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25课到27课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25课到27课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事;《乌塔》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

二、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28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借景抒情、直接抒情的表达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可通过质疑的方法,可与搜集到的材料结合起来引导深入理解阅读。

2、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人的成长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留心成长中的故事,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

单元重点、难点:重点:1、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难点:领悟表达的方法。

第一课时: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难点:1、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课前准备:查找租界和八国联军入侵的一段历史。

教学过程: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三、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

“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

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第二课时: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难点:通过学习,了解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远大读书志向的原因,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过程: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

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

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

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

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

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板书: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中华不振→振兴中华第三课时: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

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重点:1、抓住重点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难点:体会文中含意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

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

2、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3、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二、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1、读后谈收获。

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3、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三、默读课文,要求:划出生字新新,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

2、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4、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

5、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6、学习小组交流: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五、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第四课时: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重点: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

难点: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一、复习导入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

1、简介文章写作特点: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2、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

3、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

4、小组研读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其中意思的?5、学生围绕感受产生的原因、感受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汇报。

6、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7、人物评价:①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②说话练习:叶圣陶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三、语文活动:肖复兴同学作文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文章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可以从获奖前后经过及原因等方面来设计提问。

)①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分学习小组交流。

②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③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四、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修改文章一丝不苟(改、断、删、增)作文请我做客平易近人人品给我印象堪称楷模第五、六课时:阅读课一、创设情境,导入阅读主题——有关成长文章。

二、明确读书要求。

1、读书姿势:坐姿、端书姿势要正确。

2、默读,并把有感悟的词、句、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标记,把感悟写在旁边。

3、不能长篇大论地读,要细读,字数跟学生实际情况而定。

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多读一些,能力弱的可以少读一些,更具我班的实际情况每次阅读课读400到1000字左右。

(在探索中)4、师生自主阅读时间是30分钟。

三、读书交流品读感悟。

1、交流心得,同时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补充、评价。

2、背自己喜欢的句段。

3、教师小结。

四、写好读书笔记。

1、写字姿势要正确。

2、字迹工整、页面干净、概括精炼、摘抄丰富。

3、感悟深刻。

第七课时:27、乌塔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

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2、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叙述故事,展示自学。

二、质疑问难1、质疑: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你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乌塔的?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组织研究1、根据同学们的看法不同,现在我们自愿结组,喜欢乌塔,特别赞同她的做法的在一组,其余的在一组,大家分别商讨、学习,用书中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2、展开辩论。

分组,交流想法。

两组之间展开辩论。

3、得出结论,达成共识。

四、引导创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独立自主的人,只要是符合一定的条件。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发表自己的演讲:谈谈我们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六、研究性作业同学们你们都去哪里游玩过,哪些地方最喜欢,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画,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

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

板书:27、乌塔我眼看乌塔:热情、执着、有爱心、独立、有理想……长出独立的翅膀正确地认识自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