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所谓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规律的概念、原理、方法、观念。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研究,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经验的全面总结,而创立的反映客观实际,揭示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是理论与实际相一致,理论反映实际的学说。
这一学说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以社会存在为基础,揭示和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以客观事实为准绳,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随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理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客观态度,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社会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开放型的理论。
一、坚持唯物史观,反映客观规律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事实研究,揭示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的研究,说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通过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的研究,得出了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必须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等重要结论,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途径。
1.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这个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但主要是表现为:资本主义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这些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必然导致爆发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从而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这表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①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证明了上述论断:两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世界危机的最高表现;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是资本主义的部分质变,反映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大趋势。
重点分析股份制,股份制经济的出现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结果,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种表现,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发展的一种过渡形式。
2.客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说明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工人阶级是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使用先进生产工具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者,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阶级;其他所有阶级都只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日益转向保守。
在当代社会,工人阶级的队伍在不断壮大、素质在日益提高。
手工工人——机器(产业)工人——知识工人3.科学总结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说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道路无产阶级也只有进行社会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民主政权,才能完成社会变革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进行社会变革的方式、方法、道路应当根据各国的国情。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暴力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
“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抵抗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
”①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之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②二、坚持实事求是,不断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是科学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研究方法。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卷,第216页。
的唯一标准,反对主观主义,反对教条主义,不仅严格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
1.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修正、补充和完善第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既要坚信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又不能忽视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①第二,股份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发展的一种过渡形式。
马克思说:“在股份公司中,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
”①“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因而是一个自行扬弃的矛盾。
这个矛盾首先表现为通向另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单纯过渡点。
”②“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第三,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身的目的”。
③无产阶级对待资产阶级国家的根本态度:无产阶级革命“不应该再像以前那样把官僚军事机器从一些人的手里转到另一些人的手里,而应该把它打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④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是指摧毁和铲除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中一切具有纯粹压迫性质的机构,尤其是它的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并不是要简单地否定一切,绝对地抛弃各种传统的民主运作机制,简单地否定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权形式,而是要扬弃资产阶级民主,把其中的合理成分改造成为无产阶级民主的有机组成部分。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5—49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卷,第52页。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必须得到农民的“合唱”。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农民将转向革命,把“城市无产阶级看作自己的天然同盟者和领导者。
”那时,“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
①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夺取政权……应当首先从城市走向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一股力量。
”第五,东方落后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肯定成果,并在这一基础上,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东方社会具有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特点:东方民族大都集居大河流域,由于灌溉和兴修水利的需要,那里普遍存在着土地公有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这就是所谓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就使得东方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偏离马克思原先所归纳的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
俄国农村公社的自然特点和所处的历史环境,使“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
……如果它在现在的形式下事先被引导到正常状态,那它就能直接变成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的出发点,不必自杀就能获得新的生命。
”①“假如俄国革命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相互补充的话,那末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②“无庸置疑的是,当西欧人民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和生产资料转归公有之后,那些刚刚踏上资本主义生产道路而仍然保全了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可以利用这些公社所有制的残余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并可以避免我们在西欧开辟道路时所不得不经历的大部分苦难和斗争。
……这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
”③2.列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向各国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新课题。
列宁立足于新的时代和俄国社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51页。
②会的实际,回答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
帝国主义的最典型特征就是垄断。
垄断会导致腐朽,因为垄断导致技术进步和其他一切进步的动因消失,在经济上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垄断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但并不消除自由竞争,而是凌驾于这种竞争之上。
垄断、寡头统治趋向代替了自由趋向,极少数最富强的国家剥削越来越多的弱小国家。
通过对帝国主义腐朽性的分析,列宁进而得出结论: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垂死性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的前夜。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较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①“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
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
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①革命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过程,而是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的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第三,关于经济文化较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列宁认为,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是简单地摒弃资本主义,而是要善于学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有用的东西,要学会用资本主义的砖头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厦;合作社是无产阶级国家同千百万户小农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必要途径;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桥梁;要实行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把商业作为振兴国民经济的中心环节;要重视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要通过对党和国家机关的改造,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两大历史主题:争取民族独立,实现社会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最终找到了争取民族独立、实现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
这就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