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资)

政治经济学(资)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政治经济学(资)》课程考
核要求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 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

一.作业要求
1.字迹清楚,条理清晰。

2.每条题目均需要展开论述。

二.作业内容
1.说明资本循环运动的三个阶段哪一个阶段更为关键,并分析其原因。

2. 详细说明商业资本家是怎样得到商业利润的。

3.说明影响资本积累量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资本积累量?
4.论述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答:
1、第三阶段:即出卖阶段
资本家把工人生产出来、并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卖掉,完成由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形态变化.如果用W′代表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用G′代表包含着剩余价值的货币,则出卖阶段可用公式表示为:W′-G′.从商品转化为货币,本来是一般的商品流通行为,它之所以成为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是因为它和剩余价值的生产阶段紧密相连,W′在进入流通过程之前已经包含了剩余价值.对于资本主义再生产来说,出卖阶段是一个关键性的飞跃.如果这个飞跃不能成功,即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或不能全部卖掉,商品资本就不能顺利地转化为货币资本,资本循环就会中断或受到阻碍,再生产过程就会遭到破坏.在这一阶段,商品的出售速度和数量都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出售的速度不同,同一资本价值就会以极不相同的程度作为产品形成要素和价值形成要素起作用,再生产的规模也会以极不相同的程度扩大或缩小.在这里,出售商品的数量,成为决定性的事情.这是因为,商品资本作为已经增殖的资本承担者,从数量上讲必须全部完成形态变化,才能全部实现剩余价值.为了使商品尽快地全部卖掉,资本家必须使自己的产品适销对路,符合社会需要,这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中是难以全部实现的.循环的这
个阶段结束后,资本价值又回到原来的货币形态上,不过终点的货币G′大于预付的货币G.资
本循环返回到货币形态后,又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2、商业资本家在从事商品销售时,首先向产业资本家购买商品,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生
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卖给消费者。

这就是货币和商品在商业资本家手里运动的过程。

商业资本家的利润来源,是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

3、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包括:
(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越高,同量的可变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积累的数量也就越多。

资本家除了用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的办法来提高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外,还通过压低工人的工资来达到这一目的,这实际上是把工人的一部分必要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商品的价值就会降低,这便会从以下几方面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

首先,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从而使劳动力这一商品的价值也降低,这就可提高剩余价值率,增加剩余价值量,扩大积累规模。

其次,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由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价值下降,同量资本便可以购买更多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于是就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也就增加了资本积累的数量。

再次,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商品价值的下降,同量剩余价值便表现为更多的商品,这样,资本家就可以在不减少甚至增加他的个人消费的情况下,增加资本积累的数量。

最后,在劳动生产率提高条件下,当更新原有的生产资料时,可由效率更高和价格更便宜的生产资料代替旧有的生产资料,从而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或相对剩余价值。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所用资本就是指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全部劳动资料的价值;所费资本则是指每次生产过程中耗费掉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劳动资料的价值。

投入生产中的劳动资料,并不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被消耗掉,像厂房、机器等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全部都被使用着,但只是逐渐地被消耗掉,因而它们的价值也只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这样,在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便形成了一个差额。

这个差额的大小,取决于劳动资料的质量和数量。

(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在剥削程度一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决定于被剥削的工人人数。

如果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不变,则随着预付资本数量的增大,资本所雇佣、剥削的工人人数随之增加,资本家能够剥削到的剩余价值数量也会增加,从而资本积累的数量也会增加。

4、一、平均利润率规律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生产劳动者创造的增
殖价值总额与社会生产领域总投资额之间的比率.
各生产部门的投资按照平均利润率占有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投资者只要在社会需要的范围内,无论把资本投向哪个生产部门都有能获得大体相同的利润率.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客观规律性.
根据这一规律的内在要求,形成了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普遍性原则,即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
二、对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利润的平均化是通过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竞争而实现的竞争的主要方式是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
从平均利润的产生基础可以看出,其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它是社会大生产的产物.在社会大生产的条件下,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和资本主义一样是存在竞争和商品生产者的物质利益关系,这就必定会促使资本的自由转移,从而促使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所以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规律,而是社会化商品经济条件下所具有的经济规律.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的产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同样可以应用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原理来管理经济,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可以比较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经营活动的效果,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调节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
⑴利用平均利润指标衡量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虽然没有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竞争,但由于我国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所以各企业之间为了局部利益也必然存在竞争,从而使得利润趋于平均化,也就是利润率趋于平均利润率,这就使得
我们的社会有了一个统一的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国家与企业之间的按劳分配.平均利润率成为了对企业经济活动效果的一个客观评价的标准,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企业的个别利润率,使得其超过平均利润率,它是一个动力.
⑵利用平均利润率降低产品成本
利用平均利润率这一指标,可以促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从而降低了企业产品的个别价值,使得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存在一个差额,若个别价值等于社会价值,则其利润率等于平均利润率,低于和高于社会价值,则利润率就分别高于、低于平均利润率.在企业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同时,节约了社会劳动,所以社会主义可以运用平均利润率理论来控制产品的成本,节约社会劳动以提高经济效益.
⑶利用平均利润率可以起到控制物价的作用
社会主义国家的商品价格要保持基本稳定,除去供求关系等其它因素外,平均利润是控制物价的有效手段之一.根据生产价格理论,生产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所以控制物价要从
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控制部门的社会成本价格;二是控制社会平均利润率,从而控制平均利润.控制平均利润可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又可以解决分配不公,同时还能为国家积累财富,是一举多得的一个重要经济杠杆.
⑷利用平均利润率,在企业贯彻物质利益原则
根据⑴所阐述的,国家还可以利用平均利润率指标作为贯彻物质利益原则的依据,把利润率的高低与企业物质利益结合起来,也是解决国家与企业之间第一层次按劳分配的主要依据,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⑸利用平均利润率,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平均利润率使得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利润,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平均利润率来使得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解决各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因自然因素不同的而产生的不合理的物质利益差别,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完整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如调节我国工农业的比例关系.通过平均利润率理论,使得国民经济形成良性循环,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地发展和效益的不断提高.
平均利润率是竞争的结果,这就决定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当运用平均利润率理论来协调、深化我国的市场经济,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协调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