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1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北京市丰台实验学校谭晓丽【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叙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民主制度建立的背景与民主制度框架的构建,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内涵及体现的特点。
理解建国之初的政治建设为中国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知识储备: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史实,在政治、地理课知道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基础知识。
认知水平:在初中历史政治学习的基础上,高一学生通过前期历史学习,已具备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方法:高一学生具备初步的归纳、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建立及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掌握概括与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习史料、观察图片、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为学生提供问题情景,掌握感悟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再现新中国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等场面,提供各项制度建立时不同阶层人民的心情与感受,学生认识中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广泛性,感悟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特色【教学方法】“阅读──讨论──讲授”结合【媒体使用】PPT 课件【教学过程】【导入】师:出示陈逸飞的油画《占领总统府》这幅画有什么寓意?生:“青天白日”旗被扔在地上,总统削去了,意味着国民党垮台了,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了,一个旧政权被推翻了。
即将升起的红旗,意味着新政权即将诞生了。
【探索新知】师:新政权到底“新”在哪里?这得从新中国的筹建开始说起。
早在1948年4月30日,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共中央就发出了“五一”号召,号召各党派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迅速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大计,筹建新中国。
出示毛泽东给宋庆龄的亲笔信、毛泽东在火车站接宋庆龄、毛泽东在西苑机场迎接各界人士照片。
生:观看图片 师:出示新政协开会的照片,及《共同纲领》的引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
……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代表们一致同意把这个新国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个国家的性质是: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民主阶级不仅包括工人、农民阶级,还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性质做出了具体规定,所以它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生:观看图片,阅读引文。
师:大会还决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
出示五星红旗。
五星红旗的含义是什么?生:红色代表革命,五星中的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周围的四颗小星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四大阶级,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师:毛泽东后来解释说,五星代表中国人民的大团结。
大会还决定将北平定为新中国的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还选举了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出示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名单。
出示政务院构成人员名单。
生:阅读,分析师:以上材料体现出新政权有何特点?生:体现了新政权是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它具有广泛的人民性。
师:这次大会不仅规定了新中国的政权性质,还对新政权的组织形式做了具体规定。
出示《共同纲领》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人民政府。
……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生:阅读引文材料师:《共同纲领》的这项规定,反映新中国创建了怎样的政治制度?生:人民代表大会制。
师: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先观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
生:观看视频。
师:出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第三章规定。
出示英美选民资格的规定与正在投票的中国女工邮票和选民证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图文,进行简单对比。
思考它们体现中国民主政治有何特点?生:高效快捷师: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新中国还有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那就是新中国的政党制度。
出示新政协的662名代表构成图。
你从代表构成图中看到了些什么?从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读图,回答。
师:这种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党制度既不同于苏联的一党制,更不同于英美的两党制,出示材料: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要大合唱,就要有指挥……。
唱大合唱,就要有主旋律,这个主旋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问1问2:谁来担任“指挥”?生:阅读,思考,回答师: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是什么?生:思考回答。
师:出示《共同纲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仍将长期存在,作为协商国家大政方针的机构。
” 1956年,中共明确提出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49年新政协代表构成图26%八字方针,到1982年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标示着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
生:阅读师:通过这种多党合作制度,极大地调动了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
如黄炎培70高龄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就是很好的例子。
生:阅读教材,讲述黄炎培的故事。
师: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组成。
下面我们来看看我国民族分布的状况。
师:出示民族分布图师:解读(注意图例,我国民族众多,分布广泛,我国民族分布具有什么特点?)生:读图,回答。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师:出示《共同纲领》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更明确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阅读引文,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生:阅读思考回答。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维护祖国统一)师:出示《共同纲领》明确规定“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出示五大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图示。
生:读图了解。
师:《共同纲领》明确规定“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所以人口众多,区域广阔的地区建立省级自治区,在人口较少区域较小的地区建立自治州自治县甚至自治乡。
从1955年开始建立了新疆、广西、宁夏、西藏省级自治区,再加上1947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共5个省级自治区。
此外,还建立了100多个自治州,自治县。
到1965年民族区域自治已初具规模,少数民族也实现了当家作主。
师:新中国到底“新”在哪里?生:讨论。
生1:“新”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生2:“新”在民族政策,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看出来生3:应该还有经济,建国之初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和1956年改造完成之后的社会主义经济生4:那就还有科技文化生5:那还有教育生6:还有人们的日常生活生7:还有人们的精神面貌师:肯定同学的发散思维。
新中国各种“新”的前提是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三大政治制度就是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这些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小结升华】师:正是在这种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保障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迅速发展。
但是,中国的民主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出现了曲折,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停止探索民主政治的脚步。
下节课让我们将一起走进共和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与发展之中。
【课后延伸】探究三大政治制度不完善的地方,提出合理化建议,整理成文。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是新课程下政治文明历程新增内容。
课标要求是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在备课中,最令我头痛的是如何体现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使这一课更具有历史味,反复比较斟酌后,我选择了利用《新中国第一》的一段视频,在短时间内使学生明白,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曾经尝试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但是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都提出并实践过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新中国成立后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积累了经验;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团结协作,抗击外来侵略和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共同经历,为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了基础。
如何突破本课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章86条的规定,并与英美选举资格进行简单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主政治具有人民性、广泛性、平等性,体会出中外民主政治各具特色。
新中国的民主制度不同于西方的三权分立,也有别于苏联等国的政治体制,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主要是如何配置组织国家权力的制度,涉及到政治体制问题;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和民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思想,实现民族平等,体现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一项制度。
它们既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又兼顾中国历史特点,需要从政治理论和历史事实两方面入手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
但是,以下两方面还需要改进:(1)本课设计的讨论:新中国“新”在哪里?学生讨论不够热烈。
应该是给学生铺垫得不够。
(2)中外民主政治各具特色,体现得不够充分。
附:本课为2007年12月北京市研讨课。
几年后,进一步进行整理,思索,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