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宫内膜癌课件

子宫内膜癌课件


左图为正常子宫内膜超声图 像
子宫内膜癌超声图像
鉴别诊断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萎缩性阴道炎 子宫内膜息肉或粘膜下肌瘤 内生型子宫颈癌、子宫肉瘤及输卵管癌
治疗


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放疗及药物(化学药物及激素) 治疗。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癌变累及范围及组织学 类型,选用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早期患者以手术为主,按手术—病理分期的结果及存 在的复发高危因素选择辅助治疗。影响预后的高危因 素有:非子宫内膜样癌或低分化腺癌、深肌层浸润、 脉管间隙受侵、肿瘤体积大、宫颈转移、淋巴结转移 和子宫外转移等。 晚期则采用手术、放射、药物等综合治疗。

治疗
手术治疗 首选治疗手段 目的


进行手术—病理分期,确定病变范围及与预后相 关因素 切除癌变的子宫及其他可能存在的转移病灶
手术治疗
I期: 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 有下列高危因素中的一项或多项者,行盆腔及腹腔淋巴 结切除:①可疑的腹主动脉旁及髂总淋巴结及增大的盆 腔淋巴结;②特殊病例类型,如乳头状浆液性腺癌、透 明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癌肉瘤、未分化癌等;③子腺 内膜样腺癌G3;④肌层浸润深度≥1/2;⑤癌灶累及宫 腔面积超过50%。 开腹后先行腹腔或盆腔细胞学检查 术中剖检子宫,确定肌层侵犯深度,必要时行冰冻切片 检查 视术中情况决定淋巴结切除
预后

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有:
① 肿瘤生物学恶性程度及病变范围,包括手术病 理类型、组织学类型、肿瘤分级、肌层浸润深 度、淋巴转移及子宫外转移等 ② 患者全身状况 ③ 治疗方案选择
随访


随访时间: 2-3年: 每3月一次 3-5年: 每6月一次 5年后: 每1年一次 随访内容: 详细询问病史 盆腔检查 阴道细胞学涂片 胸片,CA125等,必要时作CT及MRI检 查
病理学特征

转移途径
多数子宫内膜癌生长缓慢,局限于内膜或在宫腔 内时间较长,部分特殊病理类型(浆液性乳头状 腺癌、鳞腺癌)和低分化癌可发展很快,短期内 出现转移。 直接蔓延 淋巴转移:主要转移途径 血行转移(晚期)
分期系统(FIGO,2009年)

根据手术病理分期: I期: 局限于子宫体 --IA 浸润深度<1/2肌层 --IB 浸润深度≧1/2肌层 II期: 侵犯宫颈间质,无宫体外蔓延 III期: 肿瘤局部和(或)区域扩散 --IIIA 累及浆膜层和(或)附件 --IIIB 阴道和(或)宫旁受累 --IIIC 盆腔淋巴结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IIIC1 盆腔淋巴结阳性 -IIIC2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伴(或不伴)盆腔淋巴结阳性 IV期:侵及膀胱和(或)直肠粘膜,和(或)远处转移 --IVA 侵及膀胱和(或)直肠粘膜 --IVB 远处转移

体征
辅助诊断方法



阴道B型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形状、宫腔 内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的厚度、肌层有无浸润及深度, 有助于诊断。 MRI:主要用于肌层浸润深度和宫颈间质浸润有较准确 的判断。 CT:可协助判断有无子宫外转移 诊断性刮宫:最常用、最有价值。组织学检查是子宫内 膜癌的确诊依据。 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及宫颈管内有无癌灶存在, 癌灶大小及部位,直视下取材,对局限型子宫内膜癌的 诊断更为准确。 肿瘤标志物:CA125测定
测试题
6、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首选(A) A.手术治疗 B.化学治疗 C.放射治疗 D.内分泌治疗 E.免疫治疗 7、女性,58岁,绝经10年。阴道流血伴流脓2个月就诊,行超声检查和分 段诊刮术,诊断为子宫内膜癌I期,首选的治疗方案为(D) A.腔内放射治疗 B.盆腔外照射治疗 C.子宫全切术 D.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加双侧附件切除术 E.广泛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二、问答题: 1、子宫内膜癌的手术病理分期 2、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3、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原则 4、子宫内膜癌的病因
临床表现
体征: 早期可无阳性体征 进展后可有子宫增大,可有宫体压痛 晚期宫颈管内偶有癌组织脱出,触之 易出血 转移体征:子宫固定或宫旁扪及不规 则结节状物
诊断

病史:结合临床表现和高危,家族史

绝经后阴道流血,围绝经期月经紊乱或年轻妇女月经过多者应考虑 有高危因素者 长期应用雌激素、TAM或雌激素增高病史 有乳癌、子宫内膜癌家族史
该领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 发展趋势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不包括(B) A.高血压 B.卵巢早衰 C.肥胖 D.糖尿病 E.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2、子宫内膜癌最多见的病理类型(B) A.浆液性癌 B.子宫内膜样腺癌 C.透明细胞癌 D.鳞癌 E.粘液性癌 3、子宫内膜癌已累及宫颈间质,其分期应为(D) A.IB期 B.III期 C.IA期 D.II期 E. IV期 4、子宫内膜癌确诊依靠(E) A.B超检查 B.CT检查 C. MRI 检查 D.宫腔镜检查 E.分段诊刮病理学检查 5、60岁,女性,原发不育,绝经6年,高血压史,阴道少量流血2天。妇科检 查:外阴阴道无殊,宫颈萎缩光,子宫增大如妊娠6周,其余均正常。超 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增厚,单层0.8cm。确诊方法应是(E) A.B超检查 B.血清CA125检查 C.盆腔磁共振成像 D.宫颈细胞学检查 E.分段诊刮
手术治疗
II期 改良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及双附件切除术


盆腔淋巴结切除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 术 盆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 全面探查 术中剖检子宫及附件 常规行雌孕激素受体检测
手术治疗尽可能切除所有肉眼可见病 灶为目的,手术范围同卵巢癌,进行肿瘤 细胞减灭术
放射治疗

单纯放疗:仅用于有手术禁忌证或无法手术切除 的晚期患者。对I期G1、不能接受手术治疗者,可 选用单纯腔内照射外,其他各期均应采用腔内腔 外照射联合治疗。
放疗联合手术及化疗:术后放疗是I期高危和II期 内膜癌最主要的术后辅助治疗,可降低局部复发, 改善无瘤生存期。

化疗

子宫内膜癌患者绝大多数是无须化疗的,化疗主要用 于晚期或复发子宫内膜癌患者,也可用于术后有复发 高危因素患者的治疗以期减少盆腔外的远处转移。
分期系统(FIGO,2009年)
临床表现

多见于老年妇女 约90%患者有阴道流血或阴道排液,诊断时 无症状者不足5%


阴道流血:绝经后阴道流血 未绝经者月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 紊乱 阴道流液: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脓血性排 液、恶臭 下腹疼痛:浸润周围组织或宫颈梗阻 全身症状:晚期表现,如贫血、消瘦及恶病质等

II型-非雌激素依赖型:发病与雌激素无明确关系

病理学特征

巨检 :弥散型
局灶型
镜检及病理类型:
--子宫内膜样腺癌:占80%-90%,按腺癌分化程度分为I 级(高分化,G1)、Ⅱ级(中分化,G2)Ⅲ级(低分化,G3) --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 --浆液性癌:占1-9%,恶性程度高,易有深肌层浸润和腹 腔、淋巴及远处转移,预后极差。无明显肌层浸润时也 可能发生腹腔扩散。 --黏液性癌:约占5%,预后较好 --透明细胞癌:占不足5%,恶性程度高,易早期转移
常用化疗药物有顺铂、多柔比星、紫杉醇、环磷酰胺、 氟尿嘧啶、丝裂霉素、依托泊苷等。可单独应用或联 合应用,也可与孕激素合并应用。子宫浆液性癌术后 应给予化疗,方案同卵巢上皮性癌。

孕激素治疗


晚期或复发癌 不能手术 极早期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患者 其机制可能是孕激素作用于癌细胞并与孕激素受 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延缓DNA和 RNA复制,抑制癌细胞生长。孕激素受体阳性 者有效率可达80%。 常用药物:口服醋酸甲羟孕酮200—400mg/d; 己酸孕酮500mg,肌注每周2次。长期使用可有 水钠潴留、浮肿或药物性肝炎等副作用,停药后 可恢复
子宫内膜癌 Endometrial Carcinoma
李晓
概述


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以来源于子宫内膜 腺体的腺癌最常见 女性生殖道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 女性全身恶性肿瘤7%,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20-30%。 发病率上升趋势:1、经济生活的改善与发展,人的寿命延 长,更多的妇女到达了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危险”年龄。2、 更多的医疗保健、医疗检查,使患者得到发现和确认。3、 内外环境因素,HRT日趋流行,不适宜,缺乏医生监督的应 用增加了患病危险。近年来应用三苯氧胺预防或治疗乳腺癌, 也增加了子宫内膜癌的患病风险。 平均发病年龄60岁,其中75%发生于50岁以上妇女
概述
发病相关因素

I型-雌激素依赖型: 无孕激素对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 发生子宫内膜增生症,继而癌变


多见于无排卵疾病(无排卵性功血,PCOS),分泌雌激素 的卵巢肿瘤(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长期服用 雌激素的绝经后妇女及长期服用他莫昔芬的妇女 占大多数,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分化较好 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高,预后好 较年轻,常伴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或不育, 绝经延迟 少见病理学类型 多见于老年体痩妇女 雌孕激素受体多阴性,预后不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