作、学习的理想育人场所。

①、校园环境,做足石文化。

走进杨斜初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校门口一块淡绿色砂岩上的"尚德"二字(或"厚德基石"或"扬中魂"),蕴涵着我校的办学理念和做人真谛。

校园中也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条石、方石,上面镌刻着"勤"、"韧"、"信"、"包容"、"诚"、"锲而不舍"、"宁静致远"、"坚毅"等字词,这些赋予了教育意义的天然石与周围的植物相映成趣,独立成景,自然成画,营造了特有的"石文化"环境。

既有美化观赏价值,又有警醒意义。

特别是校园草坪中的"进取拼搏"石,这块外形浑厚圆润,酷似老黄牛的大岩石,隐喻着老师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工作作风和万小学生积极进取、迎难而上的学习态度。

②、教室布置,体现个性化。

为了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我们在班级文化的设计与构思上力求体现学校特色。

全校每班都在校园中寻找并确定贴近本班实际,符合本班奋斗目标的"文化石",并以石头上镌刻的文字作为本班的班级精神,校园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石头,如"诚信"石、"坚毅"石、"锲而不舍"石、"自信"石等都一一被各班所选用。

同时从班风的粘贴,图书角,卫生角的布置,各种簿册的悬挂,规范条例的张贴,讲台的装饰,桌凳的摆放等方面,进行艺术化、人文化的设计。

学校还把各教室后面原有的黑板报改成用绿地毯作底的多功能板块,成为各班学生展示自己才艺,凸现石文化的一个多姿多彩的舞台。

每期板报内容健康,主题鲜明,图文并茂,版面设计各具特色,充分显示了师生的聪明才智。

有取名"学海拾贝","星光闪耀"等形式多样的展示台;有"石文化成果栏",陈列学生自己制作的石文化作品或有关石头的各类资料等,创设浓厚的石文化氛围。

如:"品石、赏石","乐在石屋","探寻石的家乡","我的石雕石刻","漫步石林"…班班彰显特色,所有这一切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受到了石文化的熏陶,接受石文化的启迪,使每个班级充满了比、学、赶、帮、超的浓浓的学习气氛。

同时,每生一个《学生成长袋》里也收集了学生平时的石文化作品,小小作品都记录着孩子们成长的足迹,也不断鼓励着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逐步达到"明理厚德"的大德育境界。

这些都为形成良好的班风奠定了基础。

石文化不仅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打开了一扇扇窗扉,也为学生的人格塑造奠定了一块块基石。

③、创建基地,力求精品化。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动手动脑,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体验的框构下进行学习,创建校内石文化综合实践基地。

基地设立了别具一格的假山造型,让人立即有了进入石的宫殿的感觉,基地由各具特色的四个厅组成,分别是:石史石话园、奇石赏析馆、成果展示厅。

靠南侧为长廊,墙壁上装贴了许多石诗石画。

基地的设计构思巧妙,时尚新颖,富有童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石文化的熏陶,成为我校一道独特的风景。

同时学校成立各种石文化兴趣活动小组,如:"石艺"、"石文"、"石诗"、"石画"等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石文化实践活动。

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品质。

3、以石育人,构建校园精神文化。

"石文化"的校园特色文化的创建,为我校的德育工作打开新的局面,丰富德育内涵,实现"和谐德育、有效德育"。

①、学科渗透,彰显"石文化"魅力。

为了让石文化深入人心,优化内涵。

学校定期进行石文化讲座。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石文化"思想有效渗透,落实到各学科教学计划之中,并将石头的知识及内涵有效引入了课堂,思品、班队等课程中注重石文化内涵和精神的延伸;美术、音乐等课程中画石、唱石、演石;语文类课程中注重阅读有关石的文章,开展写石、咏石等活动。

在每周的劳技课、综合实践课及石画石艺的兴趣活动课中,让学生接触石头,开展石的科普活动、研究性活动和实践操作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做到会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

石文化全方位的有效渗透,逐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了家乡传统文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

②、实践活动,体现"石文化"特色。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研究石头文化的活动,通过"寻访石的故乡"、"追溯石的历史"、"结交石的成员"、"喜看石的足迹"、"研赏石的艺术"、"品读石的精神"等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石的伟大,感悟石的精神,从而达到动手、动脑,培养兴趣、陶冶情操的目的,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石头艺术的积极性。

二是与学校读书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参与"读经诵典"活动,接纳传统文化,以石为引领,走进书本,开展文本对话,探寻石的奥秘。

与艺术节、科劳技节有机结合,每年举办"精美的石头会唱歌"为主题的石文化校园艺术节,展示石文化教育的成果,开展"石头知识知多少"、"我与石"等系列知识竞赛、开展征文、劳技制作、文娱表演、手抄报评比等活动,并表彰石文化活动特色学生。

以读书丰富校园石文化,营造书香校园。

三是积极开展"我是快乐小石头"系列活动。

为了深化"石文化"教育,让学生好好地读石、品石、悟石,以石的精神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做人,全校学生开展"我是快乐小石头"系列活动。

各班先组织学生去认一认自己喜欢的石头,然后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来写一写石头,从石头的外形、结构、质地、代表的精神入手,开展"咏石"演讲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