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节日节气教师版

节日节气教师版

一、传统节日相关选择题:
1、唐代文人写重阳节习俗的诗篇有很多,杜甫的七律( C ),就是写重阳相
关习俗的名篇。

A、《望岳》
B、《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登高》
D、《春晓》
2、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 B )、观赏菊花、遍
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老人的节日。

A、家人团聚
B、登高远眺
C、舞狮子
D、荡秋千
3、到了( A )朝/代,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因为那时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

A、唐
B、宋
C、明
D、清
4、在中国仅次于春节的( C )节,也很隆重。

A、元宵
B、端午
C、中秋
D、情人
5、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和( A )为主要内容。

A、祈求丰年
B、招财进宝
C、孝敬老人
D、大吃大喝
6、春节的主要习俗有扫尘、贴春联、贴门神、燃爆竹蒸年糕、包饺子、( A )和拜年。

A、守岁
B、团拜
C、磕头
D、打扑克
7、农历正月十五夜,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 C ),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A、舞狮子
B、踩高跷
C、猜灯谜
D、扭秧歌
8 国人民过春节有多少年的历史?( D )
A4500年 B4000年 C3500年 D 3000年
9 春节有很多别称,下列选项不是春节的别称的是( A )
A岁日 B元日 C正旦 D元首
10 .我国废除农历,采用阳历是在什么时候?(A )
A1912年 B1937年 C1949年 D1951年
11.下列选项不是元宵节的习俗的是( D )
A吃元宵 B赏花灯 C舞龙、舞狮 D贴窗花
12 列哪项描绘的不是清明(D)
A.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B.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C.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D.远上寒山十近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13 扫墓活动通常是清明的什么时候( C )
A前十五天 B.前二十天 C. 前十天或后十天 D.前五天
14 以下不属于清明的风俗的是( C )
A.扫墓
B.踏青
C. 门旁插柳和戴柳枝帽
D.种花
15下列传统节日中,( D )来源于二十四节气。

A.元宵节
B.中秋节
C.端午节
D.清明节
16.端午节是几月初几( C )A、八月十五 B、正月十五 C、五月初五 D、九月初九
17端午节纪念我国古代哪位爱国人士( A ) A、屈原 B、杜甫 C、李白 D、伍子胥
18人流行端午日涂饮雄黄酒的主要意义是(C)。

A、幸福吉祥 B、祛瘟解毒 C、避邪驱瘟 D、纪念白蛇
19午节这天,人们通常会喝一种据说能辟邪的酒,请问是(A )酒?A、雄黄酒 B、啤酒 C、白酒 D、红酒
20有为小孩佩香囊的习惯,大人在香囊内放朱砂、雄黄、香药等代表的意义是(A)。

A、避邪驱瘟
B、一种装饰
C、治病防身
D、吉祥如意
二、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及习题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一一相间。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一个很普及的历法知识,提起来应该是家喻户晓,她是我国古人计算时令变化的、十分独特的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

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含义如下:
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惊蛰:蛰,藏的意思。

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认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

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华中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春分:春分正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

天文学上规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这个节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

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

田间管理日益繁忙。

农谚曰:“立夏三朝遍地锄”。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的时候。

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

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

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

大暑:这时正值“中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时期。

立秋:我国习惯上作为秋季的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植物结实,秋收季节即将来临。

但立秋后暑气并未散尽,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在后头。

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

暑气至此而止矣。

”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天气转为凉爽,日夜温差加大,地面上的水汽晚上容易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故得名白露。

秋分:秋分与春分这一天一样,太阳又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秋分这天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秋天。

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明显转凉,早晨和夜间地冷露凝。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开始进行秋收秋种。

霜降:《月令七十二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表示广大中原地区开始有霜。

立冬:为冬季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小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这时黄河流域一般开始下雪。

大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此时的天气较前更冷,降雪的次数和量也将增多。

冬至:与夏至相反,北半球冬至时白昼最短,日照物影最长,黑夜最长。

过了冬至白昼就一天天地增长了。

北方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小寒:是一年中温度已到严冬的节气,这时正值“三九”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天寒地冻,进入严冬时期。

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期,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持续和加剧。

《三礼义宗》曰:“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署、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1.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B.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

C.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赐菊花图、插茱萸等习俗。

D.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为鼠,丑为牛,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戌年生的肖狗,亥年生的肖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