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标点 人物对话提示语

标点 人物对话提示语

一、什么是对话呢?
就是作者让人物出来直接讲话。

“言为心声”,写好对话,不但可以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而且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

二、对话的组成有几个部分?
三个部分:提示语+人物所说的话+标点符号
三、什么提示语?
就是对话中除了人物所说的话外,所做的启示性说明的文字。

它不仅是交代谁在说话,还有人物的动作、语调、心理、神态等细节。

这样人物就活灵活现了。

四、提示语在什么位置?
1、提示语在前,这时用冒号。

且看:
例①我气得哭了起来。

他们见状,愣了一下,徐明明边退边说:“哇,掉‘金豆
豆’了。

形势不妙,我们溜吧!”于是一哄而散。

我却得意地抬起头来:“哼,这群胆大包天的调皮分子,其实也有胆小如鼠的时候。


例①中两处对话描写语句均采用“提(提示语)前引(引语)后”的形式,有强调提示语内容之意。

以例①原文而言,分别强调了话语是徐明明“边退边说”和“我”“得意”地说的。

2、提示语在后,这时用句号。

例②我急忙丢下书包,向内屋跑去。

“是锋儿回来了吧?我昨天晚上梦见你,你
今天就回来了!”我一进内屋,母亲正艰难地从床上坐了起来。

“妈……”我不知说什么才好。

“那双棉鞋合脚吗?脚没冻着吧?”没等我坐下,母亲就急切地问。

“引前提后”式对话描写有强调人物语言之意,多用于人物接话很快的对话中,也可用于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描写中。

例②中,母亲的前一段话是在“我”还没有见到她本人时她就开始说了;后一段话将话语前置,通过强调其话语突出表现她对“我”的关心。

3、提示语出现在两次分段陈述的引语之间,这时用逗号。

例③“班长,我一个人扫这么大块地方,来不及的。

”周玲委屈地嘟囔道,“她们仨才擦一块黑板……”“怎么,不服从我分配?”我向她投去轻视的目光,“到底你是班长,还是我是班长?任务该谁分派呀?哼!”
“提中间话两边”的形式,常用来表明人物在说话中有了停顿后,听话者这才注意起说话人的相关情况(如说话时的动作、神态、音量等),然后又接着听其言。

有时也说明说话中间有了较长的停顿,或叙述者有意用这种形式强调人物的前半部分话语。

比如例③中就有强调周玲嫌任务过重(“这么大块地方”、“来不及的”)和“我”批评她不听分配(“怎么,不服从我分配?”)之意。

4、提示语省略,只有引语。

依据上下文完全清楚哪句话是哪个人说的,或者不必要点明话语的叙述者而只知大略即可,这时常运用省略提示语的作法。

例④老爸拿出一个奇怪的仪器,弟弟惊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我知道,我知道!”我抢着说,“是‘追踪器’!”“真的呀?爸,快点显示,快点!”“别慌。

”爸爸拿起电话,“喂,老张啊,你在哪里?”“我……我……”“别急,慢慢说吧。

喂,听见了吗?”
这些话中,有些话语没有直接点明说话者,但读者根据上下文理解完全清楚话出自何人之口:“真的呀?爸,快点显示,快点!”是弟弟在说,其中的“爸”一词即已暗示;“我……
我……”是老张在回话,因为上文中“老张啊”即已明示。

这样安排,使行文简洁明快。

五、将下面的对话加上提示语
对话1
妈妈:还不快去写作业?又要找打啊?
孩子:就差一点就写完了,烦不烦。

妈妈:烦我了,是不是?花我钱的时候烦不烦啊?
对话2
小新:老师,我要上厕所
老师:不行,现在是上课时间,刚才下课怎么不去?
小新:下课时间那么宝贵,用来上厕所多可惜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