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下面四个式子中,分式为()A. 257+xB.13xC.88+xD.145÷x【答案】B【解析】【分析】判断分式的依据是看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如果含有字母则是分式,如果不含有字母则不是分式.【详解】A.257+x的分母中不含有字母,因此它是整式,而不是分式,故本选项错误;B.13x分母中含有字母,因此它们是分式,故本选项正确;C.88+x是整式,而不是分式,故本选项错误;D.145x+的分母中不含有字母,因此它们是整式,而不是分式.故本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定义,熟知一般地,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A B叫做分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0.0000064-,结果为()A. 60.6410--⨯ B. 66.410--⨯ C. 76.410--⨯ D. 86.410--⨯【答案】B【解析】【分析】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般形式为a×10﹣n,与较大数的科学记数法不同的是其所使用的是负指数幂,指数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详解】﹣0.000 006 4=﹣6.4×10﹣6.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一般形式为a×10﹣n,其中1≤|a|<10,n为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3.已知点(),A a b -在第二象限,则点()1,2-B a b 在(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A (a ,﹣b )在第二象限,可得a <0,b <0,进而得到1﹣a >0,2b <0,即可得出点B (1﹣a ,2b )在第四象限.【详解】∵A (a ,﹣b )在第二象限,∴a <0,b <0,∴1﹣a >0,2b <0,∴点B (1﹣a ,2b )在第四象限.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点的坐标,记住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是解决的关键,四个象限的符号特点分别是: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4.如图,在框中解分式方程的4个步骤中,根据等式基本性质的是( )A. ①③B. ①②C. ②④D. ③④【答案】A【解析】【分析】 根据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整式,结果不变,根据等式的性质2,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结果不变,可得答案.【详解】①根据等式的性质2,等式的两边都乘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x ﹣2,结果不变;②根据去括号法则;③根据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同一个整式3﹣x ,结果不变;④根据合并同类项法则.根据等式基本性质的是①③.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式的性质,利用了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性质2.5. 已知一组数据3,a ,4,5的众数为4,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A. 3B. 4C. 5D. 6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要求平均数只要求出数据之和再除以总的个数即可;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依此先求出a ,再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数据3,a ,4,5的众数为4,即4次数最多;即a=4.则其平均数为(3+4+4+5)÷4=4.故选B .考点:1.算术平均数;2.众数.6.如图,在ABC ∆中,5AB AC ==,D 是BC 上的点,DE ∥AB 交AC 于点E ,DF ∥AC 交AB 于点F ,那么四边形AFDE 的周长是( )A. 5B. 10C. 15D. 20【答案】B【解析】【分析】 由于DE ∥AB ,DF ∥AC ,则可以推出四边形AFDE 是平行四边形,然后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以证明□AFDE 的周长等于AB +A C .【详解】∵DE ∥AB ,DF ∥AC ,则四边形AFDE 是平行四边形,∠B =∠EDC ,∠FDB =∠C∵AB =AC ,∴∠B =∠C ,∴∠B =∠FDB ,∠C =∠EDF∴BF =FD ,DE =EC ,所以:□AFDE 的周长等于AB +AC =10.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是本题解题的关键.7.一次函数y =kx ﹣1的图象经过点P ,且y 的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则点P 的坐标可以为( )A. ()5,3-B. (2,3)-C. (2,2)D. (3,1)-【答案】C【解析】【分析】 根据函数的性质判断系数k >0,然后依次把每个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求出k 的值,由此得到结论.【详解】∵一次函数y =kx ﹣1的图象的y 的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k >0.A .把点(﹣5,3)代入y =kx ﹣1得到:k 45=-<0,不符合题意;B .把点(1,﹣3)代入y =kx ﹣1得到:k =﹣2<0,不符合题意;C .把点(2,2)代入y =kx ﹣1得到:k 32=>0,符合题意; D .把点(5,﹣1)代入y =kx ﹣1得到:k =0,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一次函数的性质,根据题意求得k >0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点A 在反比例函数,3(0)y x x=>的图像上,点B 在反比例函数()0k y x x =>的图像上,AB x ⊥ 轴于点M .且2=MB AM ,则k 的值为( )A. -3B. -6C. 2D. 6 【答案】B【解析】【分析】先根据反比例函数kx的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可知S△AOM32=,S△BOM=|2k|,则S△AOM:S△BOM=3:|k|,再根据同底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高之比,得出S△AOM:S△BOM=AM:MB=1:2,则3:|k|=1:2,然后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所在的象限,即可确定k的值.【详解】∵点A在反比例函数y3x=(x>0)的图象上,点B在反比例函数ykx=(x>0)的图象上,AB⊥x轴于点M,∴S△AOM32=,S△BOM=|2k|,∴S△AOM:S△BOM32=:|2k|=3:|k|.∵S△AOM:S△BOM=AM:MB=1:2,∴3:|k|=1:2,∴|k|=6.∵反比例函数kx的图象在第四象限,∴k<0,∴k=﹣6.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ykx=的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三角形的面积,难度中等,得到3:|k|=1:2,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9.计算:131(2)201923-⎛⎫-+︒+-+=⎪⎝⎭____________.【答案】﹣2 【解析】【分析】首先计算乘方,然后从左向右依次计算,求出算式的值是多少即可.【详解】原式=﹣8+1+2+3=﹣2.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考查了实数的运算,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在进行实数运算时,和有理数运算一样,要从高级到低级,即先算乘方、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同级运算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另外,有理数的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正确化简各数是解题的关键.10.已知关于x的方程113=--ax a x有解2x=,则a的值为____________.【答案】1 【解析】【分析】分式方程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把x=2代入整式方程计算即可求出a的值.【详解】去分母得:a﹣x=ax﹣3,把x=2代入得:a﹣2=2a﹣3,解得:a=1.故答案为:1.【点睛】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解,始终注意分母不为0这个条件.11.如图,ABCD的顶点B在矩形AEFC的边EF上,点B与点E F、不重合,若ACD∆的面积为4,则图中阴影部分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和为_________.【答案】4【解析】【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出AD=BC,DC=AB,证△ADC≌△CBA,推出△ABC的面积是4,求出AC×AE=8,即可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详解】∵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D=BC,DC=AB ,∵在△ADC 和△CBA 中AD BC DC AB AC AC =⎧⎪=⎨⎪=⎩,∴△ADC≌△CBA,∵△ACD 的面积为4,∴△ABC 的面积是4, 即12AC×AE=4, AC×AE=8,∴阴影部分的面积是8﹣4=4,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性质,平行四边形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运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题型较好,难度适中.12.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 .OE ⊥AB ,垂足为E ,若130ADC ∠=︒,则AOE ∠的大小为____________.【答案】65°【解析】【分析】先根据菱形的邻角互补求出∠BAD 的度数,再根据菱形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求出∠BAO 的度数,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详解】在菱形ABCD 中,∠ADC =130°,∴∠BAD =180°﹣130°=50°,∴∠BAO 12=∠BAD 12=⨯50°=25°.∵OE ⊥AB ,∴∠AOE =90°﹣∠BAO =90°﹣25°=65°.故答案为:65°.【点睛】本题考查了菱形的邻角互补,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熟练掌握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3.如图,菱形ABCD 的面积为120cm 2,正方形AECF 的面积为50cm 2,则菱形的边长____cm .【答案】13【解析】试题解析:因为正方形AECF 的面积为50cm 2, 所以25010AC cm =⨯=, 因为菱形ABCD 的面积为120cm 2,所以21202410BD cm ⨯==, 所以菱形的边长22102413.22cm ⎛⎫⎛⎫=+= ⎪ ⎪⎝⎭⎝⎭故答案为:13.1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点A 的坐标为(1,1).若直线y x b =+与正方形有两个公共点,则b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答案】﹣2<b <2【解析】【分析】当直线y =x +b 过D 或B 时,求得b ,即可得到结论.【详解】∵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点A 的坐标为(1,1),∴D (1,3),B (3,1).当直线y =x +b 经过点D 时,3=1+b ,此时b =2.当直线y =x +b 经过点B 时,1=3+b ,此时b =﹣2.所以,直线y =x +b 与正方形有两个公共点,则b 的取值范围是﹣2<b <2.故答案为:﹣2<b <2.【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正方形的性质,关键是掌握待定系数法正确求出函数的解析式.三、解答题15.解方程:21124--=--x x x x . 【答案】x =﹣1【解析】【分析】分式方程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求出整式方程的解得到x 的值,经检验即可得到分式方程的解.【详解】去分母得:x 2+2x ﹣1+x =x 2﹣4,解得:x =﹣1.经检验x =﹣1是分式方程的解.【点睛】本题考查了解分式方程,利用了转化的思想,解分式方程注意要检验.16.2019年3月21日,长春市遭遇了一次大量降雪天气,市环保系统出动了多辆清雪车连夜清雪,已知一台大型清雪车比一台小型清雪车每小时多清扫路面6千米,一台大型清雪车清扫路面90千米与一台小型清雪车清扫路面60千米所用的时间相同.求一台小型清雪车每小时清扫路面的长度.【答案】12千米【解析】【分析】设小型清雪车每小时清扫路面的长度为x 千米,则大型清雪车每小时清扫路面的长度为(x +6)千米,根据大型清雪车清扫路面90千米与小型清雪车清扫路面60千米所用的时间相同,即可得出关于x 的分式方程,解之经检验后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设小型清雪车每小时清扫路面的长度为x 千米,则大型清雪车每小时清扫路面的长度为(x +6)千米,根据题意得: 90606x x=+ 解得:x =12,经检验,x =12是原方程的解,且符合题意.答:小型清雪车每小时清扫路面的长度为12千米.【点睛】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应用,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分式方程是解题的关键.1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直线1:=-+l y x b 与x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6,0A ,与直线2:l y kx =交于点B ,若B 点的横坐标为3,求直线1l 与直线2l 的解析式.【答案】直线l 1的解析式为y =﹣x +6,直线l 2的解析式为y =x .【解析】【分析】把A (6,0)代入y =﹣x +b 求得直线l 1的解析式,把B 点的横坐标代入y =﹣x +6得到B 点的坐标,再把B 点的坐标代入y =kx ,即可得到结论.【详解】∵直线l 1:y =﹣x +b 与x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A (6,0),∴0=﹣6+b ,∴b =6,∴直线l 1的解析式为y =﹣x +6;∵B 点的横坐标为3,∴当x =3时,y =3,∴B (3,3),把B (3,3)代入y =kx 得:k =1,∴直线l 2的解析式为y =x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条直线相交或平行问题,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正确的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18.某学生在化简求值:21211x x ++-其中3x =时出现错误.解答过程如下:原式=12(1)(1)(1)(1)x x x x ++-+-(第一步) =12(1)(1)x x ++-(第二步) =231x -(第三步) 当3x =时,原式=233318=-(第四步) ①该学生解答过程从第__________步开始出错,其错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写出此题的正确解答过程.【答案】①一,通分错误;②答案见解析【解析】【分析】①利用分式加减运算法则判断得出答案;②直接利用分式加减运算法则计算得出答案.【详解】①该学生解答过程从第 一步开始出错,其错误原因是 通分错误.故答案为:一,通分错误;②原式()()()()121111x x x x x -=++-+-()()111x x x +=+- 11x =-. 当x =3时,原式12=. 【点睛】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化简求值,正确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是解题的关键.19.某校为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开展了“汉字听写”大赛.七、八年级各有150人参加比赛,为了解这两个年级参加比赛学生的成绩情况,从中各随机抽取10名学生的成绩,数据如下:七年级 88 94 90 94 84 94 99 94 99 100八年级 84 93 88 94 93 98 93 98 97 99整理数据:按如下分段整理样本数据并补全表格:分析数据:补全下列表格中的统计量:得出结论:你认为抽取的学生哪个年级的成绩较为稳定?并说明理由.【答案】1,1,93.5,94;八年级的成绩较为稳定.【解析】【分析】根据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详解】整理数据:按如下分段整理样本数据并补全表格:分析数据:补全下列表格中的统计量:八年级的成绩较为稳定,理由:∵七年级的方差=24.2,八年级的方差=20.4,24.2>20.4,∴八年级的成绩较为稳定.故答案为:1,1,93.5,94.【点睛】本题考查了中位数,众数,方差,熟练掌握中位线,众数和方差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20.如图,矩形ABCD 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 ,//PD AC ,//PC BD .(1)求证:四边形OCPD 是菱形;(2)若将题设中“矩形ABCD ”这一条件改为“菱形ABCD ”,其余条件不变,则四边形OCPD 是__________形.【答案】(1)证明见解析;(2)矩.【解析】【分析】(1)由PD ∥AC ,PC ∥BD ,易得四边形OCPD 是平行四边形,又由矩形ABCD 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即可得OC =OD ,继而证得四边形OCPD 是菱形;(2)由PD ∥AC ,PC ∥BD ,易得四边形OCPD 是平行四边形,又由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即可得AC ⊥BD ,继而证得四边形OCPD 是矩形.【详解】(1)∵PD ∥AC ,PC ∥BD ,∴四边形OCPD 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BCD 是矩形,∴AC =BD ,OD 12=BD ,OC 12=AC ,∴OC =OD ,∴四边形OCPD 是菱形; (2)矩形.证明如下:∵PD ∥AC ,PC ∥BD ,∴四边形OCPD 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BCD 是菱形,∴AC ⊥BD ,∴∠COD =90°,∴四边形OCPD 是矩形.故答案为:矩.【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与判定、菱形的判定与性质.注意掌握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以及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21.如图,直线1y x =-与反比例函数k y x=的图象交于A 、B 两点,与x 轴交于点C ,已知点A 的坐标为(1,)m -.(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若点(),1-P n 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一点,过点P 作PE x ⊥轴于点E ,延长EP 交直线AB 于点F ,求CEF ∆的面积.【答案】(1)2y x =;(2)92. 【解析】【分析】(1)将点A 的坐标代入直线解析式求出m 的值,再将点A 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可求出k 的值,继而得出反比例函数关系式;(2)将点P 的纵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可求出点P 的横坐标,点P 的横坐标和点F 的横坐标相等,将点F 的横坐标代入直线解析式可求出点F 的纵坐标,将点的坐标转换为线段的长度后,即可计算△CEF 的面积.【详解】(1)将点A 的坐标代入y =x ﹣1,可得:m =﹣1﹣1=﹣2,将点A (﹣1,﹣2)代入反比例函数y k x =,可得:k =﹣1×(﹣2)=2,故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 2x=. (2)将点P 的纵坐标y =﹣1代入反比例函数关系式可得:x =﹣2,将点F 的横坐标x =﹣2代入直线解析式可得:y =﹣3,∴EF =3,CE =OE +OC =2+1=3,∴S △CEF 12=CE ×EF 92=.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交点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确定点A 的坐标,要求同学们能结合图象及直角坐标系,将点的坐标转化为线段的长度.22.感知:如图①,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过点O 的直线EF 分别交边AB 、CD 于点E 、F .易证:BOE DOF ∆∆≌(不需要证明).探究:若图①中的直线EF 分别交边CB 、AD 的延长线于点E 、F ,其它条件不变,如图②. 求证:BOE DOF ∆∆≌.应用:在图②中,连结AE .若90ADB ∠=︒,10AB =,6AD =,12BE BC =,则EF 的长是__________,四边形AEBD 的面积是__________.【答案】探究:证明见解析;应用:10,36【解析】【分析】探究: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AB ∥CD ,OB =OD ,根据AAS 可证明△BOE ≌△DOF .应用: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详解】探究:如图②.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D ∥BC ,OD =OB ,∴∠ODF =∠OBE ,∠E =∠F .在△BOE 和△DOF 中,∵OBE ODF E F OB OD ∠=∠⎧⎪∠=∠⎨⎪=⎩,∴△BOE ≌△DOF (AAS ).应用:∵∠ADB =90°,AB =10,AD =6,∴BD 22AB AD =-=8. ∵BE =12BC ,BC =AD =6,∴BE =3. ∵AD ∥BE ,∴BD ⊥CE .在Rt △OBE 中,OB 12=BD =4,BE =3,∴OE =5,由探究得:△BOE ≌△DOF ,∴OE =OF =5,∴EF =10,四边形AEBD 的面积()()1136822AD BE BD =+⋅=+⨯=36. 故答案为:10,36. 【点睛】本题是四边形的综合题,考查的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梯形的面积计算,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3.一列快车从甲地驶往乙地,一列慢车从乙地驶往甲地,两车同时出发,设慢车行驶的时间为x(小时),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千米),图中的折线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信息读取:(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千米;(2)请解释图中点B的实际意义;图像理解:(3)求慢车和快车的速度;(4)求线段BC所示的y与x之间函数关系式.【答案】(1)900;(2)当两车出发4小时时相遇;(3)慢车的速度是75千米/时,快车的速度是150千米/时;(4)y=225x﹣900(4≤x≤6).【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和函数图象可以直接写出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2)根据题意可以得到点B表示的实际意义;(3)根据图象和题意可以分别求出慢车和快车的速度;(4)根据题意可以求得点C的坐标,由图象可以得到点B的坐标,从而可以得到线段BC所表示的y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以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详解】(1)由图象可得: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900千米.故答案为:900;(2)图中点B的实际意义时当两车出发4小时时相遇;(3)由题意可得:慢车的速度为:900÷12=75,快车的速度为:(900﹣75×4)÷4=150,即慢车的速度是75千米/时,快车的速度是150千米/时;(4)由题可得:点C 是快车刚到达乙地,∴点C 的横坐标是:900÷150=6,纵坐标是:900﹣75×6=450,即点C 的坐标为(6,450),设线段BC 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 =kx +b .∵点B (4,0),点C (6,450),∴406450k b k b +=⎧⎨+=⎩,得:225900k b =⎧⎨=-⎩,即线段BC 所表示的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y =225x ﹣900(4≤x ≤6).【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注意最后要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24.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厘米,点P 从点A 出发,经A B C →→沿正方形的边以2厘米/秒的速度运动;同时,点Q 从点C 出发以1厘米/秒的速度沿CD 向点D 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APQ ∆的面积为S 平方厘米.(1)当2t =时,APQ ∆的面积为__________平方厘米;(2)求BP 的长(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3)当点P 在线段BC 上运动,且PCQ ∆为等腰三角形时,求此时t 的值;(4)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答案】(1)8;(2)BP =42?(02)24?(24)t t t t -≤≤⎧⎨-<≤⎩;(3)83;(4)S ()()24?02616?24t t t t t ⎧≤≤⎪=⎨-+≤⎪⎩<. 【解析】【分析】(1)先确定当t =2时P 和Q 的位置,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结论;(2)分两种情况表示BP 的长;(3)如图2,根据CQ =CP 列方程可解答;(4)分两种情况:①当0≤t ≤2时,P 在AB 上,如图3,②当2<t ≤4时,P 在BC 上,如图4,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结论.【详解】(1)当t=2时,点P与B重合,Q在CD上,如图1,∴△APQ的面积1144 22AP AD=⋅=⨯⨯=8(平方厘米).故答案为:8;(2)分两种情况:当0≤t≤2时,P在AB上,BP=AB﹣AP=4﹣2t,当2<t≤4时,P在BC上,BP=2t﹣4;综上所述:BP=42?(02) 24?(24)t tt t-≤≤⎧⎨-<≤⎩;(3)如图2.∵△PCQ为等腰三角形,∴CQ=CP,即t=8﹣2t,t83=,∴当点P在线段BC上运动,且△PCQ为等腰三角形时,此时t 的值是83秒;(4)分两种情况:①当0≤t≤2时,P在AB上,如图3.S112422AP AD t=⋅=⨯⨯=4t②当2<t ≤4时,P 在BC 上,如图4.S =S 正方形ABCD ﹣S △ABP ﹣S △CPQ ﹣S △ADQ =4×4()()()1114248244222t t t t -⨯⨯---⋅-⋅⋅-=t 2﹣6t +16; 综上所述: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S ()()24?02616?24t t t t t ⎧≤≤⎪=⎨-+≤⎪⎩<. 【点睛】本题是四边形的综合题,也是几何动点问题,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动点运动的路程,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