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GB2760标准修订情况介绍
GB2760标准修订情况介绍
≤100mg/kg,(干样品,以Al计) 海蜇
≤100mg/kg,(干样品,以Al计) -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China National Center For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食品分类号
食品分类号 食品名称 原最大使用量 修订后最大使用量(g/kg) 备注
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 1 mg/kg bw(2006年)
硫酸铝钾 硫酸铝铵
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 2 mg/kg bw(2011年)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China National Center For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删除“膨化食品”的使用规定 • 膨化食品是儿童含铝食品添加剂摄入的主要来源 • 减少膨化食品带来的儿童含铝食品添加剂的摄入量
附录F 附录D 附录C 正文
修订的主要内容
关于营养强化剂规定的修订
• 营养强化剂相关内容列入GB14880 管理
附录B
修订
带入原则的修订
• 3.4.2当某食品配料作为特定终产品的原 料时,批准用于上述特定终产品的添加 剂允许添加到这些食品配料中,同时该 添加剂在终产品中的含量应符合本标准 的要求。在所述特定食品配料的标签上 应明确标示用于上述特定食品的生产。
含铝添加剂使用规定修订背景
JECFA关于铝的评价结果
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7 mg/kg bw( 1988年 )
“06.03小麦粉及其制品”修改为“06.03.02.05油炸面制品”和“06.03.02.04面糊(如用于 鱼和禽肉的拖面糊)、裹粉、煎炸粉”,使用量和残留量不变 • 2011年我国居民铝膳食暴露评估结果,面粉及面制品是含铝食品添加剂摄入量主要来源 • 国家卫生计生委征求意见的情况 • 馒头等发酵面制品中不再使用含铝食品添加剂,由酵母、发酵粉、复合膨松剂等替代 “09.0水产及其制品”修改为“09.03.02腌制水产品(仅限海蜇)”,残留量为500mg/kg (以即食海蜇中Al计) • 实地调研显示海蜇的“三矾工艺”生产加工过程中必须使用明矾,否则不能生产海蜇。 • 农业部海蜇中铝残留量监测数据显示,即食海蜇的铝含量平均值为473.1mg/kg,73.5% 即食海蜇的铝含量为300~800mg/kg,94.5%即食海蜇的铝含量低于800mg/kg。因此建 议修改为“500mg/kg(以即食海蜇中的Al计)” • 经评估,即食海蜇中铝残留量500 mg/kg的限量水平对海蜇食用人群,包括高消费频次的 人群具有较充分的健康保护作用,同时可保证市场销售的多数海蜇产品的铝残留量符合新 限量标准要求
2/26/2015
1 3 2 3 4 5 3 6
修订背景 修订原则 修订过程 具体修订内容 征求意见情况 小结
主要内容
GB2760标准修订情况介绍
张俭波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重要的基础标准,对于规范我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科学监管起 到重要的作用
JECFA关于铝的最新评估结果和我国居民膳食中铝的风险评估结果, 需要调整含铝添加剂
修订后 铝的残留量 ≤100mg/kg,(干样品,以Al计) ≤100mg/kg,(干样品,以Al计) ≤100mg/kg,(干样品,以Al计) ≤100mg/kg,(干样品,以Al计) ≤100mg/kg,(干样品,以Al计) ≤500mg/kg(以即食海蜇中Al 计) -
(亚硫酸铵法)、焦糖色(苛性硫酸 盐)、司盘类、甜菊糖苷、胭脂虫红 ——按生产需要使用的食品类别限定具 体使用量 ——部分焦糖色的使用范围中如果国际 规定均为按照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则 未修改
步骤 4:上报卫生计生委公开征求意见并SPS通报
修订原则
标准清理整合相结合,解决标准重复、矛盾问题
步骤 3: 行业内征求意见
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注重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步骤 2 :开展修订工作(10多次标准修订会议、海蜇实地调研)
步骤 1 :相关调查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China National Center For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GB2760-2011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部分具有数值型ADI值的添加剂的使用规定需要调整
部分添加剂使用缺乏工艺必要性
修订背景
食品工业用预混料,缺乏标准明确,满足监管需求
部分食品分类需要进一步完善
2011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安全国家 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
依据风险评估结果,需要调整部分添加剂使用范围\使 用量
硫酸铝钾、硫酸铝铵标准修订前后比较
表A.1:焦糖色(加氨生产)、焦糖色
修订前 使用范围 豆制品 生湿面制品 生干面制品 发酵面制品 面糊、裹粉、煎炸粉 油炸面制品 虾味片 焙烤食品 水产品及其制品(包 括鱼类、甲壳类、贝 类、软体类、棘皮类 等水产品及其加工制 品) 膨化食品 铝的残留量 ≤100mg/kg,(干样品,以Al计) 豆制品 面糊、裹粉、煎炸粉 ≤100mg/kg,(干样品,以Al计) 油炸面制品 ≤100mg/kg,(干样品,以Al计) 虾味片 ≤100mg/kg,(干样品,以Al计) 焙烤食品 使用范围
2
2/26/2015
GB2760-2011版中关于含铝添加剂的使用规定
食品添加剂名称 功能 膨松剂 使用范围 用量
GBn50-1977 GB2760-1981 GB2760-1986 GB2760-1996 GB2760-2007 GB2760-2011
13
硫酸铝钾(钾明矾)、硫酸铝铵 (铵明矾)、酸性磷酸铝钠 赤藓红、靛蓝、亮蓝、柠檬黄、 日落黄、胭脂红、诱惑红等合成 着色剂的铝色淀 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硅铝酸钠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China National Center For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为什么要修订含铝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 铝的健康指导值降低 居民膳食铝暴露风险评估结果:
部分地区和特定年龄人群铝的膳食摄入量超过其健康指导值 含铝食品添加剂是我国居民膳食铝暴露的主要来源 建议修订含铝添加剂使用标准,进一步限制含铝添加剂品种、使用 范围和使用量
修订
附录F
监管需求 附录D
• GB2760缺少专门用于某种食品生产的特定食品配料中的食品添加剂使 用的规定,也会造成食品添加剂管理上的混乱
GSFA、欧盟(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澳新 Standard 1.3.1等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China National Center For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China National Center For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豆类品、小麦粉制品、 铝的残留量 焙烤食品、水产品及 ≤100mg/kg,[干样品, 其制品、膨化食品等 以Al计]) 糖果、蜜饯类、凉果 类、膨化食品等 乳粉、淀粉、食糖、 餐桌调味料、盐及代 盐制品、固体饮料等 0.015g/kg-0.5g/kg
着色剂
抗结剂
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China National Center For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China National Center For Foo什么修订含铝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 我国居民膳食铝暴露风险评估结果
我国食品工业含铝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调查 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及其他国家含铝食 品添加剂使用规定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China National Center For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3
2/26/2015
赤藓红等9种合成着色剂铝色淀的使用规定
建议删除7种合成着色剂铝色淀 在膨化食品中的使用规定
• 7-14岁儿童通过膨化食品摄入的铝相对较高,并 且随着年龄降低,铝摄入量有增高的趋势,膨化 食品是该类人群铝摄入量主要来源之一 • 赤藓红及其铝色淀、靛蓝及其铝色淀、亮蓝及其 铝色淀、柠檬黄及其铝色淀、日落黄及其铝色淀、 胭脂红及其铝色淀、诱惑红及其铝色淀,在以上 品种用于膨化食品的使用规定备注中分别增加“ 仅限使用赤藓红”、“仅限使用靛蓝”、“仅限 使用亮蓝”、“仅限使用柠檬黄”、“仅限使用 日落黄”、“仅限使用胭脂红”、“仅限使用诱 惑红”
撤销三种含铝食品添加剂
酸性磷酸铝钠、硅铝酸钠、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
维持合成着色剂铝色淀的使用 规定,不单独规定铝色淀中铝 的使用规定
• 对于其他人群而言,合成着色剂 铝色淀对膳食中铝的摄入量贡献 率很低 • 通过控制着色剂的使用量可有效 控制其铝的摄入量 减少铝的 摄入量, 减少含铝 食品添加 剂的品种 参考国际 上含铝食 品添加剂 的最新规 定 结合我国 食品工业 的实际使 用情况
酸性磷酸铝钠、 硅铝酸钠和辛 烯基琥珀酸铝 淀粉在相应的 食品类别中可 以由其他相同 功能的食品添 加剂品种替代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China National Center For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China National Center For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 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 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
修订主要内容
删除部分缺乏工艺必要性添加剂
修订添加剂带入原则规定
修订起草组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
完善食品分类
1
2/26/2015
以风险评估和工艺必要性评估为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