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药物分析理论知识一、总论 (一)药品质量控制的目的、全面控制药品质量与质量管理的意义(重点、但容易理解) 1.目的:保证用药的安全、合理和有效 2.全面质量控制:药物的研制、生产、供应以及临床使用。
药品质量应从药品的性状、真伪、有效性、均一性、纯度、安全性和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综合评价。
3.常见的质量管理文件:《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
(二)药品质量标准 1.药品质量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药政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2.国内药品标准:《中国药典》(Ch.P)、药品标准 国外药品标准:美国药典(USP)、美国国家处方集(NF)、英国药典(BP)、日本药局(JP)、欧洲药典(Ph.Eur)和国际药典(Ph.Int)。
(掌握各自的简称) 3.《中国药典》 《中国药典》由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等四部分组成。
1.凡例,把与正文品种、附录及质量检定有关的共性问题加以规定,避免在全书中重复说明。
主要内容有: (1)检验方法和限度 检验方法:《中国药典》规定的按药典。
仲裁以《中国药典》方法为准。
(2)标准品、对照品 标准品:用于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按效价单位(或μg)计。
对照品除另有规定外,均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进行计算后使用。
(3)精确度 “精密称定”:千分之一; “称定”:百分之一; “精密量取”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密度要求。
取用量为“约”若干时,指该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士10%。
试验中供试品与试药等“称重”或“量取”的量,均以阿拉伯数码表示,其精确度可根据数值的有效数位来确定。
(小数点后多一位) 取样→溶解→加沉淀剂使其沉淀→过滤→洗涤→干燥至恒重→称量→计算。
“恒重”,除另有规定外,系指供试品经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0.3mg以下的重量;“空白试验”系指在不加供试品或以等量溶剂替代供试液的情况下,按同法操作所得的结果; (4)试液、试药、指示剂——符合相关规定 (5)计量 2.正文,包括所收载药品或制剂的质量标准。
包括:法定名称、来源、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类别、剂量、规格、贮藏、制剂等。
3.附录,制剂通则、通用的检测方法、指导原则、生物检定法、试剂、原子量表等。
4.索引 (三)常用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非常重要) 1.常用的定性方法 (1)化学鉴别法:包括呈色反应鉴别法、沉淀生成反应鉴别法、荧光反应法、气体生成反应鉴别法、测定生成物的熔点鉴别法以及特异焰色法等。
呈色反应鉴别法主要有: ①三氯化铁呈色反应适用于具有酚羟基或水解后产生酚羟基药物的鉴别。
反应试剂:三氯化铁(生成紫堇色配位化合物) ②异羟肟酸铁反应适用于芳胺及其酯类药物或酰胺类药物的鉴别,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 反应试剂:盐酸羟胺、三氯化铁 ③茚三酮呈色反应适用于具有脂肪氨基或α-氨基酸结构药物的鉴别,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 反应试剂:茚三酮 ④重氮化-偶合显色反应适用于具有芳伯氨基或水解后产生芳伯氨基药物的鉴别,如:盐酸普鲁卡因。
反应试剂:亚硝酸钠试液、β-萘酚试液(生成猩红色沉淀) ⑤氧化还原显色反应适用于具有还原基团药物的鉴别,如:维生素C。
沉淀生成反应鉴别法主要有: ①与重金属离子的沉淀反应,如与银盐、铜盐的反应,如:巴比妥类药物; ②与硫氰化铬铵的沉淀反应; 荧光反应法主要有三种情况: ①药物本身在可见光(或紫外光)下发射荧光; ②药物溶液加硫酸使呈酸性后,在可见或紫外光下发射荧光; ③药物与某些试剂如溴、间苯二酚、衍生化试剂等反应,于可见光下发射荧光。
气体生成反应鉴别法: ①胺类、酰脲类、酰胺类药物经强酸处理后,产生氨气;(含N的药物产生氨气) ②含硫的药物经强酸处理后,产生H2S气体; ③含碘的有机药物,加热,生成紫色碘蒸气; ④含醋酸酯、乙酰胺类药物水解后,加乙醇,产生醋酸乙酯的香味。
(含酯键药物产生香味) (2)光谱鉴别法:主要包括紫外光谱鉴别法和红外光谱鉴别法。
紫外光谱鉴别法(UV): ①有色溶液对可见光都有一定程度的吸收,故可用比色法(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鉴别,常用波长范围400~760nm。
②结构中含有不饱和双键和共轭双键的药物对紫外光有一定的吸收,故可用紫外分光法(缩写UV)鉴别。
紫外光测定波长范围为200~400nm。
鉴别方法: ①测定最大吸收波长(λmax),或同时测定最小吸收波长(λmin); ②规定一定浓度的供试液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收度; ③规定吸收波长和吸收系数法; ④规定吸收波长和吸收度比值法; ⑤经化学处理后测定其反应产物的吸收光谱特性。
红外光谱鉴别法(IR):几乎所有的原料药都可以采用红外光谱法鉴别。
(3)色谱鉴别法:包括TLC法、HPLC法和GC法。
TLC法一般要求供试品斑点的比移值(R f)与对照品的一致。
HPLC法和GC法一般采用对照品(标准品)比较法,要求供试品溶液中药物色谱峰的保留时间(t R)与对照品的一致。
(4)生物学鉴别法:是利用生物体进行试验来鉴别药物的。
鉴别通常需用标准品或对照品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对照试验加以确证。
2.定量分析方法 (1)容量分析法:包括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非水溶液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和配位滴定法。
原料药的含量测定首选容量分析法。
方法:将已知浓度的滴定液滴加到待测药物的溶液中,直到所加滴定液与被测药物按化学计量反应完全为止,根据滴定液的浓度与消耗滴定液的体积计算被测药物的含量。
滴定度为每1ml某摩尔浓度的滴定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重量(mg)。
含量计算: 直接滴定法: 剩余滴定法: 重点:滴定液、指示剂 滴定液:装在滴定管里用来和药物反应的试液。
指示剂:用来指示反应终点的试剂。
补充:常见滴定方法: ①亚硝酸钠法(氧化还原法的一种):又称重氮化法,是以亚硝酸钠为滴定液测定具有芳伯氨基(普鲁卡因、磺胺类)或经适当化学反应(如水解、还原等)后产生芳伯氨基(如对乙酰氨基酚、氯霉素等)的药物的含量。
指示终点的方法有三种: a.外指示剂法:以碘化钾淀粉糊或溶液为外指示剂。
b.内指示剂法:常用的指示剂有橙黄Ⅳ-亚甲蓝、中性红等。
c.永停滴定法:本法是利用永停滴定仪指示终点的方法,为我国药典所采用。
②非水滴定法:适于酸碱性不太强的有机碱或有机酸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有机碱的含量测定,常以冰醋酸为溶剂,高氯酸为滴定液,结晶紫为指示剂。
③沉淀滴定法:主要指银量法,即以硝酸银为滴定液测定含卤素离子药物的含量。
如巴比妥类药物的测定。
④酸碱滴定法:适用于酸、碱药物的含量测定。
常用滴定液:盐酸滴定液、氢氧化钠滴定液。
指示剂:甲基红、酚酞。
如:芳酸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2)光谱分析法 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依据是Lambert-Beer定律: A=-lgT =ECL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常用的定量方法有: A.对照品比较法: 被测组分的含量为:(式中D为稀释倍数;W为取样量)。
B.吸收系数法: 注意:测定时,要求供试品溶液的A应在0.3~0.7。
C.计算分光度法 双波长、导数光谱法。
用于复杂样品的分析 ②荧光分光光度法:物质在低浓度范围内的荧光强度与溶液中该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3)色谱分析法:是一种分离分析方法,该法先将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开,然后逐一检测。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
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法。
理系统、打印机。
气相色谱法: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法。
分类:填充柱、毛细管柱 仪器:气源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检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 常用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HPLC、GC法的系统适应性试验: ①理论塔板数:n=16 ( tR /W )2 =5.54 ( tR /W1/2)2 ②分离度:R = 2( tR2 - tR1) /(W1+W2) 定量分析对分离度的要求:分离度大于1.5 ③重复性:标准偏差小于2% ④拖尾因子:T HPLC法和GC法中常用定量方法: 1.内标法加校正因子测定供试品中主成分含量 ②外标法测定供试品中主成分含量:分为标准曲线法和外标一点法,外标一点法的计算公式为: (4)生物检定法(5)其他方法: (四)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来选择分析方法。
二、药物的杂质检查 1.杂质的来源:生产、贮藏 2.杂质分类 一般杂质:酸、碱、水分、氯化物、硫酸盐、砷盐、重金属等。
特殊杂质:如阿司匹林在生产和贮存过程中会引入水杨酸。
3.杂质限量:用百分之几或百万分之几(ppm)来表示 S:供试品的量,C:杂质标准溶液的浓度,V杂质标准溶液的体积,L杂质限量 三、复方制剂分析 含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有效成分的药物制剂。
分析方法的研究设计:。
选择1~2个主成分测定以控制质量。
四、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 1.制定药品质量标准的意义:统一药品质量标准,它将对我国的医药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良好的影响 五、体内药物分析 研究生物机体中药物及其代谢物和内源性物质的质与量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学。
研究对象为生物样品。
体液主要包括血液(血浆、血清和全血)1.特点: ①干扰杂质多;②样品量少,不易重新获得; ③工作量大,测定数据的处理和阐明有时不太容易。
2.常用的分析方法: ①色谱法:HPLC法、GC法及其联用技术; ②毛细管电泳法及其联用技术; ③免疫分析法(IA):该法是以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④分光光度法: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 ⑤同位素技术:应用稳定性放射性核素标记药物,用放射性强度表示标记药物量,用体液中的放射强度表示体液药物浓度 3.生物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1)蛋白质的处理方法: ①加入可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及中性盐 ②加入酸性沉淀剂 ③组织的酶消化法 (2)样品分离纯化: ①液-液萃取 ②液-固提取 4.在医院中的应用 ①药物滥用监测,如兴奋剂的检测; ②治疗药物监测,许多药物的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很小。
③临床毒性分析,快速地对毒物作出鉴定 ④临床疾病诊断,对体液中某些内源性活性化合物的定性或定量测定 ⑤进行新药的药物动力学与生物药剂学研究。
第二节 药品质量控制 一、通则 1.药检任务:包括常规的检验、工艺流程、反应历程、生物体内代谢过程等方面的监测。
2.医院内部药品流通环节的质量控制 ①全方位的质量控制:采购、生产检验-验收入库仓库保管-发放供应-门诊、住院药房-病区药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