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毫针刺法综述

毫针刺法综述


• 3、初诊病人心理治疗为先,尽以体位舒适为 先,嘱其留针间不可随便移动,免弯针,折针。 4、若由于治疗需要,必须采取病人感觉不舒 适的体位时应适当缩短治疗时间和留针时间。 5、若天冷室温不足,减少病人皮肤暴露面, 可采用多体位分次治疗,及减少留针时间,预 防感冒而影响疗效。
• 因此选择体位应综合考虑,病人体质、疾病种 类、腧穴特点及临床操作要求等具体情况而定, 宜灵活应用不可拘泥。
第四章 毫 针 刺 法
• 毫针:形状、结构和规格。 • 形状:圈柄、花柄、平柄、管柄,后二种主要用于进
针器进针用
• 结构:针尾:用于观察运针时角度、方向及温针 时。
• 针柄:操作部,置艾绒部。 • 针根:观察刺激量,易发生断针处 • 针身:针作用于穴内部 • 针尖:刺入皮肤的部位。 • 规格:以28——30号常用
以刺手刺入术式分,以押手姿势分,以进针器具
分等。现代常用的进针法如下。
(一)以进针速度分

1.速刺法 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快速 刺透表皮而入皮下的手法。它体现了进针快的概念,正如 《流注指微赋》曰:“针入贵速”。近代针灸学家多立足 于进针快。快,可减轻进针时所产生的疼痛,而快的关键 在于施针者指力的大小与手法的熟练程度。速刺法多用于 四肢、腰、腹部腧穴和耳穴。
化学药品消毒:70—75%酒精或其它消毒浸泡1小时左右,
方便易行。适用于不能耐热的物品和器械的灭菌(如锐利 器械三棱针等)
• 2、医者双手消毒
肥皂洗手
无菌巾拭干双
以75%酒精试擦后再
持针操作。
用肥皂及清水将手、前臂按普通洗手方法清洗一遍后,无菌
巾拭干,再酒精擦试后,双手不可再接触未消毒物品。
• 3、针刺部位消毒
局部暴露,以消毒酒精擦试;或先用2%碘酒消毒,再以消 毒酒精擦去碘酒。 涂擦应以穴位为中心,依次向周围涂 擦,擦过边缘的不能再擦中心区, 粘膜及柔弱的皮肤如面 部、小儿皮肤等不用碘酒。消毒后注意保持。
• 4、治疗室消毒
注意保持清洁,注意室温与空气调节,最好采用一人一用的 消毒纸垫。
第四节 针 刺 方 法
• 第二节 练针法
• 一、纸垫练针 • 二、棉球练针 • 三、自身练针 • 四、相互练针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 一、患者体位 •重要性:对于正确取穴、针刺操作、持久留针 和防止针刺意外等有重要意义。 体位合适否对于疗效有直接影响,尤对于部分 重症、过敏性体质及体弱的病人要求更为严格 •原则:取穴准,施术方便,便于留针,患者尽 可能舒适自然为原则。 注意点:1、在适当与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取 一种体位,以减少病人的劳累及痛苦。 2、针刺操作时尽可能用卧位。尤对体质虚弱及 过敏体质者,宜尽量采用卧位,防止晕针。
二指持针式
多指持针式
二、进针法

进针法是将毫针针尖刺入腧穴皮下的各种透
皮入针方法。又称下针法、入针法、内针法。它
是毫针针刺操作过程第一个重要步骤,亦是针灸
医师临床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其操作
应注意刺手和押手作用的协同配合及运用灵活的
指力和腕力,力求做到无痛或微痛进针。

毫针的进针方法很多,有以进针速度快慢分,
• 一般而言常见体位:卧位,有倚靠的坐位为主。
仰靠式
托颐式
横 肱式
屈肘仰掌式
屈肘俯掌式
跪俯式
仰卧式 伏卧式
• 二、定穴和揣穴
取穴准确是获取疗效的前提,因此针前必须严格定穴、揣 穴。 •定穴:术前将施术位置(腧穴)定准。指体表定位。 •揣穴:医者以手指在定穴处揣、摸、按、循等以寻出指 感强的穴点。乃深部定位。因穴位为一立体点。
所谓隔衣针、口温针(冷热相交)
消毒范围:针具器械、医生双手、施术部位、及 治疗室用具

1、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蒸气消毒:最为可靠,一般用蒸气压12KG/平方,温
度可达120度。30分钟即达灭菌要求。适用于金属器械、 搪瓷类器皿、布类等。•橡皮类在高温下易损坏,灭菌10 分钟即可。 •锐利金属器械易影响其锋利。•灭菌后一般可 保留2周。
•操作:1、依处方要求,按腧穴的体表定位,逐一定取 标记之;2、在所定位处按压、循摸等同时观察患者反应 (面部表情,询问感觉),多以局部酸胀反应明显为穴点。 一般一但确定,定一标记后,嘱患者体位再不可移动
三消毒
• 目前除一次性无菌针具外,普通毫针若消毒不严 都可能造成交叉感染,另外消毒不严的针具、病 位,医者双手等易引起局部感染,导致局部红肿 或脓疡等不适,甚者出现全身不良反应。
煮沸灭菌:器械必须完全浸在水面以下,水沸后持续
20—30分钟即可。适用于从属、玻璃、橡皮类等各种器械。 •若在2%碳酸氢钠溶液中,其沸点可提至102—105度。又 可防止金属器械生锈腐蚀。 •毫针等针具应用纱布包扎好 防在沸水中碰撞。 •玻璃器皿应在冷水时放入以免骤热而 破裂。 •橡皮类应在水沸后放入,持续煮10分钟即可,以 免煮沸过久而致橡皮变质。
• 毫针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针具,临床具有 很高的操作技术要求,下面我们将学习掌 握毫针的具体操作方法,内容包括持针、 进针、留针、运针、出针等。
一、持 针 法
(一)刺手与押手
针刺乃要求双手协同完成,左右手各司其能。 《灵枢 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 入,有痛之因” 刺手:持针之手,一般为右手。作用:掌握毫针,集 刺手各部之力,使 针尖透入皮肤,再行运针。 押手:爪切按压局部,一般为左手。作用:•探明穴位 所在 • 促使经气聚散,感知穴位处皮肉筋骨的分布和 气血运行 •减轻进出针的不适感,转移患者注意力•稳 定腧穴部位和针身,便于施行各种手法。 双手各有不同作用,不可有所偏重,古人为防偏向刺 手之用,而常更有重视押手之用如《难经》“知为针 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二) 持针姿势
临床根据用指多少及进针、运针的不同而分多种持针 势。
二指持针:以拇食二指指腹持针柄。一般用于较短 毫针的进针及运针。 多指持针:以拇食中指指腹执针柄,无名指抵住针 身下段,小指抵针旁皮肤。一般用于较长针的进针及 深部运针。 夹持持针:以刺手多指指腹执针柄,押手拇食指持 针体下段其余指抵住针部皮肤。一般用于长针的进针 及运针。见下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