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通史小论文

中国通史小论文

谈举孝廉中的“孝”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唐普亮
说起孝廉还得从察举制说起,举孝廉是察举制中四种固定内容之一。

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

被举之学子,
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

孝廉始于高后,文帝从实际出发,下诏将“孝悌”“力田”与“廉吏”并举。

但“孝”与“廉”作为常设科目大约始于武帝采纳董仲舒对策,颁布“令
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诏令。

孝廉的目的是重视圣教,,以化庶民。

那么究竟是
为什么要以孝廉来作为选贤举能的标准呢?
牟吉信先生在作品《汉代察举中的孝廉和察廉之分》中告诉我们:孝廉始
于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是因董仲舒的建议而发之。

他认为当时官吏多出于任子或赀选这些人未必称职,建议由各地地方官每年择吏民中的贤者二人
荐举于朝廷。

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下诏令郡国每岁举孝廉各一人。

孝廉的含义,颜师古解释称: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

实际上也就是人们常说
的孝子廉吏。

察举举孝廉把孝提到如此高度,它的意义是非凡的。

从政府层面来宣扬孝,将其列为不国家用人标准。

它强化了中华民族重人伦血缘的民族性。

据《汉书·文帝纪》记载,文帝诏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为了鼓励应者,文帝特派谒者劳赐孝者每人帛五匹,悌者和力田每人帛二匹。

当时政府对孝悌的重视可见一斑。

但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要重视鼓励提倡孝呢,并且要以选拔人才标准的形式呈现呢?秦朝沿袭商鞅变法中按军功授爵,这在一定程度预示着秦王朝是
一个尚武的国家,这种精神体现在朝纲上便是极有可能出现的暴政及严刑酷吏。

这就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更多是由律法来强制和规范。

汉朝作为秦朝
的掘墓人自然要吸取教训,在初期治国思想上采取黄老之学,与民休养生息。

在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依靠伦理情感规范的可能
性便大大增强。

这也正是统治者所想看到的。

换句话说,举孝廉一方面可以选
拔有德之才,服务国家,另一方面可以在观念上强化个人与家庭,君臣,家国之间的联系,利于社会的稳定。

孝廉的兴起当然也是儒学在汉朝的胜利,是儒学用人思想的第一一次大规模应用。

随着儒学在汉的兴起,更多的儒生进入统治集团,将儒学思想中“仁爱”思想用于实践也就呼之欲出了。

最终,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为举孝廉提供了理论和思想的支持。

但是这种用人标准在操作上有极大的操纵空间。

第一,由于是举荐,所以一些人沽名钓誉,想方设法弄虚作假,“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就是典型。

同时又缺乏严密的考核制度,极易营私舞弊。

第二,以拉帮结派。

被荐人往往成为荐主门生等,政治上形成君臣般关系,这种关系逐渐发展便成为以后的门阀士族,举孝廉极易被其垄断,从而使举孝廉成为门阀士族保护既有利益的工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庶族地主兴起,冲击了旧的门阀士族,也预示着举孝廉的衰落。

举孝廉为西汉大帝国的兴盛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政治的腐败,其
操作的模糊性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社会小部分人的利益保护伞,对于历史进步来说是一种阻碍。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孝敬”,已成为衡量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不断深入,我们不得不承认,对利益的追求正不断地冲击着人们原有的道德观,包括“孝道”在内的传统美德也渐渐遭到一部分人“淡忘”。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孝敬”,已成为衡量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们不得不承认,对利益的追求正不断地冲击着人们原有的道德观,包括“孝道”在内的传统美德也渐渐遭到一部分人“淡忘”。

我们每年的“感动中国”中孝亲敬老奖就是对孝的呼唤。

对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今天中国,包括举孝廉的用人制度对
我们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换言之,我们的用人要兼顾道德与才能。

要有包
括孝在内的良好品德,同时也警示我们无论什么制度都需要有力的机制来保障其实施,不能让大众化的政策为少部分人服务。

改革开放至今日,中国要进一步大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要建立健全机制让我们的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此外,在阅读各类资料时,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论从史出”。

牟吉信先生《汉代察举中的孝廉和察廉之分》中通过对比及举史料中的例子,深入浅出的将其在渊源、含义、适用对象和推举方式等一一作了区别。

吴俊蓉、李纯蛟两位学者在《“举孝廉”始末及其当代解析》中从春秋时谈起,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鲜明地谈了举孝廉兴起的原因、局限性、衰败的原因及对当今社会干部用人制度的启示。

黄留珠先生的《汉代的选廉制度》集中讲述了举孝廉制度的正面效应及其良好的机制,由此对我们当下的反腐倡廉体制机制产生了思考。

赖华明《汉代察举制的内容及其功过》详细介绍了察举制的各项内容自然也包括了举孝廉,对察举制的功过评说他采取了“二分法”,有破有立。

我感觉赖先生文笔较平实,几乎没很难理解的,通俗易懂。

上官绪智和郑长兴两位学者在《儒学与汉代官吏选拔》从“官置儒学,入仕必修”、“察举孝廉,以德取人”、“受试以职,论功选官”等用人程序上对儒学与汉代官吏选拔的关系做了分析。

历史死在过去,活于现在,永恒于未来。

以客观历史为鉴,反视当下,才是历史i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牟吉信《汉代察举中的孝廉和察廉之分》甘肃高师学报第5卷第6期(2000)
吴俊蓉李纯蛟《“举孝廉”始末及其当代解析》新乡学院报第25卷第2期2011年4月
上官绪智郑长兴《儒学与汉代官吏选拔》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第19卷第6期2002年11月
黄留珠《汉代的选廉制度》唐都学刊第14卷1 9 9 8 年第1期(总第5期)
赖华明《汉代察举制的内容及其功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11期人文社科版2003 年11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