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街头文化来了

街头文化来了

街头文化来了300件T恤,780元一件。

不是假日,不是周末,一个普通下午。

领号,排队,一人限购一件,12秒卖一件,一个小时内售磬。

这样的情景,不是在纽约、洛杉矶、东京或者香港,而就是在上海,我们身边。

ACU是上海长乐路上的一家球鞋店,主脑Tom本身是华人青年文化领军团体Clot的成员,与陈冠希从小同学,他们这个班里,还有一个叫TK的同学,创办了一本街头文化杂志,不仅在香港是最主流的周刊,在内地,也是年轻人的潮流圣经——《Milk》。

ACU开张,发售纪念T恤,除了Clot的Logo,还有Fragment、Stash、Futura、Stussy、Staple、Undefeated的Logo,而这些潮流界大佬居然也亲身到场,难怪780元的T恤如此好卖。

大人们恐怕觉得小孩子们发疯了,那些Logo的价值有那么大吗?毕竟只是一件T恤!不是埃及棉,不镶施华洛世奇,没有旷世女星的唇红印,没有流芳百代的火星灰……连套色印刷的图案都欠奉,就是印上几个Logo而已呀。

只是大人们,这世界变化快着呀,既然大人们可以为幽游在顶尖T台上的时尚着迷,为什么小孩子们不能追捧自己的潮流英雄呢?时尚的游戏是大人们玩的,可今天的小孩子们一眨眼就是明天的大人了。

小孩子们的大事业,叫做“街头文化”。

街头文化,来自街头的文化 街头文化的源头在美国,通过日本发扬光大,又从香港影响内地,成为年轻人的主要潮流。

人们总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街头文化”就是Hiphop,黑人宽衣垮裤的那种打扮。

其实Hiphop只是街头文化的一部分,Hiphop式的打扮也只是街头潮流其中的一种选择。

真正的街头文化,定义起来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源自街头的文化。

当然啦,在东京、香港、上海这样拥挤的亚洲都市,“街头”的语境和它诞生地美国不太一样。

4年前,上海的平面设计师Himm和他的伙伴Kiki一起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原创街头文化杂志《Ur-ban》。

Himm回忆,在黑人说唱乐里,几乎每句话都带一个“Street”,在街头玩,在街头生活,诸如此类。

但一直到去年,Himm因他在中国街头文化界的突出地位而受邀到美国访问时,他才真正体会到“Street”的涵义:大部分美国城市的街道根本不是走人的,那压根就是“走车”,对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来说,街道之于生活的关系,那就是汽车轮子滚来滚去的地方。

会在街头玩、在街头生活的,大都是平民阶层,又大都是黑人。

当然白人孩子也在街头玩,但他们玩的是滑板,滑板光是四个轮子就很贵,黑人买不起。

所以黑人就玩说唱,玩街舞,玩涂鸦,玩撮碟,玩街球,都是不怎么费钱的玩法,而恰巧这四种文化,都是Hiphop 文化的组成部分。

至于穿,黑人孩子就穿最便宜最简单的T恤和牛仔裤。

慢慢地,上世纪80年代前后,有些喜欢艺术和设计的人,就在T恤和帽子上做画,就是画几件,站到马路边上就卖了,渐渐就成为一股穿衣打扮的潮流。

这就是Hiphop对街头文化的影响,所以Hiphop的打扮会是街头潮流的很重要流派。

但Hiphop并非街头的全部,事实上,只要来自街头,表达一个城市里年轻人的态度和风格,就是所谓“Street Style”。

在伦敦,在巴黎,在柏林,在斯德哥尔摩,在阿姆斯特丹,欧洲街头的年轻人和美国、日本以及中国的年轻人一样,拒绝打扮得像是时装周天桥目录,H&M、Uniqlo、American Apparel,这些全球化的平价时装品牌提供了大量价廉质优的服装,供年轻人用没有Logo 的基本款搭配出自我风格,关键仍然是来自街头。

原宿潮流,当今街头文化策源地 当街头文化影响到了日本,东京原宿的一批潮流人迅速为己所用,发展出今天在全球范围内年轻人主流的街头潮流,但是,除了原宿,涩谷、池袋、代官山,街上的年轻人都会有绝无重复、独具风格的打扮潮流。

只不过或许因为藤原浩比较善于自我形象的经营,而香港的陈冠希、TK在引介东京潮流风尚的时候又带入很多个人喜好,结果藤原浩被奉为潮流教父,在华人青年心目地位或许比在东京还高。

虽然内地的年轻人对于街头文化的认识有些偏狭,却也不可否认,以藤原浩为代表的原宿潮流界确实为街头文化创造出一种能够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东西海岸都一下子出来了很多平价的Street Wear品牌,大部分是昙花一现。

而原宿潮人们却通过对美式街头文化的改造和翻新,变成另一个意义上标榜自我与众不同的方式,更创造出如A Bathing Ape、Neighborhood、Undercover、Number(n)ine、Visvim这样堪与High Fashion比肩的一线潮流大牌。

比如A Bathing Ape,一件T恤上千块,一双完全改造自Nike AF1的球鞋却比Ni-ke卖得还贵,哪怕如此,还被无数炒家追捧,无论是东京还是纽约的A Bathing Ape店铺,永远只有空荡荡的货架和“Sold Out”的标牌。

成功Icon,当然是那个百般变化的猿人头,而背后真正的原因,是高超的市场营销策略。

A Bathing Ape的主脑Nigo,名字就是“老二”的意思,他原本一直是藤原浩的助手,后来分家创造自己品牌,取得惊人的成功。

据说近几年藤原浩以Fragment名义频繁出击,大有受了当年“老二”刺激的意思。

限量、复刻、Crossover……这一系列如今街头潮流运作的常规手法,都是原宿势力当年发扬光大而来。

加上少量直营店与广泛炒家之间微妙的关系,街头潮流真正成为一种能够与High Fashion分庭抗礼的时尚风格。

Undercover、Number(n)i-ne更是走出原宿,走上了巴黎和米兰的时装周天桥。

球鞋,街头文化与潮流的核心 街头潮流的核心部分仍然是球鞋。

出生在纽约布郎克斯区的波多黎哥人Eddie Cruz,在1990年代中后期收购了一批库存Nike老球鞋,放在自己店里出售,很受玩街头文化的朋友们欢迎。

Nike那时候正一门心思钻研各种高科技球鞋,完全想不到那些仓库里积灰多年的存货居然还有人喜欢。

他们找到Eddie Cruz,后者给Nike好好上了一课,让他们重新审视年轻人对球鞋的感情,认识到球鞋并不只是体育运动的配角道具,这才有了今天大热的复古球鞋风。

Eddie Cruz在LA的Undefeated如今是美国西岸球鞋文化的胜地,也是最早和Nike开始尝试合作开发特别版球鞋的创作单位,在他家乡纽约的Union,也同样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球鞋店。

Eddie Cruz说到:Stussy为什么成功?就因为它是Polo那样的品牌之外别样的选择;Undefeated为什么成功?就因为它是Foot Locker那样的连锁店之外别样的选择。

事实上,几乎所有街头品牌都不是大规模生产连锁销售的,你只能在若干如纽约、LA、东京那样的城市里若干如Union那样的小型店铺里买到。

当然,现在也可以通过网络,但是在eBay上,除非你知道你要的是什么,在主页推荐上你通常是找不到的。

年轻人确实会厌倦了,尤其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能买到一模一样的Levi’s made in China或者Nike made in Vietnam的时候。

对这些人来说,Stussy与Levi’s合作的501或者Undefeated与Nike合作的Dunk,无疑便是更好的选择。

当球鞋文化影响到日本,原宿潮人们更加玩出天翻地覆的花样,仅仅几个鞋款,不同颜色、不同材质、不同细节设计、别注版、限量版、复刻版……每一天都有一个新的想法在球鞋上实践,俨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潮流系统。

为什么仅有三十年历史Nike,如今势头要盖过 adidas和Puma这样的百年大牌?秘诀或许正是Nike最早找到了Eddi Cruz这样的先知先觉者。

Eddie Cruz说: “我从来没有把街头文化看作一门生意,我只是想要一种按照自我风格的真实的生活方式,Hiphop文化就是在我眼皮子底下发展起来的,它确实给了像我这样的人以希望,一种你可以从穷街僻巷走出去,做点儿自己事情的希望……我想,我大概很幸运……”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球鞋当作衣橱里的主角,一人拥有数十双的不乏其人,一双限量球鞋引发通宵排队的故事也是司空见惯。

球鞋不单搭配牛仔裤和T 恤,和西装、高级时装混搭的穿法也大行其道,而且球鞋更成为很多设计师实践创作想法的载体。

Clot和Nike合作的Air Max INL以传统的足底经络图为设计灵感,表达融合中国传统和街头潮流的用心;今年年初由两位上海设计师Runyo、PK为Nike制作一双狗年限量版AF1 “獒”,更加精美异常到只舍得放在博古架上收藏;年前由Urban主脑Himm以及设计师Runyo合作的上海版Dunk,则是大声展上分量最重的一个展品。

街头潮流,颠覆流行的流行密码 在高级时装仍旧执掌着时尚帝国权仗的时代,究竟是什么让街头文化如此迅速地虏获全球年轻人的心。

《Urban》的Himm如此认为:网络和手机以及数码影像的迅速普及,让街头文化在近三四个年头,有爆炸性的发展。

在四年前他凭一己兴趣刚刚开始做《Urban》的时候,内容相当局限,那些热门的球鞋国内根本找不到,只能通过朋友,去香港或日本找一些杂志、拍一些图片回来。

甚至找模特来拍摄都相当难,专业模特里几乎没有人具备街头潮流感。

今天,每分钟都有上海的年轻潮人,通过拍照手机把自己的即时影像上传到Urbanlook网站,华人街头文化圈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在Urbanlook上开设Blog,联结起世界各地的街头势力。

在ACU的Tom看起来,正因为街头文化的根是“街头”,才会吸引来自街头的年轻人。

年轻人喜欢玩的东西都一样,而行为带出穿着,加上街头潮流的典型符号是简单的球鞋、牛仔裤、T恤,门槛并不高,容易年轻人加入进去。

实际上,街头潮流本身的设计,完全颠覆了高级时装的传统。

如果你要做一个高级时装设计师,那么必须从做一个好裁缝学起,打版、面料、工艺,而如果你矢志做一个潮流设计师,那么首先你要学的却是苹果电脑和Photoshop软件。

同样,在街头潮流里,你会发现,作为典型打扮的球鞋、牛仔裤加T恤,很容易就模糊了穿着者本身的身材、样貌甚至性别。

说笑话,街头潮流给了先天长相不怎么样的人一个扮靓捷径。

而对于研究流行文化的学者来说,街头更代表了一种“民主的潮流”。

资本当然重要,但其重要性已经被稀释。

街头文化不是让人痴肥的快餐,恰恰相反,正因为街头文化的开放性,容易进入,便提供给千万年轻人一个自我表达的好平台。

通过街头文化,年轻人找到自己沟通的符号与属于自己的特别的编码解码体系,甚至可能改变时装工业流水线的运作方向。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如今的年轻人要开一家街头店铺如此容易——只要你设计的T恤足够有创意。

同样,如果Nike仍旧一门心思做他们的高科技球鞋,也便不会有今天在年轻市场的领导地位;Levi's公司则更应该庆幸,居然是街头少年发明了长裆垮裤的穿法拯救了501,而不是他们曾经大把撒金宣传的 “史上第一条牛仔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