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二)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课件)(32张)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二)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课件)(32张)
(2)对外关系的特点 ①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并具有相当 程度的单向性。②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③与亚洲 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 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④中国 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入欧洲。⑤中国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 ⑥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战乱、分裂、自给自足的庄园 经济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 融合为一体。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民族融合中汲取了新的发 展能量,又为下一时期,即隋唐的繁盛提供了新的台阶。
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政治 (1)形成原因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 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3)田庄经济 随着秦汉时期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的发展,西汉中期以后, 特别是东汉王朝建立后,逐渐出现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田庄经济。田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 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 渔牧业。在田庄里,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聚族而居,此外田庄 的主要劳动者还有宾客、徒附和奴隶,他们对豪强地主有极强 的依附性,因此田庄还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地主田庄还 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家兵”,由依附农民组成。他们 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时为地主豪强看家护院,巡守警卫,战 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地主田庄的出现,是封建生产关系 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也是一种政治和经济结合的社会基层单位。
2.汉武帝推行“大一统”政策的原因和措施 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大大扩展了华夏民族的统治地域;大大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分封制的扩展作用使起源较早的中华 文明控制了广大人口和地域,使这一地域上的其他文明或者发 展不起来,或者被中华文明所同化。汉武帝时,继续推行“大 一统”政策。 (1)原因:①汉初,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权力极大,严 重影响皇帝的集权。 ②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势力,王国问题仍然威胁 中央统治。
②作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来南方创业,客观形势使 得他们成为开发南方经济的组织者。
③士族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
夏朝尊命、商朝尊鬼神、周人尊礼。春秋战国时礼崩乐 文化
坏,用传统的礼仪无法约束平民和官僚。因此在文化上, 因素
秦汉皇帝思考怎样教化百姓,以统治辽阔的国土 人才 汉初军功贵族显赫,武将轻视文人,文士人才极度匮乏。 因素 推行郡县制以后,需要众多的贤人担任官僚 经济
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约束以家为单位的言行 问题
——历史解释更明晰
1.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形成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①从贵族体制向官僚体制转变(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 转变);
政治 ②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转变;
文明 ③从世袭制到任命制转变; ④从分裂割据到统一王朝转变
经济 ①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变; 文明 ②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转变 精神 从思想自由到思想控制转变(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转 文明 变)
汉代儒学
先秦儒学
代表著作
《春秋繁露》
《论语》
理论基础
天人感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仁
思想来源 儒学、阴阳、黄老、法家
儒学
研究领域
谈论神学
谈论现实问题
与统治者 的关系
维护专制集权统治
批判时政
被当成“真理”而独尊,并 只是“百家”之一,是
地位作用 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 对“真理”的追求
砖”
——客观分析更理性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再思考
(3)实质 是两汉统治者在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皇 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制,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控制, 强化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 4.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 (1)相同之处:重视对人民的教化;重视以礼治国;强调重 义贱利;根本目的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2)不同之处
通史整合(二)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大一统”的实现、巩固和曲折。秦朝建立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 政治 权制度,到西汉时得以巩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士族势力强大 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 经济 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 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 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思想 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大放异彩;佛 文化 教的传入与传播。魏晋南北朝时,三教并存,儒学危机;文学艺术 带有分裂割据和民族融合的特点
2.辩证认识魏晋时期的士族政治 (1)消极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 盾特别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 ②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 的发展。 (2)积极 ①在魏晋动荡的政治局势下,编户农民依附于世家大族, 有较为保障的生产条件,对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
(2)主要特点 政治上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 经济上
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生活上 文化上 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衰落原因 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 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 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④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庶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 摧垮了腐朽的士族。
3.汉朝官僚体制的特点 是指西汉开国功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 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
布衣将相 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 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
重视母族 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
亲属关系 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2.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的区别
比较项
分封制
地方单位
封国
地方基础
血缘
行政特点
分权
官员身份
贵族
产生方式
世袭
选官标准
血缘
任职时间
终身
经济来源
封邑
历史影响
造成割据
中央集权制 郡县 地域 集权 官僚 任命 才能 任期 俸禄
巩固统一
3.汉承秦制,颇有所改 (1)“汉承秦制” 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和三公九 卿制度。 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如御史大夫。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汉武帝时实施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 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④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 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史实理解更透彻
1.社会转型——周秦之变
西周
生产技术 石器、木器、骨器,少量青铜器
土地制度
土地国有——井田制
耕作方式
千耦其耘
阶级关系
贵族、平民、奴隶
社会结构
血缘社会
地方治理
分封制
国家结构
分权
统治方式
贵族政治
治国思想
王道;德政
秦朝 铁犁牛耕 土地私有 小农经济 地主、农民 君臣社会
郡县制 中央集权 官僚政治 霸道;法家
5.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法律的影响 (1)儒家法律指导思想的确立。汉以后礼法结合、德刑并用 成为统治者制定法律的理论依据与主流法律思想。 (2)确立了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一些儒家思想的精义注入 法律中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八议”制度、“官 当”制度,准五服以制罪以及“重罪十条”等。还创制了上请 原则、恤刑原则、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等刑罚适用原则。 (3)逐渐形成一系列符合儒家思想的具体法律观点。如“亲 亲得相首匿”“以功覆过”等。 (4)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促进了司法队伍的儒家化,即大批具 有儒家经义素养的官吏越来越受到重视。
政治 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完善封建法制,打击
方面 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强化监察制度,在中 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 为。在地方设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
军事 三次反击匈奴,改变了汉朝对匈奴的被动地位;进军西南 方面 地区,征服东越、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
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盐铁 经济
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 儒士受到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 重用
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 地方势力 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 强大 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 面
4.两汉重要的经济制度 (1)编户齐民 为加强对百姓的管理,保证赋役制度的实行,汉武帝时期 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 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 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 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 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提供 稳定的兵源。但这些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 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
③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激化。 ④匈奴不断入侵,两越不断制造事端,边境不宁。 ⑤汉初经过六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出现繁荣的 局面。
(2)措施 改革官职,组成内朝和外朝,加强皇权。大量选拔人才, 重视官吏的任用与考核。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以及通过“酎金夺爵”的办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