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国的伟大建设

新中国的伟大建设

新中国的建设一、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l·1949~1956年(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就其性质而言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其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①1949~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主要措施有:没收官僚资本,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开展土地改革,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打击投机倒把,稳定全国物价,统一财经,实现财政收支、物资供求、现金出纳平衡;合理调整工商业,精简整编国家机构;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引导农民组织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对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②1953~1956年,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虽然屡遭挫折,但从总体上看,取得了巨大成就。

主要表现在: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9~1961年,国民经济出现最严重困难,但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3.1966~1976年(“文革”时期)这一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的努力和广大干群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

4.1978年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并逐步实行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提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程昭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按客观经济规律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制定经济政策必须立足于本国实际,适应本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过分地夸大入的主观能动性,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必然使经济建设遭到破坏。

二.建国后的城乡经济结构调整1.农村经济结构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底(3)人民公社化:1958~1978年底(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底到现在2.城市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①原因:照搬苏联模式;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急于完成工业化。

②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③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①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

‘②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③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①原因:党中央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②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③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提示:建国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经历了两次重大(变干b)一是从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私有经济占优势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并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二是以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三、现代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1.过渡时期1957年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工矿企业成就突出,建成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500多个重要项目;交通运输业方面,建成宝成、鹰厦等铁路30多条,通车里程达3万公里。

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等。

2.十年建设时期(1)工业建设方面:基本建设投资近千亿元,建成大中型项目500多个。

建成了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建成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1965年我国的石油已全部自给。

电力工业增长很快,农村用电量十年之间增长了70倍。

(2)交通运输业方面:到1965年新修铁路达8000公里。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农业方面: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

粮棉产量稳步增加,已跃居世界首位。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改革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2)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

调整了重工业的服务方向,加快了消费品工业的发展。

我国已建成了门类齐i全的工业体系。

(3)外贸:进出口贸易总额“六五”期间比“五五”期间增长一倍。

(4)其他方面:科技、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正向小康水平过渡。

一、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趋鸷i1949至1952年经济恢箩时期,从经济基础角度看应该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确立。

具体内容包括土地改革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允许私营工商业的发展等。

这些政策是由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实际决定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从民主革命的发展要求以及当时中国的国情,可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政策内容及原因。

如土地改革为什么实行的仍然是农民土地私有形式,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是调整而并未改变其性质等等。

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直至1956年以后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其主要特征是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对这种体制应给予历史的辩证的评价。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不仅是必要的,且在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只是随着经济建设不断深入发展,才越来越显露出与生产力不适应的某些方面。

其形成原因:对苏联经济模式的借鉴;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从而把政治斗争方式照搬过来;新中国成立初期极端困难形势下与中外反动势力斗争的需要等等。

j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两种性质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分别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政策:没收和赎买。

这主要是由它们各自的本质和作用决定的。

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基础,所以中国共产党采取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

虽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带有剥削性,但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鉴于其对革命的贡献以及与中共合作的态度,中国共产党采取赎买方式实现了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

1956年以后开始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特别要注意失误在哪些方面,如脱离了经济建设的中心、脱离了中国实际的经济建设目标、各部门比例失调等,以总结经验教训。

立足于生产力因素认识改革开放的含义,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以及经济建设目标。

宏观上把握中国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论和实践解析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向市场体系转变的必要性。

从实质上讲,这种转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一环节,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生产力解放和发展。

中国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中国仍处于初级阶段,决定了目前中国的这种经济体制。

这种转变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从内容上讲,这个转变包括: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体制,把宏观与微观、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

还包括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责任制承包经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

二、建国以来三条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中国共产党于1953年制定了该路线。

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为适应此形势,中国共产党于1958年制定了该路线。

总路线规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i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使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高速度,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困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

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十三大上提出此路线。

该路线规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路线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