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练习卷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年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练习卷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年

单元质检卷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1年)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北武汉调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 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

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

这反映了( )A.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2.(2018湖南怀化三模)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

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

这反映了( )A.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B.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3.(2018东北三市联考)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农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

这一趋势是( )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C.贵族政治让位于官僚政治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4.(2018河南名校联考)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

这表明(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的根源5.(2018河南名校联考)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

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A.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B.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C.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D.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6.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

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活极为贫困B.汉初财政较为宽裕C.统治者的开明政策D.鉴于秦朝灭亡的教训7.(2018安徽马鞍山二模)下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弋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B.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D.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8.(2018重庆三模)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其中有6处在今天河南境内。

迄今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近60处,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

这反映出汉代( )A.冶铁技术趋于成熟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C.中原地区经济领先D.开始进入铁器时代9.《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10.汉武帝驾崩之后,朝中拟上其庙号为世宗(意即“划时代的典型”),经学家夏侯胜却强烈反对,他认为皇帝连年征战而使生灵涂炭,不应以世宗为庙号。

这表明当时部分儒家学者( )A.倡仁政反黩武的政治原则B.已经控制朝政C.获得决定皇帝庙号的特权D.主张民贵君轻11.(2018安徽马鞍山质检)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旅行记、地方志和异物志,如吴人康泰的《扶南传》、佚名的《交阯外域记》、晋人释道安的《西域记》、竺法维的《佛国记》等。

这反映了当时( )A.造纸术促进了书籍的流传B.对外交流促进知识结构更新C.探知外部世界成为社会共识D.经济发展推动对外交流兴盛12.(2018湖北华师大押题)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

此种历史现象( )A.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B.体现了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实际是儒家思想的积淀与发展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时期)及献帝初平中,董卓乃更铸小钱,由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钱数百万。

至魏武为相,于是罢之,还用五铢。

是时不铸钱既久,货本不多,又更无增益,故谷贱无己。

及黄初二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

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晋自中原丧乱,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谓之比轮,中者谓之四文。

吴兴沈充又铸小钱,谓之沈郎钱。

钱既不多,由是稍贵。

孝武太元三年,诏曰:“钱,国之重宝,小人贪利,销坏无已,监司当以为意。

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闻官私贾人皆于此下贪比轮钱斤两差重,以入广州,货与夷人,铸败作鼓。

其重为禁制,得者科罪。

”安帝元兴中,桓玄辅政,立议欲废钱用谷帛。

——(唐)《晋书》材料二王猛(前秦大将,辅佐苻坚统一北方)整齐风俗,政理称举,学校渐兴。

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

百姓歌之曰:“长安大街,夹树杨槐。

下走朱轮,上有鸾栖。

英彦云集,诲我萌黎。

”——(唐)《晋书》(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凡此十里(指都城洛阳城内10个商业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金银锦绣,奴婢缇衣。

五味八珍,仆隶毕口。

——(北魏)《洛阳伽蓝记》材料三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凭照税),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

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

历宋齐梁陈,如此以为常。

以此人竞商贩,不为田业,故使均输,欲为惩励。

虽以此为辞,其实利在侵削。

——(唐)《隋书》(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魏晋时期、北朝(前秦和北魏)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说明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15分)(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10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是一种圈层结构,它以中原地区为核心,不断向外部空间进行扩展。

从秦汉到明清,圈层结构经过两千多年的空间扩散,外部达于自然边疆,内部结构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核心—边缘—边疆的圈层梯度分布,行政管理层次上的政区、城、镇、乡村的等级系列……并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模式。

——摘编自姚晓瑞《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过程及模式研究》解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合理,史实正确,史论结合)(12分)答案:1.D 解析题干主要记述了《秦律十八种》的具体内容,与秦朝创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秦律十八种》的内容非常庞杂,包含的范围非常广,与“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秦律十八种》中有部分内容是关于国家经济管理的,但不是全部,故C项错误;《秦律十八种》的内容庞杂,所涉及的范围很广,说明秦朝建立之后,有许多社会问题需要解决,故D项正确。

2.C 解析“皇帝被称为‘君父’”没有体现对君权的神化,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宗族关系,故B项错误;“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

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体现了“家天下”的观念对政治的影响,故C项正确;“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没有体现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故D项错误。

3.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官员来源的变化,而非官员选拔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法治,并且古代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治,而是人治,故B项错误;官员来源从世袭的公族变为大夫、陪官、布农,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被打破,贵族政治逐渐让位于官僚政治,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员来源的变化,并不涉及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4.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设立了中外朝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材料中“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说明了皇权加强,故A项错误;材料“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说明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缩小,故B项正确;君权与相权斗争不是西汉后期政局动荡的原因,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灭亡的根源不是宦官和外戚专权,故D项错误。

5.C 解析“造作水排,铸为农器”,反映了生产工具的进步,与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故B项错误;“铸为农器”“勿租赋”“亲率群臣农以劝之”,都反映出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汉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6.D 解析汉初农民生活贫困是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开明政策的表现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西汉初年,统治者鉴于秦朝徭役过重最终导致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维护新建王朝的稳定,故D项正确。

7.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画像砖上部为弋射图,右为莲池,水中有鱼鸭遨游,空中有大雁飞行。

下部为收获图,一人挑担提篮,三人俯身割穗,另外两人似在割草,体现了东汉时期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故A项正确;图中并未体现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故B项错误;图片没有反映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因而无法判断东汉时期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故C项错误;东汉时期,以土地私有制为主,故D项错误。

8.C 解析材料中并没有对冶铁技术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官营手工业在汉武帝时期的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其中有6处在今天河南境内。

迄今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近60处,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可知中原地区的经济在汉武帝时期领先全国,故C项正确;古代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9.A 解析材料体现了贫富程度与治国难易的关系,但材料中没有强调均贫富的问题,B、C、D三项都是在强调均贫富的问题,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

材料强调的是适当缩小贫富差距,以保证上下相安,维护社会稳定,故选A项。

10.A 解析夏侯胜因汉武帝穷兵黩武而反对将其庙号定为世宗,表明当时部分儒家学者倡仁政反黩武的政治原则,故A项正确;反对将汉武帝的庙号定为世宗并不能说明当时部分儒家学者控制了朝政,故B项错误;反对将汉武帝的庙号定为世宗是夏侯胜的个人意见,并非是获得了决定皇帝庙号的特权,故C项错误;民贵君轻思想强调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而夏侯胜反对将汉武帝的庙号定为世宗更多的是出于反对皇帝征战连年的反战思想,故D项错误。

11.B 解析题干未提及造纸术的贡献,故A项错误;根据“出现了一批旅行记、地方志和异物志”,可以推知对外交流促进了知识的更新,故B项正确;题干只说明“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旅行记、地方志和异物志”,并不能说明探知外部世界成为社会共识,故C项错误;题干未提及魏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