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衰老的症状表现
老年人人身高下降,脊柱弯曲,皮肤失去弹性,颜面皱褶增多,局部皮肤,特别是脸、手等处,可见色素沉着,呈大小不等的褐色斑点,称作老年斑。
汗腺、皮脂腺分泌减少使皮肤干燥,缺乏光泽。
须发灰白,脱发甚至秃顶,眼睑下垂,角膜外周往往出现整环或半环白色狭带,叫做老年环(或老年弓),是脂质沉积所致。
牙齿脱落,但时间迟早因人而异。
在行为方面,老年人反应迟钝,步履缓慢,面部表情渐趋呆滞,记忆力减退,注意不集中,语言常喜重复。
视力减退,趋于远视。
听力也易退化。
上述情况个体差异很大,如秃顶未必落齿,面皱者也可能精神焕发。
骨骼系统骨组织随年龄衰老而钙质渐减,骨质变脆,易骨折,创伤愈合也比年轻时缓慢。
关节活动能力下降,易患关节炎,脊柱椎体间的纤维软骨垫由于软骨萎缩而变薄,致使脊柱变短,这是老年人变矮的一个原因。
真皮乳头变低,使表皮与真皮界面变平,表皮变薄,真皮网状纤维减少,弹性纤维渐失弹性且易断裂,胶原纤维更新变慢,老纤维居多,胶原蛋白交联增加使胶原纤维网的弹性降低。
皮肤松弛,不再紧附于皮下结构,细胞间质内透明质酸减少而硫酸软骨素相对增多,使真皮含水量降低,皮下脂肪减少,汗腺、皮脂腺萎缩,由于局部黑素细胞增生而出现老年斑。
肌重与体重之比下降。
肌细胞外的水分、钠与氯化物有增加倾向、
细胞内的钾含量则有下降倾向,此外,肌纤维数量下降,直径减小,使整个肌肉显得萎缩。
这种衰老变化因功能不同而异,在不同的快缩肌或混合肌中收缩时间倾向于延长,而在慢缩肌中收缩时间倾向于缩短,这会影响不同运动单位的相互作用,降低肌群协调共济的有效性,很可能这是老人肌力不足的一个原因。
当然,运动单位的老年变化还不足以解释老年人的一切运动障碍,因为神经系统不同水平上的复杂机理对运动都会产生影响。
90岁时人脑重较20岁时减轻10~20%。
造成减重的原因主要在于神经细胞的丧失。
这种丧失有区域的特异性,例如大脑不同区域细胞减少程度不同。
从出生到10岁神经细胞已增殖到最多,不再分裂,20岁以后细胞开始丧失。
但全脑细胞基数很大,部分细胞死亡不致造成功能的严重障碍。
况且人们对记忆机理了解得还不多,因此记忆减退未必是细胞丧失所致。
从大体解剖上看,老年人后脑膜加厚,脑回缩小,沟、裂宽而深,脑室腔扩大。
在显微结构上可见神经细胞尼氏体减少,脂褐质沉积。
在功能上则见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近期记忆比远期记忆减退得严重,生理睡眠时间缩短;感觉机能如温觉、触觉和振动感觉都下降,味觉阈升高,视听敏感度下降。
反应能力普遍降低,特别是在要求通过选择做出决定的情况下反应更为迟缓。
老年心脏体积增大,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脂褐质沉积对心肌功能有何不良影响。
在心脏的传导系统可见起搏细胞的数量减少,窦房结与结间束内纤维组织增加。
在动脉方面,内膜也有不同程度的加厚,
可因此而致小动脉管腔狭窄。
冠状动脉分支在30岁后就开始出现内膜的增厚,中膜日趋纤维化,有些平滑肌可能坏死,最突出的衰老变化为弹性纤维板层变?⒍动脉血管变性,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以致动脉压升高。
在形态方面老年人肋软骨可能钙化,驼背情况有所增加导致胸腔前后径扩大成为“桶状胸”。
显微镜下可见肺泡管与呼吸性细支气管扩大,使周围肺泡容积减少。
一般说来消化系统形态上的衰老变化不显著,落齿与对牙齿的保护良否有关,未必为衰老特征。
显微镜下可见胃的泌酸细胞随衰老而减少,肝组织单位体积的细胞数也下降,小肠淋巴集结在年轻时最明显排泄系统人与大鼠肾脏在老年时都失重达20~30%,肾小球数目减少,40岁时正常肾小球占95%,90岁时仅余63%,近曲小管长度与容积均下降,基底膜随年龄加厚,髓质内间质组织增多。
在功能上肾小球过滤速度下降,用菊糖廓清率(C)计算可得下式:C菊糖(毫升/分)=153.2-0.96×年龄。
肾血流速度由20~70岁下降53%,如以对氨基马尿酸最大排出量(TMPAH)计算,肾小管功能则随年龄下降情况如下式:TMPAH(毫克/分)=120.6-0.865×年龄。
此外,65岁以上老人不同程度地出现夜尿、尿急、尿濒乃至失禁等现象。
内分泌系统性腺的萎缩是内分泌系统最明显的衰老变化。
如女性45~50岁左右月经停止,雌激素分泌显著下降,男性从50~90岁雄激素逐渐减少,性机能减退。
与此相应生殖及副性器官产生各种萎缩
性变化,如卵巢淋巴细胞形成的激素,这都导致免疫机能下降。
由于各个器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内分泌器官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细胞水平可以从体内细胞和离体细胞两方面来阐述。
在体内表现衰老的细胞主要为固定分裂后细胞,此类细胞出生后不久即停止分裂,死后也不能补充,如神经细胞、心肌细胞等。
机体衰老时此类细胞在结构与组成上都有程度不同的改变,如细胞数量减少(源于局部细胞的死亡),线粒体嵴与基质减少、体积膨胀,甚至破坏消失。
神经细胞粗面内质网失去典型构造,在光学显微镜下即见尼氏体减少。
细胞核的衰老变化则表现为孚尔根氏染色阳性物质减弱,核膜内陷形成皱襞。
比较突出的老年变化是脂褐质的堆积,在心肌细胞内的堆积情况已如前述。
在神经细胞内堆积随年龄增加可占胞核外体积的一半以上。
脂褐质呈褐色颗粒状,有自发荧光,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有单层膜包围,内有电子致密物质,有时具透明区或板层结构。
其随年龄增加的速度因不同细胞与不同动物而异,堆积对细胞的功能有何影响仍是个有争论的问题。
离体细胞的衰老表现在随培养代龄增高而产生的胞内变化。
自从1961年L.海弗利克等发现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寿限以来,对离体细胞的衰老已积累了相当资料。
随着细胞增殖达到密布单层后即须分瓶传代,倘以1分为2计,则传代次数只有50±10次,是为细胞群体倍增的极限,也就是培养细胞的寿限。
此数与供体年龄、种属有关。
供体年老者其细胞培养的代数较来自年轻供体者少。
种属寿限高的供体其细胞培养的代数也较来自短寿者多。
培养到30~40
代后细胞即出现荧光颗粒,核蛋白粒的RNA减少,缺嵴的线粒体增多。
这都属衰老变化。
在生化方面也已测知不少参数的变化。
因此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者以此类细胞为衰老模型。
除成纤维细胞外,诸如内皮组织、淋巴细胞、平滑肌细胞等都已建有细胞株,且有一定的培养寿限。
器宫与细胞的衰老终归与分子水平的衰老有关,首先就细胞外的分子来说,充塞于全身的胞外结缔组织及上皮下方的基底膜均有特异的衰老变化。
结缔组织富含胶原蛋白及弹性蛋白。
随年龄增长胶原蛋白分子之间产生交联键。
30~50岁为交联迅速增加的时期,随着交联的增多胶原纤维吸水性下降,失去韧性,趋于僵硬,不利于组织的活动。
弹性蛋白为弹性纤维的主要成分,在衰老中也会进行交联。
纤维断裂、脆化,外观黄色加深。
至于基底膜只知其在衰老时加厚,其主要成分也是胶原蛋白,次为糖蛋白与碳水化合物。
但这些分子如何改变导致膜的加厚还不清楚。
此外,作为胞外物质当然还有血液、淋巴。
这些物质经常处于运行状态,且不断更新,很难定出衰老的指标。
其次就细胞内分子的衰老来说,有些不断更新的胞内分子,如代谢反应中的酶,其实质性的衰老变化还很少见。
但其更新速度——合成与降解速度——可能在衰老时减慢。
其生物活性是升是降则因不同酶而异。
另有一些合成后不再更新的分子,如细胞分裂时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在合成后即不降解。
有人认为DNA分子随年龄增长而分子量下降,可能由于断裂增加所致,核小体上重复排列的DNA碱基对在老年比年轻时增多;DNA与组蛋白的结合增多,在染色质内组蛋白
与非组蛋白的比值上升等等。
至于衰老个体细胞内DNA损伤修复能力如何,人们尚不甚了解,但用离体细胞的研究大多认为DNA修复能力随培养代龄增加而下降,且与培养细胞的供体寿命似成正相关,即长寿动物的细胞在培养中有较高的修复能力。
除DNA外,细胞内的大分子如眼球晶体纤维中的晶体蛋白,随年龄增长而含量增加。
人在50岁以前晶体的可溶性蛋白占优势,50岁后可溶性蛋白下降而不溶性或难溶性蛋白及其分子量均随年老而增加,尤以晶体中心部为甚,表明早期合成的可溶性蛋白在增龄中进行聚合形成分子量大的聚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