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古诗词典故归纳

初中古诗词典故归纳

初中古诗词典故归纳
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

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6)半卷红旗临易水①,霜重鼓寒声不起。

(《雁门太守行》李贺)
【典故】:
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西部。

战国时荆轲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乐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慷慨赴敌。

(7)报君黄金台②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李贺)
【典故】: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8)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杜牧)
【典故】: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歌词极其绮艳轻荡。

当年隋兵陈师江北,可一江之隔的南唐陈皇帝陈叔宝依旧沉溺声色,终于被俘亡国。

因此,《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击的是只顾个人肆情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

相关主题