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悬索桥的计算理论

悬索桥的计算理论


M1
2 EI (21 2 ) L
M2
2 EI (1 2 2 ) L
第3节 悬索桥计算的有限位移理论
3.3 非线性因素分析方法 1. 缆索垂度——等效弹模
Ei E0 E0 2l 2 E0 l 2 A E 1 1 0 12 3 12T 3
代换梁图
第2节 悬索桥计算的挠度理论
4. 代换梁法的基本原理 对(3.26)两边求导两次
d 2M d2 EI 2 ( ) p( x) yH P H 2 dx dx
得到:
EI IV p( x) H P y H
图3.10 代换梁图
对图3.10迭加原理能适用,由此可引出在H固定下的影 响线概念。
第1节 单索的计算理论 3.单索问题解法
在变化荷载下应有
dz Q c dx H l 将式(c)和(d)代入式(3.16),即得关于H的三次 方程,这个方程是非线性的,其求解常用迭代法。
第2节 悬索桥计算的挠度理论
恒载下,大缆重力刚度较加劲梁抗弯刚度大得多, 结构受力在内部构件间按刚度分配,主缆承受 大部分恒载——挠度理论。 优势: 考虑了结构变形的影响
根据代换梁法,当H固定时,迭加原理仍然适用,于是 可引进影响线的概念,不过此时的影响线是在H一定的 条件下的影响线,H为不同值时,其影响线亦不相同, 因此称H固定情况下的影响线为狭义影响线。 6.1 求某静力影响线的思路
第2节 悬索桥计算的挠度理论
6. 加劲梁为简支情形下的狭义影响线
6.1 求某静力影响线的思路
第2节 悬索桥计算的挠度理论
2. 主缆特性及加劲梁挠度方程的推导
挠度理论计算的力学模型图
第2节 悬索桥计算的挠度理论
2. 主缆特性及加劲梁挠度方程
1)设恒载作用下缆索的形状为抛物线,可得
x x yc 4 f c 1 lc lc
wc
8H p fc lc2
2)外荷载作用于加劲梁时,对主缆有
5. 计算公式 5.2 加劲梁为简支梁时的水平拉力H的公式
Hp
HF ( p ) 2 t t EI LT 2
EI 4 2 8f 1 1 Ls f s ls 1 fl k 2 0 EA A 3 3 l
第2节 悬索桥计算的挠度理论
6. 加劲梁为简支情形下的狭义影响线
Qr1 sh x ch (1 r )l sh l
Qr1 sh (l x) ch rl sh l
l 8 f 1 ch (1 r )l ch rl 8 f 1 sh 2 rl Qr 2 2 Hp 2 H p Qr H p l sh l l ch l
2 2 2 dz0 2 1 dz dz0 dz0 l 1 dx dx ur ul 2 l dx dx dx t l 1 dx dx
(3.16)
第1节 单索的计算理论 3.单索问题解法
对方程(3.4)积分:
dz c H qz dx dx l
令 qz ( x)dx Q( x) 即相当于简支梁在x处的剪力。则有
H dz Hc Q( x ) dx l
在初始荷载下应有
dz0 Q0 c0 dx H 0 l
寻求指定位置静力值的另一最不利加载图 式 再计算该图式下的最大指定静力值及对应的 HP 插值确定该位置的 HP 及指定值
H=H g
求对应 H 下挠度理论的影响线
求对应 H 下挠度理论的其它各 静力在各指定位置的影响线 输出结果
H H g max H 0 p
第3节 悬索桥计算的有限位移理论
挠度理论建立在较多假定之上,有局限性: 缆索加载后的倾角变化微小,平衡方程非线性、协调方程线 性,协调方程的全局性造成近似性(无法兼顾局部性)等。 忽略了缆索水平位移、吊杆倾角和拉伸。
第2节 悬索桥计算的挠度理论
3. 变形协调方程 挠度理论的两个基本方程
EI IV p( x) H P y Hv l Hp vdx 0 AE LS t t LT 0 y A
协调方程的简化形式
HP Ls t t LT yFv 0 AEA
p
N
N
2
2

ch

加劲梁支承反力A的影响线
sh (l x) RA A1 A2 AH p sh l
A
8 f ch l 1 l 2 sh l
第2节 悬索桥计算的挠度理论
6. 加劲梁为简支情形下的狭义影响线
6.2 推导各静力影响线的公式 加劲梁剪力Qm的影响线 左侧 右侧
由图3.10,当求梁上k处某静力的影响线时,可由迭加 原理,先求得单位荷载作用于(c)上k处的影响线,再 求得由于单位荷载作用引起的y″HP的影响线,然后将这 两条影响线迭加,就得k处某静力的影响线。
第2节 悬索桥计算的挠度理论
6. 加劲梁为简支情形下的狭义影响线
6.2 推导各静力影响线的公式 缆索水平拉力HP的影响线 l HF ( p ) x l x 1 ch 2 x H 1
为主索的伸长值,由于拉力T及温度变化引起的伸长
为 ds
Hp T ds ds ds t t ds t t ds EA A cos AE A
第2节 悬索桥计算的挠度理论
3. 变形协调方程 得 dx 1 Hp 1 dy dl t t dv cos cos AE A cos dx 缆索在两端锚固点之间伸长的水平投影应等于零
2 dx dx 2 dy dy 2 ds ds
第2节 悬索桥计算的挠度理论
3. 变形协调方程 以上两式相减,并略去高阶项得
ds ds dx dx dy dy
ds dy dx dl ds dy dx dx
dx dx dy l t dv 0 3 2 t AE A cos cos dx Hp
上式中第一项及第二项沿缆索全长积分,最后一项与加 劲梁挠曲有关,沿加劲梁积分
第2节 悬索桥计算的挠度理论
3. 变形协调方程 上式中前二项沿缆索全长积分,最后一项与加劲梁挠曲 有关,沿加劲梁积分
0 ydv yv0 0 yvdx 0程
l dx dx cos3 t t cos2 0 yvdx 0 AE A
Hp
l HP Ls t t LT yvdx 0 0 AE A
(3.25)
第2节 悬索桥计算的挠度理论
4. 代换梁法的基本原理(1941,李国豪) 一般对挠度理论的两个基本方程的求解用迭代方法。 换用另外一种解法(适用于影响线):对平衡方程积分 两次
EIv p ( x)dx dx H P y Hv
其中,
M EIv p ( x)dxdx H P y Hv
初步设计用挠度理论,施工设计用有限位移理论
第2节 悬索桥计算的挠度理论
1. 基本假定 ① 恒载为均布,且由主缆承受全部恒载,主缆的形状
为抛物线。 ② 加劲梁为等截面,在无活 载的状态下为无应力状态, 忽略剪切变形; ③ 吊索是垂直的且没有延伸,也忽略由活载产生的倾 斜,即认为主缆的变形形状与加劲梁相同,只有竖 直方向的位移; ④ 不考虑塔顶鞍座处水平变形的影响;
第2节 悬索桥计算的挠度理论
4. 代换梁法的基本原理 可将图3.10a)所示受力状态分解为b)﹑c)两种状态之 和
a b c
Ma Mb Mc Qa Qb Qc
第2节 悬索桥计算的挠度理论
5. 计算公式 5.1 弯矩、剪力、挠度及挠曲线面积公式
第2节 悬索桥计算的挠度理论
6. 加劲梁为简支情形下的狭义影响线
6.2 推导各静力影响线的公式 加劲梁弯矩M r的影响线
sh x sh (1 r )l sh l
sh (l x) sh rl sh l
M r1
M r1
M r2
8f 1 sh rl sh (1 r )l H p 2 1 mm H p 2 l sh l
3.1 非线性因素 大位移 垂度 重力刚度(初始应力)
第3节 悬索桥计算的有限位移理论
3.2 杆端力与位移的关系
P 1 EA ( L L0 ) L0
P2
EA ( L L0 ) L0
Q1
6 EI (1 2 ) 2 L
Q2
6 EI (1 2 ) 2 L
d 2 y d 2v g s ( x) H dx 2 dx 2
第2节 悬索桥计算的挠度理论
2. 主缆特性及加劲梁挠度方程的推导 2)外荷载作用于加劲梁后通过吊索变为分布力传给主 缆,此时对主缆有
d 2 y d 2v g s ( x) H 2 dx 2 dx
第2节 悬索桥计算的挠度理论
4. 代换梁法的基本原理 0 右端第一项可记为 M x
0 M M x H p y Hv (3.26)
MyH p
l 8f 1 8f H p x 2 H p x2 2 l2 2 l x x 4 f (1 ) H p yH P l l
第2节 悬索桥计算的挠度理论
7. 挠度理论设计悬索桥的实用算法
关键是索水平拉力的求解——迭代
8. 程序设计
第2节 悬索桥计算的挠度理论
8. 程序设计 流程图
开始 输入所需数据 寻求指定位置指定静力的最不利加载图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