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货币的本质及商品的两个基本职能,纸币的优点及其含义。
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商品流通(公式)及其对生产者的启示,纸币的流通规律。
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地对待金钱。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的优点及流通规律难点:正确对待货币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举例法四、[板书设计]:(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货币的本质(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2)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的出现(3)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2、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①价值尺度的含义②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③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2)流通手段①流通手段的含义②商品流通的含义和对生产者的启示③必须使用实实在在,现实的货币(3)货币的其他职能3、纸币(1)纸币的优点及其含义(2)纸币的发行规律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众多经济现象中,消费是最贴近我们日常生活。
在市场经济中,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大多要用货币从市场上购买。
货币到底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呢?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货币的本质(1)商品(探究讨论活动1):商品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名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到农贸市场购买粮食、蔬菜、水果,到商店购买油、盐、酱、醋、服装、鞋帽、文化用品。
(提问):1、上述不同种类的商品有哪些共同的特征?2、母亲亲手为儿子编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学生回答):商品是人们通过劳动生产创造出来的产品。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
商品对大家来说都是有用的。
母亲亲手为儿子编织的毛衣是劳动产品,但是没有用于交换,是赠送给儿子穿的,所以不是商品。
(老师总结):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商品必须对人们有某种用途,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就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的基本属性。
3、商品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而出现的,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商品,而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了许多。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产生红珍珠盐咖啡牛奶矛(探究讨论活动2):1、上述图表中,不同的商品拥有者各自要卖出什么?需要什么?2、不同的商品拥有者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3、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是咖啡,谁能成交?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不是咖啡而是牛奶,这一系列的商品交换还能顺利进行吗?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拥有牛奶的人需要盐,有盐的人需要矛,有矛的人需要咖啡。
他们是通过简单的物物直接交换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是咖啡,那么这两个人都能顺利换回自己所需要的对方商品。
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不是咖啡而是牛奶,这一系列的商品交换就无法顺利进行。
因为物物直接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恰好都需要对方的商品。
物物直接交换的缺点就显现出来了。
(老师继续提问):既然人们已经在实际的商品交换过程中发现了物物直接交换的缺陷——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周转的次数比较多,不同的商品交换者需要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才有可能进行商品交换,商品交换的成功率比较低。
那么,人们又是如何克服这些问题的呢?(学生思考回答):为了缩短商品交换的时间,提高商品交换效率与成功率,人们就逐渐寻找到一些人们都愿意接受的商品,通过它们再换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老师总结):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这种商品交换方式的缺陷人们最后是通过一般等价物的出现,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才解决的。
当然随着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在实际交换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因为在历史上曾经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各个地区的一般等价物通常又是不同的,难以满足跨地区商品交换的需要。
而且有的一般等价物如羊,每次交易时携带不方便,不容易分割,也不便于长时间的保留。
有的一般等价物如贝壳,价值小,完成大额商品交换时需要很多贝壳,很不方便。
于是人们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又开始琢磨,能不能找到一个既能使每个地区的人们都普遍乐意接受,能够解决之前一般等价物不固定的缺点,同时交易时携带又比较方便,体积小,价值大,容易分割,便于保存,能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呢?(提问)(学生回答):最后人们发现贵金属金、银同时具备上述每一个条件,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于是金、银便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随之产生了。
(3)货币的含义和本质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货币具有的第一个基本职能(阅读相关书本内容提问):1、什么是价值尺度?2、货币为什么能有价值尺度这一基本职能?(学生回答):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
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老师总结):就象尺子本身有一定的长度与刻度,所以我们才可以用它来度量,准确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货币产生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可以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
(探究讨论活动3):平时我们在购买商品时,会在商品面前看到一张小卡片,上面标明了若干数字,这些数量单位所表示的是什么?它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学生回答):它标明了该商品的价格,体现了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例如自行车380元/辆。
(老师总结):既然商品的价格只须标明它代表的一定数量的价值大小,所以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在商品的面前摆上现实的货币,只需要用观念上的货币标明即可,日常生活中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2)流通手段既然货币处在实际流通交换过程中,我们要用货币换回一定数量的商品时就不能再使用观念上的货币了。
好比我们在超市选购好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后,必须手持(卡存)若干现实的货币付款后,才能拿回自己选购的商品。
决不可以使用一张标明若干数量的小纸片了。
流通手段是货币的第二个基本职能(阅读相关书本内容提问):1、什么是流通手段?2、什么是商品流通?(学生回答):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老师总结):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包括两个环节。
人们首先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取得一定数量的货币,然后再用货币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其他商品。
无论是流通手段还是商品流通,都能用“商品——货币——商品”这一公式表示。
那么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并归纳):流通手段侧重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即媒介作用。
商品流通侧重的是商品交换的形式,即商品交换不再是以前物物直接相交换,而是通过货币这个媒介来进行商品的交换。
(探究讨论活动4):结合书本第六页的第二张图片,思考如果“商品——货币——商品”这一商品流通过程不能顺利完成,对商品生产者有什么影响?生1:生产布的商品者如果不能够把布顺利地卖出去,他就不能换回一定数量的货币,收回不了投资成本,无利可或,也就缺少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无法买回继续生产的原料,不久就会停产、倒闭。
生2:菜农如果不能卖出自己种(贩)的菜,也就不能获得若干数量的货币,就无法买到自己所需要的衣服。
(老师归纳):两位同学分析得非常正确,这也就是要研究的第三个问题——3、商品流通对商品生产者的启示是什么?(探究讨论活动5):如何理解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惊险跳跃一旦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生产者。
目前市场上90%左右的商品供应远远大于需求,商品生产者明显地感觉到生意越来越难做,商品越来越难卖出,面对同行的竞争,压力是越来越大。
作为消费者的你能否为商品生产者出谋划策?生1:质量上乘的商品,消费者总是乐意购买。
生2:如今面对铺天盖地的价格大战,消费者也越来越理性地进行消费。
价格比较合理且服务较好的商品往往能吸引消费者。
生3: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购商品时会考虑使用是否安全、方便,是否节电、环保,是否健康。
生4:商品生产者要及时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调整、改善自己的产品与服务。
(老师补充):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如果积压,卖不出去,就会亏本、破产。
这就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商品生产者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
商品生产者要为消费者着想,观察市场动态,捕捉市场信息,努力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服务优良的商品。
(老师总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从货币产生之日起就有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
当然货币还有其他三个衍生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纸币(1)纸币的优点及其含义最初的货币是以金银条块形式流通的金属货币,那么货币为什么会由金银条块发展到金属铸币,又从金属铸币发展到纸币?什么是纸币?生1:从金银条块发展到金属铸币,是为了方便交换与流通。
每次要检查成色,核实重量。
于是就出现用金属铸造的货币来代替金银条块,这就是金属铸币。
生2:金属铸币在流通中也会逐渐磨损,成为不足值的货币,但一般却并不影响它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老师总结):人们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只关心自己手中的货币能否换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金银条块和金属铸币都会在交换中磨损,不方便。
于是人们就想能否找到既不影响它能交换到自己需要的商品,携带又比较方便,不容易磨损,能代替金属铸币的价值符号货币。
生3: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国际组织)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老师补充):因为纸币自身的价值和它能换回商品的价值相比非常得小,甚至没有价值。
人们一开始都不愿意使用纸币,所以必须要有国家的强制信用力做保证。
纸币不能由个人、任一组织机构来发行,纸币的发行权属于国家(或某些地区、国际组织)。
在我国,人民币的发行权属于国家,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发行人民币。
假币在市场上是不能流通的。
生4补充:纸币能代替金属货币流通,也与纸币自身的优点有关。
纸币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2)纸币的发行量规律纸币的发行量是由谁决定的,国家有权决定吗?如果不能,那是由谁决定的。
(阅读书本第八页和第七页的“相关链接”,学生自行解决)(老师总结):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是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纸币发行得过多,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正常的生活和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少,就有一部分商品卖不出去,阻碍商品的顺利流通,也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国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