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题
1.利用作物秸杆等农副产品发展农区畜牧业,有利于
A.改善局地气候B.综合利用资源
C.防止水土流失D.保护农田作物
答案:B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3.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999~2008年青藏高原上的色林错湖面积扩大了约20%,主要原因是
A.冰雪融水增加B.冻土面积扩大
C.青藏高原抬升D.湖面蒸发增加
答案:A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9.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
A.导致气候变暖B.引发草场退化
C.引起地表水体酸化D.增加土壤肥力
答案: D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二、主观题
26.(10分)环境保护
高速公路属于全封闭的带状人工建筑物,当其通过自然保护区时,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很大。
试述高速公路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减少其不利影响的合理建议。
答案要点:
不利影响: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食物源减少、迁徙通道受阻、活动区域缩小等;噪声干扰动物的生活。
(干扰动物的择偶、产仔、哺乳等行为)。
(6分)(只要答案合理可酌情评分,但得分不超过6分)
建议:修建生态走廊或生物通道;采用隧道、架桥等通过方式。
(4分)(只要答案合理可酌情评分,但得分不超过4分)
201O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2010年4月20日,位于墨西哥湾的一座海上钻井平台起火爆炸,导致约1600米深处
漏油,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
由于天气恶劣等原因,虽然有关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控制污染蔓延,但效果均不好。
随即美国南部4州进入紧急状态,并宣布在该海域禁捕。
有关专家还担心浮油可能“侵入”大西洋,甚至漂向欧洲沿海。
图18为墨西哥湾海域示意图。
(1)该钻井平台所在地的海底地形类型是▲,其形态特点是▲。
(2分)
(2)该海域石油污染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是▲和▲。
(2分)
(3)美国南部4州进入紧急状态的原因是当时该海域风向为▲,易造成石油污染向海岸蔓延。
(2分)
(4)这次石油污染导致严重的▲灾难,宣布禁捕是因为▲。
(2分)
(5)如果浮油“侵入”大西洋,它将随▲、▲(洋流)漂向欧洲沿海。
(2分)
答案:(1)大陆坡坡度较陡 (2)深海环境复杂海上气象多变 (3)偏南风
(4)生态海洋生物受到污染 (5)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图21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22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
读图回答问题。
(10分)
(1)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和▲。
(3分)
(2)影响图示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
(2分)
(3)我国北方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却比北方严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2分)
(4)酸雨的危害有▲。
(3分)
答案:(1)化石燃料无机硫硫化物 (2)煤炭消费量 (3)降水
(4)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39.(28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
目前,碳排放已成为
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
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1)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8分)
图13是21世纪初某年世界部分国家碳排放状况分布示意图。
据图回答第(2)题。
(2)在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四国中任选一个国家,指出该国相对于中国的碳排放特点。
(4分)
(3)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8分)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在利润的驱使下,进行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导致化石能源大量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剧增,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一些学者建议政府依据企业生产过程中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排放的碳量,对其征收碳税,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4)运用《经济学常识》中的相关知识,分析市场在调节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说明学者建议政府征收碳税的经济学道理。
(8分)
答题要点:
39.(1)变化:英国煤炭产量在1830年之后加速增长。
原因:英国木材等传统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大了能源的需求;
铁路等现代化运输条件的改善降低了运煤成本,使得煤在工业中的大规模使用成为
可能。
(2)美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均较多;或俄罗斯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
或法国碳排放总量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或印度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接近。
(四选其一)
(3)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底面长波辐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上升(或温室效应增强,或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4)①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价格规律的自发调节,许多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环境问题,这是一种市场失灵的表现。
②政府通过征收碳税,增加碳排放企业的生产成本,激励企业生产向低碳方向发展,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图16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
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1989--2006年苏州和谁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
(2)简述改善城市内核水质的主要措施。
答题要点:
(1)总体趋势:水质有所转好。
原因: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并主要转化为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地,污染源减少;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水质。
(2)打捞漂浮垃圾;清除河床淤泥,引水冲淤;沿岸绿化;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福建卷
40.(26分)中国是贸易大国,政府高度重视出口商品生产的碳排放问题。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示意图(图9)。
材料二: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2排放(图10)。
(1)中国商品出口的主要地区是亚洲、洲和洲。
(4分)
(2)2010年5月8日21时(北京时间),一艘货轮从上海出发,沿图示航线航行,经过的甲海域洋流流向为,经过的乙海域洋流的性质为。
该货轮航行720小时低达纽约(西五区),此时,纽约的区时是2010年6月日时。
航行中,可用于导航的地理信息技术为。
(10分)
(3)2000~2006年,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2排放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分之一(填整数),该时期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2排放量总体呈趋势。
(4分)(4)中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如何减少CO2排放?(8分)
答题要点:
40、( 26 分)
( 1 )北美欧
( 2 )自西向东暖流7 8 GPS
( 3 )三上升
( 4 )①调整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减少高耗能产品生产和出口;②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③更新生产设备与工艺,节能降耗;④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