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案例1

德育案例1

德育案例分析一、基本情况丁家兴是我校一年级的学生,他性格内向、孤僻,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

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

老师提的问题回答不出来,常常会独自坐在座位上哭泣,尤其不能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心里承受能力极差。

面对同学们的嘲笑他觉得自己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缺乏竞争勇气和承受能力,导致自信心的缺乏。

在班里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提考试就没精神。

如何帮助他增强自信心,走出这个阴影呢?二、案例分析(一)、个人因素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

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他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样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家庭因素丁家兴同学父母都在外打工,他平时由爷爷奶奶监护,作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交流很少。

加上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他的学习不能有力地指导,孩子过重的压力在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也会随之而来。

(三)、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学习困难得学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

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

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三、辅导策略自信的缺失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呢?(一)、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

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为了消除丁家兴同学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让他帮我抱作业本、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他,还经常对同学说:“看,丁家兴同学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丁家兴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

”“丁家兴同学上课开始举手发言了。

”“丁家兴同学很会讲故事”“丁家兴同学……”渐渐的,丁家兴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

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他主动冲我笑了。

(二)、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丁家兴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

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丁家兴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并马上夸奖他的闪光点,把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老师和同学,把在学校得到的表扬告诉父母。

在评价中,丁家兴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三)、教师爱护,同学友爱。

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

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

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殊不知,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扶德”,心理上“扶健”。

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

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

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

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

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四)、情感关怀,互相沟通。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

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

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

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

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

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

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

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

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

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

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四、辅导效果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丁家兴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学习成绩在逐渐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

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喜欢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德育结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

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

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到:“我能行。

”“我是最棒的。

”面对丁家兴的改变,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

因而,针对类似丁家兴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放大孩子的优点,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绪,正确的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小学德育教育案例———呼唤爱善于爱张某,男,9岁,小学二年级学生。

单亲家庭,和母亲一起生活。

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在学校有乱拿其他同学东西的习惯,被发现后不承认。

原因分析经过和他母亲及其亲属的接触了解到,他的母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

离婚后,没有再婚,是靠他妈妈一个人办厂养他的,由于平时厂里比较忙,根本就没时间管,他是一个人上学、放学,中午自己一个人在外面吃饭,有时候家人不能及时满足自己的要求,他就开始偷拿其他同学的东西,被老师发现并进行批评教育后,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不愿意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

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

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

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

长此下去,其认识就会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个案处理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母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电话访问,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他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

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爱护、尊重学生。

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

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

“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

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

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

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

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

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

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

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

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

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

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

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

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

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

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

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