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26.0分)1.阶级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下列不属于对立阶级是( )A. 氏族成员和氏族长B. 奴隶主和奴隶C. 地主和农民D. 资本家和工人【答案】A【解析】A.阶级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氏族成员和氏族长不属于对立阶级,故A符合题意。
BCD.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都属于对立阶级,与题意不符,故不选BCD。
2.不同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原始社会绝大部分处于旧石器时代B. 奴隶制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C. 石器工具在封建社会得到广泛使用D. 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答案】C【解析】ABD.依据教材可知,原始社会绝大部分处于旧石器时代,奴隶制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三项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正确说明,但是题目要求选出错误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C.在漫长的原始社会,石器是人们制造和使用的主要劳动工具,C符合题意。
3.下列有关科学社会主义说法正确的是()A.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B. 三大工人运动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C. 唯物史观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D.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答案】D【解析】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排除A。
B.俄国十月革命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排除B。
C.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排除C。
D.依据教材知识可知,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一个历史前提,D正确。
4.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①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②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③使资产阶级看到了自己的危机和灭亡④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答案】C【解析】依据课本基础知识可知,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但并没有使资产阶级看到了自己的危机和灭亡,①②④正确,不选③。
5.有这样一本书,它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这本书是()A. 《乌托邦》B. 《太阳城》C. 《自热法典》D. 《共产党宣言》【答案】D【解析】ABCD.有这样一本书,它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这本书是《共产党宣言》,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6.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
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
”由此可见 ( )①法律的制定对奴隶主和奴隶是不平等的②国家都只为少数人服务③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④奴隶有人身自由,但受奴隶主的阶级压迫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②③【答案】B【解析】“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
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
”由此可见法律的制定对奴隶主和奴隶是不平等的,本质上是因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①③正确;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只为少数人服务,社会主义国家为多数人服务,②错误;奴隶没有人身自由,④错误。
7.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欧洲普遍确立下来,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
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标志是()A.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C. 分权与制衡原则的提出D. 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完成【答案】A【解析】依据课本基础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欧洲普遍确立下来,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标志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故A正确,不选BCD。
8.伴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奴隶社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社会形态在战国时代步入了封建社会。
下列关于封建社会表述正确的是()①地主阶级完全占有土地和劳动者②农民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成果③收取地租是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④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开始出现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C【解析】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也占有少量土地,故①错误;奴隶社会国家已经作为阶级统治工具开始出现,故④错误;在封建社会,农民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成果,收取地租是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故②③正确。
9.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 )A.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B. 资本主义国家不能通过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C.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D. 资产阶级的工业化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之间的矛盾【答案】A【解析】A.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故A正确。
B.资本主义国家不能通过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不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故不选B。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故不选C。
D.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故D错误。
10.“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劳动一天,资本家付给工人一天的工资,工人的全部劳动得到了报酬。
”这种观点 ( )①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②正确地指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带有隐蔽性③否认了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工人所得的工资④掩盖了资本家靠剥削工人而发财致富的事实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答案】B【解析】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劳动一天,资本家付给工人一天的工资,工人的全部劳动得到了报酬”,这种观点否认了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工人所得的工资,掩盖了资本家靠剥削工人而发财致富的事实,正确地指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带有隐蔽性,故②③④正确;这种观点并没有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而是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故①错误。
11.社会性质不同,主要矛盾就会不同,面临的任务也就有所差异。
下列体现三者关系正确的是()A. 半殖民地→中外矛盾→推翻地主统治→争取人民解放B. 半殖民地→阶级矛盾→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C. 半封建→阶级矛盾→推翻封建主义→争取人民解放D. 半封建→中外矛盾→推翻帝国主义→实现人民幸福【答案】C【解析】AB.半殖民地社会强调民族矛盾,要求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不选AB。
C.半封建社会涉及阶级矛盾,需要推翻封建主义、争取人民解放,C正确。
D.“半封建”强调“阶级矛盾”,D错误。
答案选C。
12.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实现了人类对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在认识上的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 《共产党宣言》发表B.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唯物史观C. 巴黎公社宣告成立D.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剩余价值学说【答案】A【解析】依据教材知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实现了人类对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在认识上的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发表,故A正确,BCD与题意无关,不选BCD。
13.董仲舒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欧洲封建社会流传一句谚语:“没有无领主的领地。
”尽管如此,封建制生产关系代替奴隶社会,代替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的“黄金时代”依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下列观点对材料解析最合理的是( )A. 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B. 封建社会贫富不均,不如平均分配美好C. 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思想D. 反映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农民人身依附的绳索,但是封建制生产关系代替奴隶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答案】D【解析】AC.题干强调的是封建制生产关系代替奴隶社会、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AC不符合题意。
B.封建社会有自身的局限性,但也有其历史进步性,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并不是人类真正的“黄金时代”,排除B。
D.材料分析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揭露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反映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农民人身依附的绳索,但是封建制生产关系代替奴隶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D正确。
二、材料题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475年,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一般认为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确切时间,是奴隶制瓦解的时间,也是封建制形成的时间。
中国春秋时期的鲁国实行的“初税亩”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瓦解。
公元前475年的战国,一开始就已进入封建社会。
从此,我国开启了新的剥削制度。
有人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的倒退。
对此,我们应如何认识?【答案】①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
当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时,就被封建制所代替,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这样,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仍然存在剥削,所以才有人认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的倒退”。
④一种社会制度的建立或消亡,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标准就在于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解析】本题设问要求对“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的倒退”应如何认识。
考生可先回顾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圈定解题的知识要点: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历史必然性、进步性,考生先阐释“必然性”,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角度阐释: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
当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时,就被封建制所代替,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再阐释“进步性”,从封建制生产关系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说明: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这样,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