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上,董仲舒是个地道的神学唯心主义者。 “ 天 者 , 万物之 祖 , 万物 非天不 生 。” ( 《春秋繁 万物 之祖 露·顺命》) “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为人者天也 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
(三)地方学校 文翁兴学: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欲移 文翁兴学: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欲移 风易俗,推行教化,先从郡吏中选派聪慧 者十余人到长安,就学于博士,这可谓最 早的委托培养措施。 至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 至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颁布地方官学 学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普遍设学:设在 郡国的称为“ 郡国的称为“学”,设在县的称为“校”, ,设在县的称为“ 设在乡的称为“ 设在乡的称为“庠”,设在村落(“聚”) ,设在村落(“ 的称为“ 的称为“序”。
(三)专门学校的设置 三国魏明帝置律博士,教授刑律, 三国魏明帝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 学弟子。这是我国古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 学弟子。这是我国古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 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 开设医学, 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开设医学,这 是我国医学专科教育之始,也是世界上最 是我国医学专科教育之始, 早的医学专科学校。 早的医学专科学校。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年),下令在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年),下令在 京师开设 “四学”。玄学、史学、文学、 四学” 儒学“四学” 儒学“四学”,是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 合学校。
(三)以儒术取士
察举最盛的孝廉科,就是选取具备儒家的“ 察举最盛的孝廉科,就是选取具备儒家的“孝”、“廉” 美德的人士 而明经科则是专取通晓一门儒经的学者 太学生通过考课,通一经者即补为官。
(四)视学制度 作用和影响 :
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二)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
北魏统治者又重视经学,不仅设立了国子学和太 学,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年)还普遍设置了州 学,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年)还普遍设置了州 郡学,并建立了郡国学校教育制度。 《北史·高允传》记载,当时规定大郡立博士2人, 北史·高允传》记载,当时规定大郡立博士2 助教4人,学生100人;次郡立博士2人,助教2 助教4人,学生100人;次郡立博士2人,助教2人, 学生80人;中郡立博士1人,助教2人,学生60人; 学生80人;中郡立博士1人,助教2人,学生60人; 下郡立博士1人,助教1人,学生40人。 下郡立博士1人,助教1人,学生40人。
董仲舒传》)。
“教, 政之本也;狱 ,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 教 政之本也; 政之末也。 其事异域,
三、汉代的私学
1、初级程度的蒙学
西汉初,塾师将秦代留下的三种识字课本《苍颉》 西汉初,塾师将秦代留下的三种识字课本《苍颉》、《爰 历》、《博学》合并为《苍颉篇》。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 博学》合并为《苍颉篇》 《凡将篇》,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李长作 凡将篇》,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篇》 《元尚篇》。王莽当政时,扬雄作《训纂篇》。 元尚篇》。王莽当政时,扬雄作《训纂篇》 初级程度的蒙学还有“乡塾” 初级程度的蒙学还有“乡塾”。“乡塾”的教师称“塾师” 乡塾”的教师称“塾师” 或“孝经师”,主要教学《孝经》、《论语》。 孝经师”,主要教学《孝经》 论语》
(二)察举的科目
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常科 和特科 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 察举常科中最主要的是孝廉科,还有秀才、明经、童子科 等科目。 特科中最主要的科目、也是最制度化的科目是贤良方正。
陕西省委把“孝廉” 陕西省委把“孝廉”作为选拔领导干部的标 准
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谈到公道正派地选人用人时表示: 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谈到公道正派地选人用人时表示: 各级领导干部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强组织者, 各级领导干部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强组织者, 也该是群众公认的有人格魅力的人。那些荣辱不分、 也该是群众公认的有人格魅力的人。那些荣辱不分、德行 不良、不敬不孝的人,绝不能提拔重用。( 人民日报》 。(《 不良、不敬不孝的人,绝不能提拔重用。(《人民日报》) 首先,它是一种提醒。将道德标准纳入考核标准,是一种 事前的提醒,它提醒为政者在取得职位前应认识到,丧失 了基本的道德水准,就是丧失了为官的前提条件。试想, 一个荣辱不分、德行不良、连自己父母都不关爱的人,又 怎能指望他亲民如水、造福一方呢? 同时,它也是一种激励。道德考核使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 道德水准的人能够实现其为官谋政的愿望,这无疑会激发 人们强烈的道德意识。
(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以法为教、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二、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汉代“独尊儒术”
汉初统治者奉行主张“无为而治” 汉初统治者奉行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 学说(道家为核心,融合其他)。 学说(道家为核心,融合其他)。 在文教方面,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在《 在文教方面,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在《对 贤良策》中提出的三大建议,确立了“ 贤良策》中提出的三大建议,确立了“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教育
教育系 袁强
第一节 秦汉文化教育政策
一、秦朝的文化政策 (一)书同文
“言语异声,文字异型” 言语异声,文字异型” 以小篆为文字形体的标准
(二)行同伦 (三)设三老以掌教化
(四)禁止私学,焚书坑儒 禁止私学,
李斯 :私学师古非今,扰乱视听,非议法教。进而 提出 “挟书”之策 。 挟书” 公元前212年,有儒生诽谤秦始皇后逃亡,秦始皇大 公元前212年,有儒生诽谤秦始皇后逃亡,秦始皇大 肆株连搜捕,发生了坑杀(活埋)460个儒生的极端 肆株连搜捕,发生了坑杀(活埋)460个儒生的极端 事件。
(二)专门学校 汉明帝时期创设“四姓小侯学” 宫邸学 ——汉明帝时期创设“四姓小侯学”,是
贵族教育的体现,培养“ 贵族教育的体现,培养“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 篆者” 篆者”; 以宫人为教育对象的宫廷学校。 以宫人为教育对象的宫廷学校。
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
178年),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 178年),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 学校。 学生专习辞赋、小说、尺牍、画、书法等。 鸿都门学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它打破以儒家经典为 国学唯一教学内容的旧传统,不仅为汉代建立了崭 新的教育体制,也为中国和世界教育史开辟了专科 学校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的新纪元。
第二节 汉代教育制度和察举选士制度
一、 汉代的教育体制
中央官学 ——太学 ——鸿都门学 ——宫邸学 地方官学
官 学
初级程度的蒙学 私 学 (书馆) 书馆) 高级程度的经师收徒讲学 经馆) (经馆)
二、汉代的官学 (一)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朝廷为博士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朝廷为博士 置弟子50人,这是汉代太学建立的标志。, 置弟子50人,这是汉代太学建立的标志。, 也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 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三)察举的流弊 意义:重视品行才绩,广开才路,不拘一格; 意义:重视品行才绩,广开才路,不拘一格; 建立严格的察举法规。 局限:选举大权为权门势家所把持;重德轻 局限:选举大权为权门势家所把持;重德轻 才,使评价带有虚伪性和主观随意性;多途 求贤保持了特权。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 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九品中正” 二、“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一)设置中正官 (二)品第人物
中正负责查访本籍贯的士人,了解其家世和德才表现,并 作出评价。“家世”也称“ 作出评价。“家世”也称“品”,才德称“状”,中正官 ,才德称“ 根据士人的“ 根据士人的“品”、“状”评定品级。具体分为九品:上 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三)按品授官 小中正报大中正,大中正报司徒,司徒呈吏部待 用。吏部根据中正品第的等级授官,一般来说, 品第越高官职越大。
第四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董仲舒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 董仲舒的生平和政治、
董仲舒(公元前 一公元前 今河北省景县境内)人 董仲舒 公元前179一公元前 公元前 一公元前104),广川 今河北省景县境内 人, ,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境内 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汉代孔子”之称。 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汉代孔子”之称。 “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兴教化、正万民”和“改革选士 制度”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 他一生著作甚丰,但绝大部分失传了,现 存仅有《春秋繁露》一书和《史记·儒林列 传》及《汉书·董仲舒传》中的有关资料。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教育
一、学校设置上的新举措 (一)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西晋时期,在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一个贵族 阶层──门阀世族。为了保证他们受教育的 阶层──门阀世族。为了保证他们受教育的 特权,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 特权,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 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年)设置国子祭 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年)设置国子祭 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
思考: 思考: 儒家在如何治民的问题上有哪些优势? 儒家在如何治民的问题上有哪些优势?
(一)设五经博士
博士是掌管典籍簿册的咨政议政官员,诸子、术 博士是掌管典籍簿册的咨政议政官员,诸子、 方技等都立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 136年 数、方技等都立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 “置五经博士。” 置五经博士。
他以天人同类为根据,提出了“天人感应论 天人感应论”和“君权 天人感应论 君权 神授”的思想。 神授
在政治方面,他强调“德治”和“法古”。 “天数右阳而不右阴,务德而不务刑,”(《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天数右阳而不右阴, 天数右阳而不右阴 “阳为德 , 阴为刑 , 刑主杀而德主生 阳为德, 阳为德 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 任刑也” 王者应“承天意以从事, 任刑也”,王者应“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汉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